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PE行业并非林华的理想,事实上他原本更想在教育培训行业大展拳脚。而在历经创办教育机构、赴美读MBA后,最终他的投资生涯还是从一家国有企业起步。
如今这位厦门创投常务副总经理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他所在的平台也相当年轻,2011年12月底这个作为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旗下的创投公司才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一种新的排列组合,作为投资人中的“后起之秀”,林华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厦门创投打造成未来的海峡两岸股权投资中心。
他风格就如厦门的城市性格,温稳、涵雅,而非激进,这使他在投资中更为偏爱成熟型的企业。同样,厦门创投也致力于将政府财政资金与地方民间资本结合起来,拉动整个地方产业链的升级。
“这需要我们关注一些处于成长期并且有行业背景的企业。在企业考察上,不允许我们有一点轻怠,毕竟是要对企业和投资者负责。”
2012年,拥挤的投资界已感受到丝丝寒意,监管力度加大与市场的胶着,为PE和VC投资判断方向增加难度,同时投资后管理问题日渐突出。
在林华看来,好项目需要的是“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手中握有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还要提高资产运作的效率。
“在如今这样的市场下,你已经无法在进入的时间点通过价格竞争来获得高额的回报。因此,如果要获利,只能在‘管’上下功夫,不断要去思索和探讨怎样进一步改善资产的质量,让其变得更有效率,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样在退出之时才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国字号”的四两拨千斤
2005年时,富有“传道授业”理想的林华曾经创办过一家教育机构,但最终将其转让。他告诉记者:“当时新东方集团的发展情况势如破竹,小型的机构在初创期无法与其比拟,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考虑,我选择了放弃。”
他去了美国读MBA,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变。此后林便转行从事债券业务。这为他最终进入投资界铺了路。
他在回国后进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这里完成了几笔数额高达十几亿美元的跨国并购。
创业经历和几次跨行业的经历,给林华带来的,是在发展速度极快的诸如教育行业和新能源领域等方面的熟悉,以及对投资项目的独特见解。
林华目前所在的厦门创投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主要以做母基金为主,属于地方财政的出资代表,是厦门市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平台。
国字号创投机构在“四两拨千斤”、追求投资回报的同时,还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使命,即通过资金引导,加速地方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本土资金雄厚的国资创投,无疑将首先投资在本土中小企业,这也有利于破解当下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在林华所关注的新能源产业,经过了2009年时期发展的黄金时代,众多投资机构已深浸其中。但而今市场变化,政策收紧、企业低价竞争白热化让国内新能源产业一夜间经历冰火两重天,这不仅令实业“大佬”们煎熬,更深深灼伤了很多PE、VC机构。
林华对此看待比较冷静,首先他并不认为这个领域投资行情已过,他说:“在利益的趋势下,人们的欲望往往特别疯狂。对于投资,跟着一堆人去抢一个项目,通过价格取胜,原本就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办法。”
一个项目投入之后的回报期大约需要3至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所以投资一个项目,更多的是应该从未来整个产业布局角度考虑,看到一个产业3至5年后的发展前景。同时,还是需要寻找一些产业背景雄厚的企业,对于新能源领域来说,这些因素是投资制胜的“法宝”。
他表示未来仍然继续关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例如风电方面,除了产能略显过剩的风电整机制造外,一些高技术零部件还是存在一定的投资空间。光伏方面,光伏电池及组件细分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投资趋于饱和,但另一些技术优势明显的领域中则仍隐藏着投资机会。
除此之外,当然,他兴趣所在的教育领域也是投资关注的重要行业,自身的创业经历使其能够在这个领域的投资显得游刃有余。“教育方面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虽然目前我们的基金是引导基金,不做投资具体的项目,但一旦发现好的教育投资项目就会推荐给我们参股的基金进行投资。”
注重企业实力的差异化投资
目前,似乎还没有人对林华本人或者厦门创投的投资风格总结上一二。但从林华的言谈间可以看出,他和厦门创投看重投资责任感,最常说的就是“为投资人和企业负责”。
“很多因素要求我们必须稳健投资。”显示出他们的投资以成长期项目为主。这或许也与林华本人有关,他是一个马拉松项目爱好者,曾参加了2004、2005年厦门马拉松全程比赛。众所周知,长跑最关键的,在于耐性、在于节奏。
“通过什么获利,是选择投资项目的关键。除了钱之外,你还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如果你能够给企业带来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支持,那么你获得的会更多。”
近年来,国内股权投资机构,尤其是新兴的机构,大多都集中投资Pre-IPO项目,这个阶段的投资安全性最高、回报最快。真正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企业可能并不像初创期种子期的企业那么缺钱,而更希望选择一个长期的战略投资伙伴。
“如今股权投资通过Pre-IPO进行套现套利的情况越来越少,那么PE如何获利?更多的是通过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成长,即便在退出之后还能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事实上是通过让企业不断获得利润而使自身获利。”
