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学、探究、生活”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自主性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特征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针对该教学模式特点进行分析,通过根据课程布置课前任务、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结合生活构建问题情境等实践方法,以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163-01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课程,是提升学生对于事物本质认知、逻辑思维、自主探究等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初中物理课堂引入“自学、探究、生活”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合作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自学、探究、生活”教学模式特点
第一,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该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提高了教学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气氛。
第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时,课堂的时间多数留给了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难点进行方向引导,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二、“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法
(一)根据课程布置课前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级,将课程中的简单知识点作为课前作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1]。例如,某校教师在准备“光的反射规律”课程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将课程内容进行分层,布置预习任务:第一,学生自己进行章节内容阅读,学生需要掌握本章节主要讲述的物理现象;第二,学生结合教学课程内容需要掌握相关概念和相应物理规律;第三,学生开拓思维,找出此物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对“光的反射规律”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在预习过程中,会出现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存在光的漫反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角度在任何时候是否都会保持一致?”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课程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初中物理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结合物理实验设置相应的课程问题,在体验合作的乐趣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枯燥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等抽象性知识。例如,某校教师在进行“认识浮力”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石塊、水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将乒乓球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乒乓球的状态,乒乓球浮在水面,引出“浮力”的概念;教师再次指导学生将石块放入水中,观察石块的状态,教师提出“石块是否受到了浮力?”的问题,由小组自己利用实验室中的工具进行猜想的验证。学生利用实验室中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石块在空气中的受力值。将石块悬挂于弹簧测力计下放入空量杯中,向量杯中注水,直至完全淹没石块,观察此时弹簧测力计数值,将多次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石块受到浮力的结果。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针对小组猜想进行物理实验验证,加深了学生对于抽象化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结合生活构建问题情境
初中物理的大部分内容都和实际生活相关。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概念性知识学习,以提高学生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某校教师在进行“分子运动”课程教学时,用透明玻璃杯装了一杯水,然后在水中滴入了一滴墨汁,墨汁在水中慢慢扩散,在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情境的问题。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说出“炒菜时的香味扩散”、“家里招待客人泡茶”等生活中实例。教师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继续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引出“分子运动”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教师挑选学生进行物体分子的扮演,模拟分子运动的过程,然后附加一些变化条件,如温度升高、物质状态等。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记忆。结合生活构建问题情境,教师对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应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课程布置课前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加深了学生对于抽象化知识的理解,结合生活构建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生活”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琼玉.浅谈“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3):21.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163-01
引言: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课程,是提升学生对于事物本质认知、逻辑思维、自主探究等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初中物理课堂引入“自学、探究、生活”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合作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自学、探究、生活”教学模式特点
第一,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该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提高了教学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气氛。
第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时,课堂的时间多数留给了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难点进行方向引导,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二、“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法
(一)根据课程布置课前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级,将课程中的简单知识点作为课前作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1]。例如,某校教师在准备“光的反射规律”课程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将课程内容进行分层,布置预习任务:第一,学生自己进行章节内容阅读,学生需要掌握本章节主要讲述的物理现象;第二,学生结合教学课程内容需要掌握相关概念和相应物理规律;第三,学生开拓思维,找出此物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对“光的反射规律”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在预习过程中,会出现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存在光的漫反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角度在任何时候是否都会保持一致?”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课程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初中物理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结合物理实验设置相应的课程问题,在体验合作的乐趣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枯燥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等抽象性知识。例如,某校教师在进行“认识浮力”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将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石塊、水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将乒乓球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乒乓球的状态,乒乓球浮在水面,引出“浮力”的概念;教师再次指导学生将石块放入水中,观察石块的状态,教师提出“石块是否受到了浮力?”的问题,由小组自己利用实验室中的工具进行猜想的验证。学生利用实验室中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出石块在空气中的受力值。将石块悬挂于弹簧测力计下放入空量杯中,向量杯中注水,直至完全淹没石块,观察此时弹簧测力计数值,将多次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石块受到浮力的结果。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针对小组猜想进行物理实验验证,加深了学生对于抽象化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结合生活构建问题情境
初中物理的大部分内容都和实际生活相关。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概念性知识学习,以提高学生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某校教师在进行“分子运动”课程教学时,用透明玻璃杯装了一杯水,然后在水中滴入了一滴墨汁,墨汁在水中慢慢扩散,在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情境的问题。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说出“炒菜时的香味扩散”、“家里招待客人泡茶”等生活中实例。教师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继续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引出“分子运动”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教师挑选学生进行物体分子的扮演,模拟分子运动的过程,然后附加一些变化条件,如温度升高、物质状态等。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记忆。结合生活构建问题情境,教师对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应用,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课程布置课前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加深了学生对于抽象化知识的理解,结合生活构建问题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生活”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琼玉.浅谈“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