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思故我在”(迪卡尔)这个著名的命题给我们的写作一个警示:思维是第一位的,思维的品质决定了写作的品质。
正如天才是一种性格一样,好思维也是一种好性格。性格需要养成,好思维需要培养。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时候思维是被别人绑缚的,是“他者”在为我们的思维立法,比如读了欧·享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被小说中主人公那种自我牺牲的爱的精神感动不已,感动在小说作者为我们树立的爱情价值体系中。如此,我们就被“他者”所绑缚了。此时,我们如有一个反向思维会怎样呢?爱需要证明吗?爱是可以证明的吗?爱必须要以牺牲一方为代价吗?如此,我们会获得另一种认识上的愉悦,获得一种思考的快乐。
有道是“锁链下的奴隶是自由的”,他有砸碎锁链获得自由权利的自由。常被思维绑缚的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思维的自由呢?
首先,打破单一的思维向度,养成多元思维的习惯。人的思维向度,大约可分为一元向度思维,二元向度思维和多元向度思维。如以“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高考题)为题作文,一元向度思维就是“我们要追求过上一种绿色的生活”,二元向度思维就会在原先的一元向度思维基础上,透过现象进一步思考事物的本质,就有可能想到“我们生活中大力提倡的绿色生活表象背后存在着什么问题”,至于多元向度思维,那就五花八门了,可质疑(谁劫持了我们的绿色生活?)、可探究(什么是绿色生活?)、可创设(创设一种意境来诠释绿色生活)等等。养成多元思维的习惯,我们会享受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思维快乐,会体会到“思维大于存在”的明慧。
其次,打破惰性思维,养成灵性思维。所谓惰性思维即是囿于成说(成见)的思维。灵性思维即是能打破成说(成见),对一切重新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类似于或压根就是名言、格言、谚语等这类话语,这些看似很聪明的话其实都是根据一个特定的情景,一个特殊的人,一种特殊的经验引申出来的,在彼时情景下有效的东西,其意义并不明确。它们都是具体经验下的话语,而具体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对甲有用的经验体会对乙就不一定有用,有时甚至会误导,其中的许多话貌似智慧,其实无用。“老马识途”吗?“笨鸟先飞”是错误的鼓励,“先飞的鸟都是笨鸟”?显然这话说得很糊涂。如果“勤能补拙”,那要是恰恰“南辕北辙”呢?面对“人与路”(2006年江苏高考题)这一作文命题,如果不迷信路是人走出来这个惰性思维,而能想到生活中许多道路都是追认的(我们见惯的许多经验、教训都是后来总结的),那思维定是超群的。这世界没有圣经,如有,它只在自己的践行中,在自己的灵性思维中。
第三,在习惯于肯定正价值思维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负价值的估量。所谓正价值,即是为大众认同的,为主流意识所接受的价值。比如勤奋、惜时、节俭、勇敢等都是我们所肯定的正价值。面对人们普遍肯定的勤奋,台湾著名的旅游哲学家舒国治,在他的《理想的下午》一书中写道:“我几乎可以算是以赌徒的方式来搏一搏我的人生的,我赌,只下一注,我就是要这样地来过——睡。睡过头,不上不爱上的班,不赚不能或不乐意赚的钱,每天挨着混——看看可不可以勉强活得下来。”这是他对“勤奋”的背叛,无独有偶,大陆作家刀尔登也是对“勤奋”这一正价值的背叛者。 面对“惜时”这一正价值,作家范承玲偏写了一本书,名为《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面对“节俭”这一正价值,作家黄永玉偏写打油诗说“未必因奢天下贫,无奢哪来百行新。初闻此语惊狂诞,细辩思维实超伦”。面对“勇敢”这一正价值,卡夫卡的座右铭却是:“所有困难都击碎了我。”而以上所有这些人,我们不得不说一个个都是伟大的存在。此外再如“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斯图卡特·布兰德)、“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辛波丝卡)等语句,我们也不得不说其间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智慧。上帝不造多余物,万物皆有备教我,关键是看我们能否有一个美丽的思考。负价值因常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所以如果我们能随其引领,往往会走进一个洞天福地。如面对“好奇心”(2008年江苏高考题)这一文题,不少优秀的作文,都是从它的负价值(好奇心的危害性)一面立意的。
