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记录生命和历史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q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影评人多次选出来的最重要的世界导演之一;由于他的努力,台湾电影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晋升入“艺术”的范畴,并且在世界影坛夺得一席之地。
  
  台湾资深影评人焦雄屏曾这样评价侯孝贤:他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影评人多次选出来的最重要的世界导演之一;由于他的努力,台湾电影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晋升入“艺术”的范畴,并且在世界影坛夺得一席之地。
  
  压抑的童年
  
  侯孝贤是广东客家人,1947年4月出生于广东梅县,1948年随全家搬到了台湾,几经辗转定居高雄凤山眷村。
  侯孝贤的童年是灰色的。疼他的祖母一心想着回大陆,“去祠堂拜祖先”,却不知道与家乡已远隔千山万水,尤其还有海峡两岸难以逾越的政治障碍。父亲一直患有肺病,很少跟孩子交流。母亲忙于给父亲看病,又要照顾一大堆孩子,生活辛苦而压抑。母亲脖子上有一条大大的疤痕,这个疤怎么来的,一直是家里的禁忌。侯孝贤长大后问了姐姐才知道,原来母亲得过抑郁症,那是她试图自杀留下的。侯孝贤说,“在那样的环境下,家里就会有一种气氛,怪怪的,让人想跑出去”。
  童年经历对侯孝贤的电影基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侯孝贤说,很多观众看我的电影,会感觉很悲伤。开始我很奇怪,我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啊,为什么拍出来的电影是这样的?后来慢慢想明白了,这原来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其实人在小时候就已经养成了看待世界的眼光,只是你并不自知”。
  少年侯孝贤并不是一个乖孩子,不但学会了打架,还迷恋赌博,为了赌甚至连家中铜线都拿去卖。不过,侯孝贤也有自己寻找快乐的方式。首先是看书,他经常去租书店,把武侠书都看遍了,等新书不耐烦时又看言情小说,看书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其次是看布袋戏和电影,由于小时候没钱,他总是央求收票的人放他进去。为了不错过每部电影,侯孝贤做过假票、剪过戏院的铁丝网、翻过墙头。
  
  初入影坛
  
  1966年,侯孝贤自高雄凤山中学高中毕业,但在全台大学联考中失利,于是进入军队服役。1969年,退役后进入公立艺专影剧科就读。那时的侯孝贤对电影一窍不通,他曾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英文导演书,因为英文很烂,靠查字典好不容易看完了序言,结果就把书还了。“因为序言的最后是这样写的:‘如果你把这本书通读,仍旧不一定能够成为导演,因为导演要靠天分’”。
  1972年,25岁的侯孝贤毕业但未能进入电影界,而是做了八个月的电子计算器推销工作。1973年,侯孝贤经学校老师推荐,当上了李行导演的场记,参与了《心有千千结》的拍摄。从此侯孝贤正式踏入电影圈,开始了从影初期的场记、助理导演以及编剧等工作。
  侯孝贤当时写了很多电影剧本,如《桃花女斗周公》、《早安台北》、《我踏浪而来》、《秋莲》、《天凉好个秋》等,其中1983年的《小毕的故事》还曾获得第2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侯孝贤后来表示,早年做编剧的经验对他当导演影响很大,当导演若不懂得编剧,永远要仰赖他人。你必须有想法、有结构,像李安、王家卫,他们都有编剧的经验。
  1980年,侯孝贤拍出他的第一部长片《就是溜溜的她》,接着又拍了《风儿踢踏踩》、《在那河畔青草青》,三部影片都属于主流的爱情商业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引起影坛广泛重视。
  
  举起“新电影运动”的大旗
  
  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湾电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先前由李行、李翰祥、胡金铨等导演开创的60年代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充斥的是大量空洞、乏味、虚假的爱情、功夫、暴力商业片,多数民众已不愿进入电影院。在此情况下,以杨德昌、侯孝贤为代表的台湾年轻导演发起“新电影运动”,“彻底抛弃商业企图的逃避主义,不再强作浪漫地编制爱情幻境,也不依赖钢索弹簧床制作飞天遁地的英雄。而是努力从日常生活细节或是既有的文学传统中寻找素材,以过去难得一见的诚恳,为一代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和心境塑像”。其中,1982年由托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位新手联合导演的《光阴的故事》,1983年由侯孝贤、万仁、曾壮祥联合导演的《儿子的大玩偶》,被视为是台湾新电影的发轫之作。
  侯孝贤这一时期的电影多为青春成长片,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国际上也屡屡获奖。这些影片具有明显的“自传”风格——《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以侯孝贤少年时的经历为背景,《冬冬的假期》是台湾著名作家、侯孝贤“御用编剧”朱天文的童年经历,《恋恋风尘》是作家、导演吴念真的初恋故事。“这些片子采用往事追忆的叙事形式,透过主角生命成长的经验,反映出台湾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城乡之间生活、价值与人际关系互动的差异”。
  其中,1983年《风柜来的人》被认为是侯孝贤电影创作的一个分水岭。按侯本人说法,他通过《风柜来的人》获得了对电影的“重新认识”。该片讲的是在澎湖列岛一个名叫风柜的小岛上,少年阿清和同伴们成天无所事事,看白戏、赌博、逞勇斗狠,结果有一次因为事闹大了,被警方惩戒,于是结伴离开家乡,来到了光怪陆离的大都市高雄。他们对这个城市感到陌生、茫然、焦虑和恐惧。
  拍《风柜来的人》时,侯孝贤从《沈从文自传》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决定用沈从文那种“冷眼看生死”的客观角度来拍电影,从此他的电影境界豁然开朗,开创了独特的风格。侯孝贤就像是一个冷静、远距离的旁观者,平静地用长镜头展开故事,却又能体现出“最大的宽容与深沉的悲伤”。侯孝贤曾这样表述沈从文对他电影美学的影响:“读完《沈从文自传》,我很感动。书中客观而不夸大的叙述观点让人感觉,阳光底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世间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汤汤而流。我因此决定用这个观点来拍摄下一部片子。”
  
