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解读: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的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教学思路: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我在“辉煌”部分加大了火候,利用直观的图片和影视资料来帮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为后文中的“毁灭”做出铺垫,爱之深,则恨之切,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教学实录:
片段一:再现辉煌——爱之深
(由“不可估量的损失”诱发学生探究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兴趣)
1、把你最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对圆明园的印象。
生1:(朗读第二自然段)我在课外资料中了解到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约5000多亩,相当于一万多个教室,从课文中我知道了圆明园的布局,我还从“举世闻名”这个词知道了圆明园在世界上都颇负盛名。
师(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 ?——
生:“众星拱月”。
生2:我喜欢第三自然段第一句。(生读)我知道了圆明园中有殿堂,也有亭台楼阁,这些建筑虽然华美,但是在园林建筑中屡见不鲜。要是把买卖街、山乡村野也造进园中,那可就是太稀罕了,圆明园就是这样无所不有!
(师适时出示课件,学生发出声声惊叹,忍不住与同桌低声议论。)
师:美不美?
生(兴奋齐声):美!
师:咱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师生感情朗读这一句。)
生3:我喜欢第二句。(生读这一句)我知道了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这些名胜,有的是天然形成的奇妙风光,有的是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要把这些景物都仿造进圆明园,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更神奇的是把世上原本没有,只在诗人们想象中出现的景观也造进来了。
生4:我觉得更稀奇的是第三句,一二句所描绘的景观都是民族景观,咱们中国的风格,不是很罕见,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竟然也有西洋景观。
(师播放课件,在音乐声中,精美的风光图片自动切换。师用柔美的声音引读,生边赏图边不由自主地接读课文。)
(随着学生的朗读,教师板书“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点评: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走入美轮美奂的景观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师:所以说——(出示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自豪地朗读这句话。
【点评:通过美读、赏景,学生的心中充满了对圆明园的惊叹和深深的爱,此时,出示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发。】
2、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4段。
3、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学生的心情更加激动,自豪地朗读“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用“是……也是……”把对圆明园的两句评价语连接为一句话。
【点评: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学生对圆明园的爱、对祖国文化的敬仰达到最高点。】
片段二:直面毁灭——恨之切
1、然而,这瑰宝、这精华、这人间胜景、这绝世奇迹却永远地消失在中国人的噩梦里,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师生悲愤地朗读第5自然段)
【点评:教师用悲愤的语调引出了“毁灭”的文字,感染了学生,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走进这个噩梦里。这是学生爱恨情仇跌宕的转折点,刚才还在激情洋溢地大唱赞歌,现在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毁灭,真是痛彻心扉!】
2、出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文字资料,紧紧抓住“统统”和“任意”两个词,指导朗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怒。
3、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
【点评:学生亲眼目睹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这火光冲天的画面强烈地冲击这学生的心灵,再结合文字,学生在朗读中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鄙视。】
4、师:从此,圆明园“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随着学生的朗读,师相应擦掉黑板上“有……有……有……还有……”的板书,留下空白板书。)
【点评:明园被烧得什么都没有了,而黑板上也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流动的板书设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回顾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读再读,一悟再悟,对比效果于是产生──而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感悟中激荡。】
解读与反思:
这两个片段的教学看似独立,其实相辅相成。看似轻重倒置,实则匠心独运。爱是为恨做铺垫,恨是以爱为基础,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这两个片段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一、激情飞扬
这节课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逐渐加深、升华。力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我全情感染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二、读中感悟
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两个片段的教学中,“读”贯穿始终。有学生的自由品读,有赏图后的激情诵读,有师生感情相融时不由自主的接读,也有抓关键词的悟读,更有“辉煌”与“毁灭”的对比读,使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读中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迸发出对英法强盗的愤恨;在读中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三、场景再现
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是激发不了学生情感的,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就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美丽图景的直观再现让学生震惊于毁灭前圆明园的辉煌,激起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向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众星拱月”、“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而《火烧圆明园》影视片段中那火光冲天的画面又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各个环节的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流动板书
根据教学进度,我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圆明园的景点:有…… 也有……,有…… 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我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的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教学思路: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我在“辉煌”部分加大了火候,利用直观的图片和影视资料来帮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为后文中的“毁灭”做出铺垫,爱之深,则恨之切,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教学实录:
片段一:再现辉煌——爱之深
(由“不可估量的损失”诱发学生探究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兴趣)
1、把你最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对圆明园的印象。
生1:(朗读第二自然段)我在课外资料中了解到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约5000多亩,相当于一万多个教室,从课文中我知道了圆明园的布局,我还从“举世闻名”这个词知道了圆明园在世界上都颇负盛名。
师(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 ?——
生:“众星拱月”。
生2:我喜欢第三自然段第一句。(生读)我知道了圆明园中有殿堂,也有亭台楼阁,这些建筑虽然华美,但是在园林建筑中屡见不鲜。要是把买卖街、山乡村野也造进园中,那可就是太稀罕了,圆明园就是这样无所不有!
