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通识教育,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识教育是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文化、跨时空的教育,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地球公民和文化继承者,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其全人教育的理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对于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通识课程的学习结果呢?本文基于课题组对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对南京大学通识课程学习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在探索了课程感知量表、心智-美德主导的学习参与量表、批判性思维量表、通识课程三维核心目标量表的维度构成之后,根据比格斯的3P模型,以课程感知为预测变量,以学习方法为过程变量,分别以批判性思维和通识课程三维核心目标为通识课程的学习结果,对3P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在预测环节加入心智-美德主导的学习参与,探究了课程感知和学习参与对学习方法、通识课程学习结果的影响机制,使3P模型在中国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实证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经过数据分析,本研究共有如下发现和结论:1.相较于心智主导的学习参与,美德主导的学习参与在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学习中影响更大、更稳定。无论是对学习方法还是批判性思维和通识课程三维核心目标这两个学习结果,美德主导的学习参与的效应值都更大。2.深层法是通识课程学习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中介变量,对通识课程学习结果影响很大,可见深层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3.心智-美德主导学习参与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比课程感知更大,无论是对深层法还是对学习结果,心智-美德主导的学习参与都有更为重要的影响。4.以课程感知、心智-美德主导的学习参与为预测变量,以深层法为过程变量,通识课程学习结果为结果变量的具有中国学生学习特点的结构方程模型成立。针对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营造更注重表达和互动的课堂环境。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营造包容、互动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表达”的渠道;学生主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积极地在不断的表达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2.从课程感知和学习参与两方面着手提高通识课程的学习结果。比如在学校层面,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务处可以加强合作,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教师层面,教师以“学术共同体”的态度对待教学,加强交流和分享,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参与。3.对通识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多角度、多样化。通识课程本身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目标,因而,对通识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应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更多和更为有益的尝试。4.深层法是破解“中国学习者悖论”的关键。中国学生看似记忆和重复学习背后,却是深层学习方法的使用。5.加强心智-美德主导的学习参与这两种学习模式的相互融合。这两种学习模式应该相互融合,也能够相互融合,进一步加速它们之间的融合,加速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必将大大提升通识课程的学习结果。在最后,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