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支柱,是人类的精神大厦。目前大学教育的重知识传播提到了至高地位,而人格的培养和品质的养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本文在理解“人文精神”本质的基础,提出了大学加强人文教育的举措。
关键词:大学教育;人文;人文精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改革,大学的教育功能发生深刻变化,它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更在于造就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的联系。这种深刻的变化,使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并非偶然,而是大学教育客观现实和大学教育本身的缺陷使然。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了较大的发展,但却滋长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功利思想,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重视“做事”教育,忽视“做人”教育,使大学校园人文气息清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只有在大学人文精神才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因此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就更加需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大学教育要呼唤人文精神,时代也要呼唤人文精神。
一
人文(humanity)指人道、人性和教养等,由此衍生的humanism,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对人文学科的热衷等含义。人文,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但“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的象辞上:“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里的“人文”指的是文明、文化。它标志着文明与野蛮的区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
人文精神是从“人文主义”演变和转变过来的。主要是从文化上,尤其从人文科学的背景上探讨人的问题。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文化生活扔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极终目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远东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从而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新疆大学的赵成副教授认为,人文精神具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求真、求美”,如果说科学的目的是求真,那么,人文文化实践的目的就是求善、求美。人文也求真,但它不停留在真的境界,它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与“文”开放性的双向运动中,我们的大学生也有忽略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生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类文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次是“超越性”,是一种自由的本真精神,超越各种现实的、外在的东西束缚,积极构建“人类精神和文化自身”的世界。再次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揭示了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了人的价值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所以人文精神的本质属性是人的需要和人的理想。
二
大学生作为是反映时代人文精神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精神是人文精神赋予时代的主题。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高潮迎面而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确实让人应接不暇。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消除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了他们的自主精神,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具有积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也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增加紧迫感,增强使命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大学生封闭的思维模式和成旧的生活方式,树立了开放观念,当代大学生已经真正进入了“鼠标轻轻一点,世界竟在眼前”的时代。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开始具备新的文化主题,在本质上与时代精神同步。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本质和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另外一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知识层面上,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第二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第三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中国古代的教育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的教育也认为,大学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大学教育的人文性该有多么的重要。可现实情况如何呢?大学教育的重知识传播提到了至高地位,而人格的培养和品质的养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知识丰富,但却连做人的基本准则都不清楚,更不要谈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了。在大学教育领域,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影响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质量。人文精神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诱导人以真善美为旨趣,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历经风霜的国人却越来越“务实”了,人们在“实用理性”的诱惑下,最终沦为功利主义的奴仆。很多“务虚”的东西已被功利主义的浪潮吞没,人文精神更成了屡遭抛弃的“无用之术”。很多大学生虽然成绩优秀,甚至有很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但却缺乏“理解人、关心人、与人相处和尊重生命”的基本意识。更有甚者还欠缺了“明辨是非,维护正义”的正气。事实上在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三
影响大学教育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但教师的因素是关键。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不仅要改变以往“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面貌,而且也要使广大教师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增长人文知识、强化人文意识、树立人文精神的同时求得自身的发展。一、只有积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并且在广大教师的脑海中先确立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地位,才可能教会学生、教好学生。二、只有积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持一些大学已经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并真正理解和主动参与到我们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而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教学改革中来。三、只有发挥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这个工程中,教师才可能把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让“专业内容”和“人文精神”相互渗透,使之成为“升华人生”、“完善人格”的引导者,广大教师也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还要关心学生“做人”的成败,更会关注其人格的发展。
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思索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注重人的发展环境。因此大学生作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主体、作为加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其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而且是这项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既有其与时代精神同步积极的一面,又存在一系列问题,但只要他们珍惜生活、立足现实,转变理念,能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大学生掌握文、史、哲知识和了解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途径,那么大学生就能不断的自我扬弃,走向精神升华。二、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只有挖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潜力,他们才会积极的去“认识自我”,随即“完善自我”,去主动的接触社会人文学科的发展,去主动的了解人文知识,并积极搜索有关资料,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这同时也使大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三、我们只有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维角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才会呈现出很強的艺术魅力。它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素质,而且可以培育大学生体味美好人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教育需要对的大学生的信任,需要“以人为本”的意识,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历史重担。