(师适时出示课件,学生发出声声惊叹,忍不住与同桌低声议论。)
师:美不美?
生(兴奋齐声):美!
师:咱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师生感情朗读这一句。)
生3:我喜欢第二句。(生读这一句)我知道了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这些名胜,有的是天然形成的奇妙风光,有的是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要把这些景物都仿造进圆明园,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更神奇的是把世上原本没有,只在诗人们想象中出现的景观也造进来了。
生4:我觉得更稀奇的是第三句,一二句所描绘的景观都是民族景观,咱们中国的风格,不是很罕见,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竟然也有西洋景观。
(师播放课件,在音乐声中,精美的风光图片自动切换。师用柔美的声音引读,生边赏图边不由自主地接读课文。)
(随着学生的朗读,教师板书“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点评: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走入美轮美奂的景观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师:所以说——(出示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自豪地朗读这句话。
【点评:通过美读、赏景,学生的心中充满了对圆明园的惊叹和深深的爱,此时,出示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发。】
2、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4段。
3、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学生的心情更加激动,自豪地朗读“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用“是……也是……”把对圆明园的两句评价语连接为一句话。
【点评: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学生对圆明园的爱、对祖国文化的敬仰达到最高点。】
片段二:直面毁灭——恨之切
1、然而,这瑰宝、这精华、这人间胜景、这绝世奇迹却永远地消失在中国人的噩梦里,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师生悲愤地朗读第5自然段)
【点评:教师用悲愤的语调引出了“毁灭”的文字,感染了学生,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走进这个噩梦里。这是学生爱恨情仇跌宕的转折点,刚才还在激情洋溢地大唱赞歌,现在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毁灭,真是痛彻心扉!】
2、出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文字资料,紧紧抓住“统统”和“任意”两个词,指导朗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怒。
3、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
【点评:学生亲眼目睹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这火光冲天的画面强烈地冲击这学生的心灵,再结合文字,学生在朗读中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鄙视。】
4、师:从此,圆明园“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随着学生的朗读,师相应擦掉黑板上“有……有……有……还有……”的板书,留下空白板书。)
【点评:明园被烧得什么都没有了,而黑板上也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流动的板书设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回顾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读再读,一悟再悟,对比效果于是产生──而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感悟中激荡。】
解读与反思:
这两个片段的教学看似独立,其实相辅相成。看似轻重倒置,实则匠心独运。爱是为恨做铺垫,恨是以爱为基础,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这两个片段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一、激情飞扬
这节课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逐渐加深、升华。力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我全情感染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二、读中感悟
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两个片段的教学中,“读”贯穿始终。有学生的自由品读,有赏图后的激情诵读,有师生感情相融时不由自主的接读,也有抓关键词的悟读,更有“辉煌”与“毁灭”的对比读,使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读中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迸发出对英法强盗的愤恨;在读中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三、场景再现
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是激发不了学生情感的,而通过多媒体课件就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美丽图景的直观再现让学生震惊于毁灭前圆明园的辉煌,激起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和向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众星拱月”、“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而《火烧圆明园》影视片段中那火光冲天的画面又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各个环节的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流动板书
根据教学进度,我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圆明园的景点:有…… 也有……,有…… 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我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