第四,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聚合思维是与发散性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根据已知信息,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聚合性思维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方法,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因此聚合性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集中思维和同一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我们打开作文思路,提升思维的品质。如面对“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高考题)这一文题,有同学用发散性思维想到:时尚也许是一种崇拜;时尚也许只是一种攀比;时尚也许是为了获利;时尚有时候源于内心的追求。如此他便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文章结构。另有同学通过聚合思维,把生活中老人不蓄胡子,年少的留胡须;男士留长发,女子理短发;内衣外穿,拍写真照,自曝私密部位;城里人喜欢到乡间居住,乡里人大批进城;中年妇女扮嫩,儿童唱爱情歌曲等生活现象,归纳为老少颠倒、男女颠倒、内外颠倒、城乡颠倒、大小颠倒律,最后提炼出“时尚即颠倒”的命题。收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当然,把这两种思维形式综合运用到写作中去,那定会收到纵横捭阖、收放圆通的效果。
第五,语言是思维的存在形式。“不是艺术模仿人生,是人生模仿艺术。”(王尔德)“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这些明哲的话在告诉我们,习得漂亮的语言是多么重要。好的语言无疑都在为我们提供一个好的思维,点亮我我们的思维火炬,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表达上的启示。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国文老师》中这样的句子:“他(徐先生)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如果稍有语言敏感,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从“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言之不足,则歌咏之;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学来的。语言的生生不息,在于它的传承与创新,好的语言都体现着好的思维,好的语言都是有“根”的语言,当有人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无论如何,我现在是快乐的。”这句话或者说这种思维的根就在张爱玲的一句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阅读,积累语言,是发酵一种思维。
“理念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歌德)读才会读,写才会写,用才会用。理论之箭,只有射出去,才有可能“中的”,如果一回“脱靶”,那就第二回,第三回……直至命中“靶心”吧。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乐此不疲,因为过程永远是美丽的,践行永远是快乐的。
责任编校彭琳
正如天才是一种性格一样,好思维也是一种好性格。性格需要养成,好思维需要培养。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时候思维是被别人绑缚的,是“他者”在为我们的思维立法,比如读了欧·享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被小说中主人公那种自我牺牲的爱的精神感动不已,感动在小说作者为我们树立的爱情价值体系中。如此,我们就被“他者”所绑缚了。此时,我们如有一个反向思维会怎样呢?爱需要证明吗?爱是可以证明的吗?爱必须要以牺牲一方为代价吗?如此,我们会获得另一种认识上的愉悦,获得一种思考的快乐。
有道是“锁链下的奴隶是自由的”,他有砸碎锁链获得自由权利的自由。常被思维绑缚的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思维的自由呢?
首先,打破单一的思维向度,养成多元思维的习惯。人的思维向度,大约可分为一元向度思维,二元向度思维和多元向度思维。如以“绿色生活”(2010年江苏高考题)为题作文,一元向度思维就是“我们要追求过上一种绿色的生活”,二元向度思维就会在原先的一元向度思维基础上,透过现象进一步思考事物的本质,就有可能想到“我们生活中大力提倡的绿色生活表象背后存在着什么问题”,至于多元向度思维,那就五花八门了,可质疑(谁劫持了我们的绿色生活?)、可探究(什么是绿色生活?)、可创设(创设一种意境来诠释绿色生活)等等。养成多元思维的习惯,我们会享受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思维快乐,会体会到“思维大于存在”的明慧。
其次,打破惰性思维,养成灵性思维。所谓惰性思维即是囿于成说(成见)的思维。灵性思维即是能打破成说(成见),对一切重新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类似于或压根就是名言、格言、谚语等这类话语,这些看似很聪明的话其实都是根据一个特定的情景,一个特殊的人,一种特殊的经验引申出来的,在彼时情景下有效的东西,其意义并不明确。它们都是具体经验下的话语,而具体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对甲有用的经验体会对乙就不一定有用,有时甚至会误导,其中的许多话貌似智慧,其实无用。“老马识途”吗?“笨鸟先飞”是错误的鼓励,“先飞的鸟都是笨鸟”?显然这话说得很糊涂。如果“勤能补拙”,那要是恰恰“南辕北辙”呢?面对“人与路”(2006年江苏高考题)这一作文命题,如果不迷信路是人走出来这个惰性思维,而能想到生活中许多道路都是追认的(我们见惯的许多经验、教训都是后来总结的),那思维定是超群的。这世界没有圣经,如有,它只在自己的践行中,在自己的灵性思维中。