他将企业本身的产业背景与实力列为投资首要考虑因素,这些因素能够使得企业在增值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其次考虑行业因素与城市发展因素,比如,该项投资是否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与整合。
成立约半年的厦门创投目前已参股设立3家基金公司并参投了4只基金。参股的3家基金公司为建信金圆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厦门京道联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厦门赛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他们这样描述自己的投资目标:引导包括台湾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促进厦门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和发展更多当地成长型企业资源。
其中,建信金圆基金管理规模4~5亿元,已初步完成募集。赛富基金是与阎焱领导的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合作,目前管理规模2.5亿元,投资厦门比例50%,投资信息产业不低于60%,投资中早期项目不低于60%。
理所当然的,厦门创投关注的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所列出七大战略新兴行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我们的竞争优势在于具备政府资源的公信力,发挥金融杠杆效应,带动民间资本。这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
并购是产业整合的需求
据相关数据,目前国内股权投资通过IPO退出的比例,占我国股权投资机构退出比例的80%以上。
证监会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信息显示,截至6月,共有704家企排队IPO,其中111家已通过发审会,剩余593家企业仍在排队待审。投中集团统计,在704家排队企业中,有VC/PE背景的企业达到287家,占比达40.8%。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二级市场股票市盈率的倍数不比从前,不少新股甚至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林华认为,虽然从短期来看IPO依旧为PE退出的主要方式,但是从企业的自身的角度来看,一些企业本身并没有达到IPO的条件,按照美国的经验,这类企业更应当采用并购方式。
在欧美相对成熟的市场上,并购基金占据主流地位,至少有60%~70%左右的项目是通过并购退出实现的。作为战略投资者,并购基金往往以控股型收购为主要手段,进入企业之后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控制以及管理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改革,待将企业培育孵化到一定规模之后,再寻找买方实现退出。
可见,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客观上需要并购整合的过程,达到一定规模尤其是已经在产业内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和上市公司有很强的并购意愿,以此实现公司战略和企业不断壮大发展的需求,包括市值管理和超募基金的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并购也将越来越成为国内PE青睐的退出方式,且未来可能成为比IPO更为重要的退出渠道。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IPO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了,有的企业根本就等不起。”
投后管理:“养”的功夫
这个年轻的投资人一直有一个概念:“买得好不如养得好”。
“说的通俗一点,PE要赚钱,必须在‘养’的方面下功夫。”他对记者说。
如今,价格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实际上投资的时候,资金与项目是不成比例的,往往是很多钱去抢很少的项目,在投资时点获利并不多。”
林华告诉记者,眼下PE的获利,投后管理显得越来越关键,通过改善资产的质量让企业变得更有效率。
“你看财务报表的左边和右边,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资本结构。钱是普通商品,你有我也有,怎样判断你的钱比我的钱更厉害?”
林华的判断标准就是:谁能够改善资产的质量,让其变得更有效率,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谁就获利更多。
尽管在市场前景不明朗、投资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为保证投资效率和投资资金的安全,众多的投资机构选择对其投资的项目不再“放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投资人会去干涉企业本身的具体业务及战略决策。
林华说,对于一个PE机构而言,他们是投资企业背后的支撑,PE机构给予企业的不仅仅是资金、客户、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更多的是让企业有更好发展的空间。
“关键在于投资一个企业要知道他们缺什么,真正理解这一点,才能令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沟通也更加有效率。”
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相对于中国目前投资的膨胀度,投后管理还很不成熟,随着创投市场的发展,下一阶段竞争的优劣将聚焦于投后管理方面。随着投资加大,必将带来PE、VC机构投后管理团队的进一步扩充,专职投后管理团队成为创投机构部门设置趋势。创投将更加注重人才体系的培养,更加重视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建立更为良性的投资链。
“我希望各方面对投后管理的深入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双方的问题或许会更加理性。”
2012年,林华的愿望很简单,做好已成立的4只基金,为他们带来更多的项目。在当地既能赚到钱,同时又在海峡两岸股权投资合作方面获得更多突破。”