校园文化也是“第二课堂”,它是借一定的物质实体或者活动载体来营造和形成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积极因素。一、“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劳动者,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反之,校园文化建设的怎么样,发展的怎么样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反作用。二、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人文精神的体现。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感与民族性,它在引导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倡导开展各种科技节、社团文化节、读书会、文学沙龙、公寓文化节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精神升华。三、精神和谐、趣味高尚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设施也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设施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四
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学校的韵味和品位,是学校文化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一种精神魅力。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除了要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索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和多样性外,还应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美德和个人美德,如独立思考、心境澄明、想象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社会良知、同情心等。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靠学校教育教学的精心设计、悉心培养、言传身教,是靠学校人文精神的陶冶,是靠学校学术氛围与优雅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是靠学生自觉修养、磨练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意识和行动。只有“重视基础、加强人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才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也是大学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因素。再则,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品位与质量的转换和提升。因为“现代人类与其说是苦于缺乏知识和科学真理,未能洞察客观世界的奥秘,不如说是苦于不善于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不了解人的本性,未能充分洞察人的内心生活的奥秘。”为此,教育中必须要探讨如何重塑人文精神,致力于人性的养育。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构成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题内容。我国的大学教育曾长期坚持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对于人文知识修养教育有所忽视,一方面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表现出浅薄的崇拜和赞美,另一方面对与支撑科学研究背后的科学真理精神表现出相当的隔膜和冷漠;一方面在强调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有太多的顾虑和“规范”。纵观现代大学教育的现状和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虽然有了一些进步,但仍然捉襟见肘。为了迎接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挑战,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肖祥.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2]赵成.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05.5.
[3]邵小燕. 浅谈人文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网站》.2005.7.
[4]张生.应重视“人文精神教育” [J].《教育论坛》2005.1.
[5]丁東.大学沉思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关键词:大学教育;人文;人文精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深入改革,大学的教育功能发生深刻变化,它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更在于造就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的联系。这种深刻的变化,使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并非偶然,而是大学教育客观现实和大学教育本身的缺陷使然。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了较大的发展,但却滋长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功利思想,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重视“做事”教育,忽视“做人”教育,使大学校园人文气息清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只有在大学人文精神才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因此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就更加需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大学教育要呼唤人文精神,时代也要呼唤人文精神。
一
人文(humanity)指人道、人性和教养等,由此衍生的humanism,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对人文学科的热衷等含义。人文,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但“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的象辞上:“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里的“人文”指的是文明、文化。它标志着文明与野蛮的区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
人文精神是从“人文主义”演变和转变过来的。主要是从文化上,尤其从人文科学的背景上探讨人的问题。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文化生活扔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极终目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远东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从而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新疆大学的赵成副教授认为,人文精神具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求真、求美”,如果说科学的目的是求真,那么,人文文化实践的目的就是求善、求美。人文也求真,但它不停留在真的境界,它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与“文”开放性的双向运动中,我们的大学生也有忽略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生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类文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次是“超越性”,是一种自由的本真精神,超越各种现实的、外在的东西束缚,积极构建“人类精神和文化自身”的世界。再次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揭示了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了人的价值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所以人文精神的本质属性是人的需要和人的理想。
二