  “悲情三部曲”奠定大师地位
  
  自1989年起,侯孝贤把关注的焦点从个体生命体验转移到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上,先后拍出反映台湾光复时期历史的《悲情城市》、日据时期的《戏梦人生》以及白色恐怖时期的《好男好女》,被称为是体现台湾近代苦难历程的“悲情三部曲”,一举成就了他电影大师的地位。
  其中,《悲情城市》尤被视为是侯孝贤的扛鼎之作。该片讲的是基隆一户林姓人家在台湾光复前后的命运。林阿禄家有四个儿子,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老大文雄主持家务;老二文森被日本人征调到南洋当军医,战死他乡,媳妇却不知情,一直守着活寡;老三文良被征到上海为日军作翻译;老四文清自幼聋哑,经营着一家照相馆。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林家欢欣鼓舞。但大陆来的接收大员、国民党军队、地痞流氓让新一轮的劫难再度降临林家。老三从上海回到台湾后,当地流氓勾结官吏以汉奸罪将其逮捕,经老大奔走相救获释后,却彻底疯掉了;老大在赌场被黑社会打死;老四在“二二八事件”中因反对国民党而被捕。
  《悲情城市》创作于台湾解除戒严不久,让观众看到了一部充满断裂和悲情的台湾光复历史,在岛内引起极大震撼,并获得第26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该片也是台湾第一部获得“金狮奖”的影片,显示台湾新电影从世界艺术电影的边缘进入中心位置。扮演老四文清的是香港演员梁朝伟,当时侯孝贤看了电影《地下情》,觉得他的眼神很有意思,就选了他。自《悲情城市》开始,两人就形成了父子般的关系,现在侯孝贤看到好看的书,还会专门寄给同样爱看书的梁朝伟,或者去香港时顺道带给他。
  《戏梦人生》是侯孝贤1993年的作品,采用了半纪录片、半剧情片的形式,将采访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纪录片与演员的表演内容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纪录了李天禄坎坷的一生以及人们被历史无情压抑的悲哀。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
  
  写实的电影风格
  
  自《风柜来的人》起至完成“悲情三部曲”,侯孝贤自然写实的电影风格逐渐得以形成并强化。
  他大量使用长镜头、空镜头、固定机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话,并冷静、平静地加以记录。他对说故事和戏剧冲突没有兴趣,“他基本上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说故事的人”,他的影片充斥了大量的生活细节、日常生活情景,他想要的只是不同年代的氛围和强烈的视觉真实感。他说,“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
  侯孝贤电影的另一大特色是启用大量的非职业演员,如《恋恋风尘》中阿远的扮演者王晶文是侯孝贤的一个小朋友,阿云的扮演者辛树芬是他在大街上依直觉找来的。一方面,是因为台湾当时没有大量训练有素的职业演员,艺术片的资金来源也较为匮乏,另一方面是因为侯孝贤重视电影演员保持本色的重要意义和“作为原材料的职能”。侯孝贤对演员的要求第一是在镜头前要稳定,接下来就是敢于把自己的情绪暴露出来。他不会让演员背台词,而是要他们了解意思后,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正因如此,侯孝贤的片子会显得格外自然真实。
  