实现以上两点,他认为要点在于未来厦门创投将在投资项目方面坚持精品投资,发现和培育当地具备成长性的优秀企业。在基金管理方面,一方面继续扩充管理经验丰富的团队运营。还要继续将向社会募集的资金合理分配。“双管齐下,方可制胜。”他说。
如今这位厦门创投常务副总经理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他所在的平台也相当年轻,2011年12月底这个作为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旗下的创投公司才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一种新的排列组合,作为投资人中的“后起之秀”,林华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厦门创投打造成未来的海峡两岸股权投资中心。
他风格就如厦门的城市性格,温稳、涵雅,而非激进,这使他在投资中更为偏爱成熟型的企业。同样,厦门创投也致力于将政府财政资金与地方民间资本结合起来,拉动整个地方产业链的升级。
“这需要我们关注一些处于成长期并且有行业背景的企业。在企业考察上,不允许我们有一点轻怠,毕竟是要对企业和投资者负责。”
2012年,拥挤的投资界已感受到丝丝寒意,监管力度加大与市场的胶着,为PE和VC投资判断方向增加难度,同时投资后管理问题日渐突出。
在林华看来,好项目需要的是“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手中握有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还要提高资产运作的效率。
“在如今这样的市场下,你已经无法在进入的时间点通过价格竞争来获得高额的回报。因此,如果要获利,只能在‘管’上下功夫,不断要去思索和探讨怎样进一步改善资产的质量,让其变得更有效率,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样在退出之时才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国字号”的四两拨千斤
2005年时,富有“传道授业”理想的林华曾经创办过一家教育机构,但最终将其转让。他告诉记者:“当时新东方集团的发展情况势如破竹,小型的机构在初创期无法与其比拟,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考虑,我选择了放弃。”
他去了美国读MBA,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变。此后林便转行从事债券业务。这为他最终进入投资界铺了路。
他在回国后进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这里完成了几笔数额高达十几亿美元的跨国并购。
创业经历和几次跨行业的经历,给林华带来的,是在发展速度极快的诸如教育行业和新能源领域等方面的熟悉,以及对投资项目的独特见解。
林华目前所在的厦门创投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主要以做母基金为主,属于地方财政的出资代表,是厦门市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平台。
国字号创投机构在“四两拨千斤”、追求投资回报的同时,还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使命,即通过资金引导,加速地方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本土资金雄厚的国资创投,无疑将首先投资在本土中小企业,这也有利于破解当下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在林华所关注的新能源产业,经过了2009年时期发展的黄金时代,众多投资机构已深浸其中。但而今市场变化,政策收紧、企业低价竞争白热化让国内新能源产业一夜间经历冰火两重天,这不仅令实业“大佬”们煎熬,更深深灼伤了很多PE、VC机构。
林华对此看待比较冷静,首先他并不认为这个领域投资行情已过,他说:“在利益的趋势下,人们的欲望往往特别疯狂。对于投资,跟着一堆人去抢一个项目,通过价格取胜,原本就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办法。”
一个项目投入之后的回报期大约需要3至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所以投资一个项目,更多的是应该从未来整个产业布局角度考虑,看到一个产业3至5年后的发展前景。同时,还是需要寻找一些产业背景雄厚的企业,对于新能源领域来说,这些因素是投资制胜的“法宝”。
他表示未来仍然继续关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例如风电方面,除了产能略显过剩的风电整机制造外,一些高技术零部件还是存在一定的投资空间。光伏方面,光伏电池及组件细分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投资趋于饱和,但另一些技术优势明显的领域中则仍隐藏着投资机会。
除此之外,当然,他兴趣所在的教育领域也是投资关注的重要行业,自身的创业经历使其能够在这个领域的投资显得游刃有余。“教育方面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虽然目前我们的基金是引导基金,不做投资具体的项目,但一旦发现好的教育投资项目就会推荐给我们参股的基金进行投资。”
注重企业实力的差异化投资
目前,似乎还没有人对林华本人或者厦门创投的投资风格总结上一二。但从林华的言谈间可以看出,他和厦门创投看重投资责任感,最常说的就是“为投资人和企业负责”。
“很多因素要求我们必须稳健投资。”显示出他们的投资以成长期项目为主。这或许也与林华本人有关,他是一个马拉松项目爱好者,曾参加了2004、2005年厦门马拉松全程比赛。众所周知,长跑最关键的,在于耐性、在于节奏。
“通过什么获利,是选择投资项目的关键。除了钱之外,你还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如果你能够给企业带来不仅仅是资金方面的支持,那么你获得的会更多。”
近年来,国内股权投资机构,尤其是新兴的机构,大多都集中投资Pre-IPO项目,这个阶段的投资安全性最高、回报最快。真正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企业可能并不像初创期种子期的企业那么缺钱,而更希望选择一个长期的战略投资伙伴。
“如今股权投资通过Pre-IPO进行套现套利的情况越来越少,那么PE如何获利?更多的是通过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成长,即便在退出之后还能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事实上是通过让企业不断获得利润而使自身获利。”
他将企业本身的产业背景与实力列为投资首要考虑因素,这些因素能够使得企业在增值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其次考虑行业因素与城市发展因素,比如,该项投资是否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与整合。