大学生作为是反映时代人文精神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精神是人文精神赋予时代的主题。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高潮迎面而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确实让人应接不暇。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消除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了他们的自主精神,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具有积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也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增加紧迫感,增强使命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大学生封闭的思维模式和成旧的生活方式,树立了开放观念,当代大学生已经真正进入了“鼠标轻轻一点,世界竟在眼前”的时代。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开始具备新的文化主题,在本质上与时代精神同步。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本质和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另外一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知识层面上,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第二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第三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中国古代的教育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的教育也认为,大学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大学教育的人文性该有多么的重要。可现实情况如何呢?大学教育的重知识传播提到了至高地位,而人格的培养和品质的养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知识丰富,但却连做人的基本准则都不清楚,更不要谈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了。在大学教育领域,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影响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质量。人文精神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诱导人以真善美为旨趣,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历经风霜的国人却越来越“务实”了,人们在“实用理性”的诱惑下,最终沦为功利主义的奴仆。很多“务虚”的东西已被功利主义的浪潮吞没,人文精神更成了屡遭抛弃的“无用之术”。很多大学生虽然成绩优秀,甚至有很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但却缺乏“理解人、关心人、与人相处和尊重生命”的基本意识。更有甚者还欠缺了“明辨是非,维护正义”的正气。事实上在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三
影响大学教育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但教师的因素是关键。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不仅要改变以往“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面貌,而且也要使广大教师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增长人文知识、强化人文意识、树立人文精神的同时求得自身的发展。一、只有积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并且在广大教师的脑海中先确立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地位,才可能教会学生、教好学生。二、只有积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持一些大学已经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并真正理解和主动参与到我们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而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教学改革中来。三、只有发挥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这个工程中,教师才可能把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让“专业内容”和“人文精神”相互渗透,使之成为“升华人生”、“完善人格”的引导者,广大教师也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还要关心学生“做人”的成败,更会关注其人格的发展。
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思索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注重人的发展环境。因此大学生作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主体、作为加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其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而且是这项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既有其与时代精神同步积极的一面,又存在一系列问题,但只要他们珍惜生活、立足现实,转变理念,能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大学生掌握文、史、哲知识和了解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途径,那么大学生就能不断的自我扬弃,走向精神升华。二、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只有挖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潜力,他们才会积极的去“认识自我”,随即“完善自我”,去主动的接触社会人文学科的发展,去主动的了解人文知识,并积极搜索有关资料,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这同时也使大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三、我们只有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维角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才会呈现出很強的艺术魅力。它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素质,而且可以培育大学生体味美好人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教育需要对的大学生的信任,需要“以人为本”的意识,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历史重担。
校园文化也是“第二课堂”,它是借一定的物质实体或者活动载体来营造和形成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积极因素。一、“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劳动者,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反之,校园文化建设的怎么样,发展的怎么样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反作用。二、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人文精神的体现。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感与民族性,它在引导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倡导开展各种科技节、社团文化节、读书会、文学沙龙、公寓文化节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精神升华。三、精神和谐、趣味高尚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设施也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设施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四
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学校的韵味和品位,是学校文化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一种精神魅力。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除了要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索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和多样性外,还应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美德和个人美德,如独立思考、心境澄明、想象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个人责任感、社会良知、同情心等。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靠学校教育教学的精心设计、悉心培养、言传身教,是靠学校人文精神的陶冶,是靠学校学术氛围与优雅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是靠学生自觉修养、磨练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意识和行动。只有“重视基础、加强人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才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也是大学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因素。再则,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的品位与质量的转换和提升。因为“现代人类与其说是苦于缺乏知识和科学真理,未能洞察客观世界的奥秘,不如说是苦于不善于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不了解人的本性,未能充分洞察人的内心生活的奥秘。”为此,教育中必须要探讨如何重塑人文精神,致力于人性的养育。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构成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题内容。我国的大学教育曾长期坚持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对于人文知识修养教育有所忽视,一方面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表现出浅薄的崇拜和赞美,另一方面对与支撑科学研究背后的科学真理精神表现出相当的隔膜和冷漠;一方面在强调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有太多的顾虑和“规范”。纵观现代大学教育的现状和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虽然有了一些进步,但仍然捉襟见肘。为了迎接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挑战,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肖祥.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2]赵成.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05.5.
[3]邵小燕. 浅谈人文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网站》.2005.7.
[4]张生.应重视“人文精神教育” [J].《教育论坛》2005.1.
[5]丁東.大学沉思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