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传播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分化现象,不仅表现在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分化上,还表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不断发生。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后果日益明显。弱势群体普遍对当今存在的贫富差距现象表示不满。社会分层的“知沟”现象表现突出,主流群体不仅自身在信息接受上优越于弱势群体,同时表现在这两个阶层在一代又一代人积贫积弱拉开的差距,形成难以弥合的鸿沟。
【关键词】:弥合;大众传播;正影响
(一)弥合社会断裂的表现
1.大型民生类节目的崛起
新闻专题类节目最开始的节目选题主要是重要领导人的日常活动,有着特殊称号的先进代表,或者是知名人士的事迹,小人物根本不会被视为新闻点,寻常百姓不可能出现在人们视线之内。随着社会断层问题的日益凸显,不时出现阶层矛盾激化的新闻,弱势群体才逐渐成为一个被关注的范畴。到2011央视《走装改》专题节目的播出,关注民生的节目如火如荼在各大卫视播出,典型的有《垄上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省级电视台还是市级电视台都开设了含有浓厚地方乡味的民生新闻评说节目,例如荆州电视台的《有么子说么子》,湖北经视的《经视欢乐送》,其实是一种窄播的形式,将受众细分,为当地百姓量身打造的大型民生类节目,节目以地方方言为语言传播,以百姓家常为载体,说得是家乡方言,讲得是寻常生活事,一下子就拉近与弱势群体的距离。
以《经视欢乐送》为例,《经视欢乐送》是湖北电视经济频道的一档民生慈善帮扶栏目,此档民生节目将爱心公益与电视产业相结合。每期分为三个板块,“欢乐来敲门”、“爱心在行动”、“慈善超市”。栏目具有实际功效与可操作性,明确针对弱势群体定位,旨在帮扶。同时为公益人士提供了爱心渠道,可以通过该栏目实现解决残疾人士就业问题,灾区捐款,好人圆梦等。这类节目的崛起,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广大受众群,使得弱势群体在荧屏上的曝光率大大提升,增加了对社会分化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可以方便学者研究。
2.政策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帮扶
近年来,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第四代领导班子任职后提出城乡发展的“五个统筹”,新农村建设提出四化(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信息化、农村现代化),武汉江夏区周边开设多家农业生态公司,怡山湾农业生态公司被列入2013年的农村四化建设试点项目。由此可见,国家逐渐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致力于农业现代化。
弱势群体的再就业政策,再就业不仅是下岗、失业职工等贫困群体第一位的需求,而且也是健康老龄化的理念下健康老年人丰富人生、自我保障的需求,还是其他弱势群体包括单亲家庭的妇女和其他群体融入社会取得自尊的重要保证。地区发展政策是保护贫困群体的第三个政策。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政府不仅要从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援,振兴当地经济,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政策支援,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教育和文化等各项社会政策的研究和实践,将对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实施反贫困战略起到重要作用。为了使贫困群体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得到各种必要的权利和帮助,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以及教育和培训也都属于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的重要的社会政策。
3.草根的言语平台“微博”
微博,Web2.0时代又一个创造性产物。随着当下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话语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网络话语权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其影响力不仅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网络话语权的存在,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交互性、信息超载性都影响了网络话语权的存在与实现。传统媒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方式一直被政治权力和精英分子所统占。如今新媒体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即时、互动、开放的话语空间,不仅为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提供了话语渠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强势群体的话语霸权。而微博的繁盛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它之所以能加重话语权的能力和辐射范围,在于受众的易接触性和易发布性,即: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特征。具体表现在:首先它的门槛低,具有草根气息:140字的发布信息,短小精悍。无需有一定的文化底质。作为一种“平民媒体”,微博以其草根性、简单性、开放性吸引网民。其次,微博的发布方式趋于多样化,它支持多平台发布。比如它可以直接运用手机发送,用户无需依靠电脑,便能随时随地发布消息,符合当下快捷的生活方式。同时,它的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转发非常方便。还可利用名人效应等使事件的传播量呈几何级放大。
(二)弥合社会断裂的原因分析
1.传播分化的现象渗透范围广
就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看,传播本身的快速发展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并生的。我国传媒业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出现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如传播差距、传播资源的非均衡发展、媒介报道的社会歧视。传播分化现象体现在价值形态、文化形态、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等多个方面,尤其是还没有形成窄播之前,节目没有明确的受众定位,家庭中观看节目的形式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大人小孩看同一个节目,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成人社会。此外,某些节目过分宣扬成功人士,或者是明星们的上流生活,处在农村地区、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不会觉得羡慕向往,反而会生发对生活的绝望,甚至是仇视富人的畸形心理,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传播分化不仅渗透生活,尤其体现在不同阶层之间,以经济基础为例,经济实力强的群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拥有众多渠道去接触媒体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甚至可以通过媒介把自己的观念、思想、意识形态传播给弱势群体,实际上弱势群体就成了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群体的产生既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除了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之外,经济体制改革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也是原因之一。
2.媒介传播失衡不容忽视
媒体的普及是形式的普及,是傳播力量的普及,并非知识的普及。即使具有大量的信息发布于受众,但受众的个体兴趣、媒体的“预置话题”和“倾向推介”致使信息可以任意被忽略,故意被弃置。大众媒介过去关注主流人群,并且把主流人群的生活描绘的很完美,在弱势群体中造成认识误解。媒介责任者需要从媒体自身出发,使之具有自律和自悟的特点,在修缮结构的调整之中,传媒的文化策略和文化立场也会随之一新。此外,充分考虑到受众自身的文化角色和文化利益,使自媚的、模仿的、平面的、碎片的大众在大众传播的面前具有对话的资格、思考的资格、获利的资格,建构的资格。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是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要求。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中国的弱势困难群体大约有1.4至1.8亿人。弱势群体由于“远离社会权力中心”,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发表出来。
