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罗伯特说过:“人离开环境,便无行为而言。”班级,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还是一个个灵魂、心灵积聚碰撞之所。它恰如生命中的阳光和空气,能为种子的萌芽与绽放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班主任作为“一家之主”,需要用爱心去经营,用行动去建造,用民主去管理家园。
一、“爱心”筑家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使自己像磁场般地紧紧地把学生凝聚在自己的周围,这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全心全意的爱。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这种爱,既是慈母之爱,又是严父之爱,更是益友之爱。
中国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孙云晓老师提出了“真爱”的核心概念:“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利欲之利,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有着慈母之心,有着慈母之爱,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当学生遇到家庭变故时,我们要扶助他,帮其张开生活的风帆;当学生患病无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嘘寒问暖……总而言之,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双热情的手,一双鼓励的眼睛,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对于这样的班主任,学生哪能不爱之如母。
如果说慈母之爱有如火山爆发般热情,那么,严父之爱则如汪洋大海般深沉。严父之爱,是一种严格之爱,在爱学生的同时,对其缺点和错误绝不姑息,绝不袒护。其实,严,并非单纯的严厉,而是严与爱互相统一,严中有爱,爱中添严,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只有爱严交融,才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对待学生,我们既是良师,但更多的是益友。其实,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把握好朋友之尺度,把握好朋友之距离感,正所谓“距离产生美”。作为朋友,我们应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双手,在学生需要倾诉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但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失去方向的时候,我们要给予烛照的光明,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严辞指正,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分清是非、明辨黑白。只有这样,才可称之为真正的益友,才可以做到不失敬、不失威,让孩子在爱的家园健康成长。
二、“巨人”持家
有位哲人曾说过:“我们要做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作为“家长”,需要做好“巨人”,用行动去引导学生。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一样,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说话,需要说多少就说多少,不随便靠在墙上和伏在桌上,不躺在沙发上,不随地吐痰,不抛掷烟头,不把烟灰抖在地板上……”他甚至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老师,已经失去了当老师的资格。”实际上,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小事不小,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一颦一笑中构建起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因此,我们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正面的影响。有时,某些教育的反常现象也会引起我深沉的思考:当我们每天要求学生按时到校的时候,我们某些教师却存在迟到早退的现象;当我们每天像个高级保姆检查班级包干区的清洁情况时,我们某些教师却潇洒地“播下”一地烟头;当我们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勤奋求学、珍惜时光时,我们某些教师却沉迷于网上聊天、游戏娱乐……不可讳言,这些现状的真实存在,无形中降低学生对教师的可信度。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端正自己的思想,纯化自己的师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以楷模作用。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才能让我们的小矮苗成长为“巨人”。
三、“民主”理家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必须有一套合理的方案。我在班里帮助学生自己制定了一些他们认为必须的、对他们自身有好处的规则,依据这些规则科学民主地管理学生。我告诉学生:“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是不是红灯,没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有没有警察。”当然,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还得靠教师花费心血一步一步引导、落实到个人。我们要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其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或关灯、或关窗、或擦墙裙、或管理图书……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让“事事有人人干,人人有事干”成为制度。班中大事小情都有专人负责,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觉察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营造民主氛围,也形成责任意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古语云:大丈夫,治国,齐家,平天下。今日,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名“家长”,衷心地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共筑美好“小家”,共育“治国”之才。
一、“爱心”筑家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使自己像磁场般地紧紧地把学生凝聚在自己的周围,这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全心全意的爱。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这种爱,既是慈母之爱,又是严父之爱,更是益友之爱。
中国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孙云晓老师提出了“真爱”的核心概念:“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利欲之利,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有着慈母之心,有着慈母之爱,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当学生遇到家庭变故时,我们要扶助他,帮其张开生活的风帆;当学生患病无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嘘寒问暖……总而言之,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双热情的手,一双鼓励的眼睛,一句亲切的问候,……都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对于这样的班主任,学生哪能不爱之如母。
如果说慈母之爱有如火山爆发般热情,那么,严父之爱则如汪洋大海般深沉。严父之爱,是一种严格之爱,在爱学生的同时,对其缺点和错误绝不姑息,绝不袒护。其实,严,并非单纯的严厉,而是严与爱互相统一,严中有爱,爱中添严,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只有爱严交融,才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对待学生,我们既是良师,但更多的是益友。其实,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把握好朋友之尺度,把握好朋友之距离感,正所谓“距离产生美”。作为朋友,我们应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双手,在学生需要倾诉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但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失去方向的时候,我们要给予烛照的光明,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严辞指正,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分清是非、明辨黑白。只有这样,才可称之为真正的益友,才可以做到不失敬、不失威,让孩子在爱的家园健康成长。
二、“巨人”持家
有位哲人曾说过:“我们要做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作为“家长”,需要做好“巨人”,用行动去引导学生。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一样,需要说话的时候才说话,需要说多少就说多少,不随便靠在墙上和伏在桌上,不躺在沙发上,不随地吐痰,不抛掷烟头,不把烟灰抖在地板上……”他甚至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老师,已经失去了当老师的资格。”实际上,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小事不小,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一颦一笑中构建起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因此,我们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正面的影响。有时,某些教育的反常现象也会引起我深沉的思考:当我们每天要求学生按时到校的时候,我们某些教师却存在迟到早退的现象;当我们每天像个高级保姆检查班级包干区的清洁情况时,我们某些教师却潇洒地“播下”一地烟头;当我们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勤奋求学、珍惜时光时,我们某些教师却沉迷于网上聊天、游戏娱乐……不可讳言,这些现状的真实存在,无形中降低学生对教师的可信度。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端正自己的思想,纯化自己的师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以楷模作用。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才能让我们的小矮苗成长为“巨人”。
三、“民主”理家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必须有一套合理的方案。我在班里帮助学生自己制定了一些他们认为必须的、对他们自身有好处的规则,依据这些规则科学民主地管理学生。我告诉学生:“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是不是红灯,没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有没有警察。”当然,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还得靠教师花费心血一步一步引导、落实到个人。我们要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其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或关灯、或关窗、或擦墙裙、或管理图书……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让“事事有人人干,人人有事干”成为制度。班中大事小情都有专人负责,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觉察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营造民主氛围,也形成责任意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古语云:大丈夫,治国,齐家,平天下。今日,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名“家长”,衷心地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共筑美好“小家”,共育“治国”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