第三,在习惯于肯定正价值思维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负价值的估量。所谓正价值,即是为大众认同的,为主流意识所接受的价值。比如勤奋、惜时、节俭、勇敢等都是我们所肯定的正价值。面对人们普遍肯定的勤奋,台湾著名的旅游哲学家舒国治,在他的《理想的下午》一书中写道:“我几乎可以算是以赌徒的方式来搏一搏我的人生的,我赌,只下一注,我就是要这样地来过——睡。睡过头,不上不爱上的班,不赚不能或不乐意赚的钱,每天挨着混——看看可不可以勉强活得下来。”这是他对“勤奋”的背叛,无独有偶,大陆作家刀尔登也是对“勤奋”这一正价值的背叛者。 面对“惜时”这一正价值,作家范承玲偏写了一本书,名为《有些时间是用来浪费的》。面对“节俭”这一正价值,作家黄永玉偏写打油诗说“未必因奢天下贫,无奢哪来百行新。初闻此语惊狂诞,细辩思维实超伦”。面对“勇敢”这一正价值,卡夫卡的座右铭却是:“所有困难都击碎了我。”而以上所有这些人,我们不得不说一个个都是伟大的存在。此外再如“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斯图卡特·布兰德)、“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辛波丝卡)等语句,我们也不得不说其间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智慧。上帝不造多余物,万物皆有备教我,关键是看我们能否有一个美丽的思考。负价值因常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所以如果我们能随其引领,往往会走进一个洞天福地。如面对“好奇心”(2008年江苏高考题)这一文题,不少优秀的作文,都是从它的负价值(好奇心的危害性)一面立意的。
第四,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聚合思维是与发散性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根据已知信息,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聚合性思维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方法,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因此聚合性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集中思维和同一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恰当运用,有助于我们打开作文思路,提升思维的品质。如面对“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高考题)这一文题,有同学用发散性思维想到:时尚也许是一种崇拜;时尚也许只是一种攀比;时尚也许是为了获利;时尚有时候源于内心的追求。如此他便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文章结构。另有同学通过聚合思维,把生活中老人不蓄胡子,年少的留胡须;男士留长发,女子理短发;内衣外穿,拍写真照,自曝私密部位;城里人喜欢到乡间居住,乡里人大批进城;中年妇女扮嫩,儿童唱爱情歌曲等生活现象,归纳为老少颠倒、男女颠倒、内外颠倒、城乡颠倒、大小颠倒律,最后提炼出“时尚即颠倒”的命题。收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当然,把这两种思维形式综合运用到写作中去,那定会收到纵横捭阖、收放圆通的效果。
第五,语言是思维的存在形式。“不是艺术模仿人生,是人生模仿艺术。”(王尔德)“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这些明哲的话在告诉我们,习得漂亮的语言是多么重要。好的语言无疑都在为我们提供一个好的思维,点亮我我们的思维火炬,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表达上的启示。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国文老师》中这样的句子:“他(徐先生)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如果稍有语言敏感,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从“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言之不足,则歌咏之;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学来的。语言的生生不息,在于它的传承与创新,好的语言都体现着好的思维,好的语言都是有“根”的语言,当有人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无论如何,我现在是快乐的。”这句话或者说这种思维的根就在张爱玲的一句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阅读,积累语言,是发酵一种思维。
“理念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歌德)读才会读,写才会写,用才会用。理论之箭,只有射出去,才有可能“中的”,如果一回“脱靶”,那就第二回,第三回……直至命中“靶心”吧。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乐此不疲,因为过程永远是美丽的,践行永远是快乐的。
责任编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