2004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摩擦;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甚至还是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
【关键词】:弥合;大众传播;正影响
(一)弥合社会断裂的表现
1.大型民生类节目的崛起
新闻专题类节目最开始的节目选题主要是重要领导人的日常活动,有着特殊称号的先进代表,或者是知名人士的事迹,小人物根本不会被视为新闻点,寻常百姓不可能出现在人们视线之内。随着社会断层问题的日益凸显,不时出现阶层矛盾激化的新闻,弱势群体才逐渐成为一个被关注的范畴。到2011央视《走装改》专题节目的播出,关注民生的节目如火如荼在各大卫视播出,典型的有《垄上行》。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省级电视台还是市级电视台都开设了含有浓厚地方乡味的民生新闻评说节目,例如荆州电视台的《有么子说么子》,湖北经视的《经视欢乐送》,其实是一种窄播的形式,将受众细分,为当地百姓量身打造的大型民生类节目,节目以地方方言为语言传播,以百姓家常为载体,说得是家乡方言,讲得是寻常生活事,一下子就拉近与弱势群体的距离。
以《经视欢乐送》为例,《经视欢乐送》是湖北电视经济频道的一档民生慈善帮扶栏目,此档民生节目将爱心公益与电视产业相结合。每期分为三个板块,“欢乐来敲门”、“爱心在行动”、“慈善超市”。栏目具有实际功效与可操作性,明确针对弱势群体定位,旨在帮扶。同时为公益人士提供了爱心渠道,可以通过该栏目实现解决残疾人士就业问题,灾区捐款,好人圆梦等。这类节目的崛起,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广大受众群,使得弱势群体在荧屏上的曝光率大大提升,增加了对社会分化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可以方便学者研究。
2.政策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帮扶
近年来,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第四代领导班子任职后提出城乡发展的“五个统筹”,新农村建设提出四化(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信息化、农村现代化),武汉江夏区周边开设多家农业生态公司,怡山湾农业生态公司被列入2013年的农村四化建设试点项目。由此可见,国家逐渐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致力于农业现代化。
弱势群体的再就业政策,再就业不仅是下岗、失业职工等贫困群体第一位的需求,而且也是健康老龄化的理念下健康老年人丰富人生、自我保障的需求,还是其他弱势群体包括单亲家庭的妇女和其他群体融入社会取得自尊的重要保证。地区发展政策是保护贫困群体的第三个政策。对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政府不仅要从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援,振兴当地经济,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政策支援,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教育和文化等各项社会政策的研究和实践,将对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实施反贫困战略起到重要作用。为了使贫困群体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得到各种必要的权利和帮助,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以及教育和培训也都属于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的重要的社会政策。
3.草根的言语平台“微博”
微博,Web2.0时代又一个创造性产物。随着当下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话语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网络话语权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其影响力不仅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网络话语权的存在,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交互性、信息超载性都影响了网络话语权的存在与实现。传统媒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方式一直被政治权力和精英分子所统占。如今新媒体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即时、互动、开放的话语空间,不仅为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提供了话语渠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强势群体的话语霸权。而微博的繁盛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它之所以能加重话语权的能力和辐射范围,在于受众的易接触性和易发布性,即: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特征。具体表现在:首先它的门槛低,具有草根气息:140字的发布信息,短小精悍。无需有一定的文化底质。作为一种“平民媒体”,微博以其草根性、简单性、开放性吸引网民。其次,微博的发布方式趋于多样化,它支持多平台发布。比如它可以直接运用手机发送,用户无需依靠电脑,便能随时随地发布消息,符合当下快捷的生活方式。同时,它的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转发非常方便。还可利用名人效应等使事件的传播量呈几何级放大。
(二)弥合社会断裂的原因分析
1.传播分化的现象渗透范围广
就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看,传播本身的快速发展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并生的。我国传媒业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出现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如传播差距、传播资源的非均衡发展、媒介报道的社会歧视。传播分化现象体现在价值形态、文化形态、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等多个方面,尤其是还没有形成窄播之前,节目没有明确的受众定位,家庭中观看节目的形式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大人小孩看同一个节目,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成人社会。此外,某些节目过分宣扬成功人士,或者是明星们的上流生活,处在农村地区、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不会觉得羡慕向往,反而会生发对生活的绝望,甚至是仇视富人的畸形心理,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传播分化不仅渗透生活,尤其体现在不同阶层之间,以经济基础为例,经济实力强的群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拥有众多渠道去接触媒体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甚至可以通过媒介把自己的观念、思想、意识形态传播给弱势群体,实际上弱势群体就成了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群体的产生既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除了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之外,经济体制改革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也是原因之一。
2.媒介传播失衡不容忽视
媒体的普及是形式的普及,是傳播力量的普及,并非知识的普及。即使具有大量的信息发布于受众,但受众的个体兴趣、媒体的“预置话题”和“倾向推介”致使信息可以任意被忽略,故意被弃置。大众媒介过去关注主流人群,并且把主流人群的生活描绘的很完美,在弱势群体中造成认识误解。媒介责任者需要从媒体自身出发,使之具有自律和自悟的特点,在修缮结构的调整之中,传媒的文化策略和文化立场也会随之一新。此外,充分考虑到受众自身的文化角色和文化利益,使自媚的、模仿的、平面的、碎片的大众在大众传播的面前具有对话的资格、思考的资格、获利的资格,建构的资格。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是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要求。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如果将城乡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中国的弱势困难群体大约有1.4至1.8亿人。弱势群体由于“远离社会权力中心”,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发表出来。
2004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摩擦;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甚至还是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