成立约半年的厦门创投目前已参股设立3家基金公司并参投了4只基金。参股的3家基金公司为建信金圆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厦门京道联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厦门赛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他们这样描述自己的投资目标:引导包括台湾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促进厦门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和发展更多当地成长型企业资源。
其中,建信金圆基金管理规模4~5亿元,已初步完成募集。赛富基金是与阎焱领导的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合作,目前管理规模2.5亿元,投资厦门比例50%,投资信息产业不低于60%,投资中早期项目不低于60%。
理所当然的,厦门创投关注的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所列出七大战略新兴行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
“我们的竞争优势在于具备政府资源的公信力,发挥金融杠杆效应,带动民间资本。这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
并购是产业整合的需求
据相关数据,目前国内股权投资通过IPO退出的比例,占我国股权投资机构退出比例的80%以上。
证监会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信息显示,截至6月,共有704家企排队IPO,其中111家已通过发审会,剩余593家企业仍在排队待审。投中集团统计,在704家排队企业中,有VC/PE背景的企业达到287家,占比达40.8%。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二级市场股票市盈率的倍数不比从前,不少新股甚至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林华认为,虽然从短期来看IPO依旧为PE退出的主要方式,但是从企业的自身的角度来看,一些企业本身并没有达到IPO的条件,按照美国的经验,这类企业更应当采用并购方式。
在欧美相对成熟的市场上,并购基金占据主流地位,至少有60%~70%左右的项目是通过并购退出实现的。作为战略投资者,并购基金往往以控股型收购为主要手段,进入企业之后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控制以及管理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改革,待将企业培育孵化到一定规模之后,再寻找买方实现退出。
可见,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客观上需要并购整合的过程,达到一定规模尤其是已经在产业内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和上市公司有很强的并购意愿,以此实现公司战略和企业不断壮大发展的需求,包括市值管理和超募基金的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并购也将越来越成为国内PE青睐的退出方式,且未来可能成为比IPO更为重要的退出渠道。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IPO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了,有的企业根本就等不起。”
投后管理:“养”的功夫
这个年轻的投资人一直有一个概念:“买得好不如养得好”。
“说的通俗一点,PE要赚钱,必须在‘养’的方面下功夫。”他对记者说。
如今,价格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实际上投资的时候,资金与项目是不成比例的,往往是很多钱去抢很少的项目,在投资时点获利并不多。”
林华告诉记者,眼下PE的获利,投后管理显得越来越关键,通过改善资产的质量让企业变得更有效率。
“你看财务报表的左边和右边,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资本结构。钱是普通商品,你有我也有,怎样判断你的钱比我的钱更厉害?”
林华的判断标准就是:谁能够改善资产的质量,让其变得更有效率,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谁就获利更多。
尽管在市场前景不明朗、投资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为保证投资效率和投资资金的安全,众多的投资机构选择对其投资的项目不再“放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投资人会去干涉企业本身的具体业务及战略决策。
林华说,对于一个PE机构而言,他们是投资企业背后的支撑,PE机构给予企业的不仅仅是资金、客户、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更多的是让企业有更好发展的空间。
“关键在于投资一个企业要知道他们缺什么,真正理解这一点,才能令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沟通也更加有效率。”
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相对于中国目前投资的膨胀度,投后管理还很不成熟,随着创投市场的发展,下一阶段竞争的优劣将聚焦于投后管理方面。随着投资加大,必将带来PE、VC机构投后管理团队的进一步扩充,专职投后管理团队成为创投机构部门设置趋势。创投将更加注重人才体系的培养,更加重视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建立更为良性的投资链。
“我希望各方面对投后管理的深入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双方的问题或许会更加理性。”
2012年,林华的愿望很简单,做好已成立的4只基金,为他们带来更多的项目。在当地既能赚到钱,同时又在海峡两岸股权投资合作方面获得更多突破。”
实现以上两点,他认为要点在于未来厦门创投将在投资项目方面坚持精品投资,发现和培育当地具备成长性的优秀企业。在基金管理方面,一方面继续扩充管理经验丰富的团队运营。还要继续将向社会募集的资金合理分配。“双管齐下,方可制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