  坚持走自己的路
  
  “悲情三部曲”后,侯孝贤继续着他对电影的探索,作品包括《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千禧曼波》、《咖啡时光》、《最好的时光》等。
  这一时期侯孝贤把镜头从乡村转向了现代都市,刻画了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消费膨胀的环境下,人们所面临的人生压力和心理苦闷,显示都市人对权力、金钱、快乐的贪婪追求,导致的人际关系的疏离无助与社会的失序。
  其实,侯孝贤通过电影表现人们在工业时代、商业时代受到的冲击的同时,他的文艺电影本身也正受到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冲击。侯孝贤说,现在的观众已经被“好莱坞模式”惯坏了,他们只愿意看那些故事情节简单、不用思考的好莱坞大片,因此他的很多电影票房都不好,在台湾甚至被称为“票房毒药”。但他相信,自己拍的都是人间的事情,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达个人的生命体验,观众不会不懂,所以不要一味迎合也不要轻视观众,他会坚持自己的风格走下去。
  侯孝贤说,他的愿望就是想盖一栋“电影大楼”,有电影院放喜欢的电影,有书店卖电影书,有咖啡店,看完电影的人可以歇息讨论……
其他文献
他很“不常识”也不顾“常识”,一定要喊“周恩来万岁”,表达自己的心愿,但他不知道“万岁”在中国政治文化中代表至高无上的神圣和权威,不知道错用“万岁”有可能引起何等严重的后果。   外事无小事,那么,外事中的一些与军国大事无关的“小事”,便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    老外喊出“周恩来万岁”    对当年独具“中国特色”的“万岁文化”,一些外国人确实无法理解,因此险闹后果可能严重的“笑话”。  周
这次出访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名字分别以“赵、钱”为代号。由于我国当时的民航专机尚未飞出国境,不可能承担这样的跨洲国际旅行。解密档案中有关包机事务的文件就多达107页,而且每份文件均标明“绝密”等级。    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国家主席胡锦涛新年的首次外交之行就定在非洲,这充分表明发展对非合作和友谊在中国对外政策中占据重要位置。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4日,周恩来总理先后
民进党一手不错的“牌”变成乱局;国民党一心想在南部翻盘赌注不小;  无论谁输谁赢改革后的第一次选战都值得玩味。    眼下台湾政坛的国、民两党均陷于“五都”选战人选布局的“精算”阶段,在党的利益、政客个人利益难以摆平的情况下,让这场选举充满变数。民进党从原先的一盘“好局”逐渐变为“僵局”,甚至“乱局”。而国民党也未能抓住机会,迟迟确定不了人选,策略混乱。五都选举乱局充分体现了台湾选举政治下的种种弊
冯:加藤君,你将小原雅博著《日本走向何方》译成中文出版,为中国读者了解日本外交官、特别是了解负责对华外交的官员的想法,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日前,该书已在中国官方网站全文转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据我的记忆,迄今为止,还从没有过现役日本外交官的著作能在中国的官方网站上全文转载。你是怎么想到要翻译这本书的呢?  加藤: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翻译一事是受一位与小原先生有多年交情的中国朋友的委托。但说实话,
7月12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放弃和夫人布吕尼休假,接受法国电视二台专访。此前,他特意在脸谱网站上搜集“来自大众的问题”,但几乎所有的法国人都知道困扰他的只有一个问题——丑闻。  让外界称奇的是,萨科齐的这次危机竟起源于欧莱雅的豪门恩怨。  莉莉亚娜·贝当古——法国欧莱雅集团第二代继承人,目前以总资产200亿欧元位居《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第17位。在商界,莉莉亚娜以大胆坚持著称:正是在她的总裁任内,
以色列袭击声援加沙国际救援船队的行动所引发的冲击波不但没有平息,事态的发展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    双方谁都不示弱,终酿成悲剧    5月31日凌晨,在地中海的东部海面上,六艘民用船只在漆黑的海面上航行。四周一片沉寂,只有轮船细微的马达声以及船体划破水面的摩擦声隐约传来。  突然,巨大的飞机引擎轰鸣声把船上熟睡的人惊醒。此时是凌晨4时30分左右。轮船的上空,几米的高度上,几架以色列的武装直升机虎
布什政府最近“有点烦”。这种烦燥情绪在其第二任之初就已显现。伊战不断被指责、情报门事件曝光、卡特里娜飓风撕开了“两个美国”形象……这些无时不在撞击布什政府的神经。特别是伊拉克大规模战事结束已三年多,十几万美军仍被死死拖住,美国民众对一个超级军事大国能否在伊拉克干出一番什么名堂心里越来越没谱。如何收拾这烂摊子,布什也没招了。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面。布什上台后单边主义行为模式与军事上“先发制人”的
2009年5月18日,世界上著名的恐怖组织“猛虎”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普拉巴卡兰在斯里兰卡政府军的围剿中被毙身亡。  5月18日,世界上著名的恐怖组织“猛虎”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普拉巴卡兰在斯里兰卡政府军的围剿中被毙身亡。他的死不仅标志着“猛虎”组织彻底走向了历史的终结,而且也结束了斯里兰卡长达26年的内战,为国家的和平重建提供了契机。    凶悍“虎头”被围歼    普拉巴卡兰1954年出生于斯国北部沿
今年10月,终于完成了筹划一年的“转山”大计,期间的辛苦与幸福,远超过所有的日常经验。  去年9月,曾与先生同赴云南丽江和香格里拉旅游,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地处被称为“香格里拉深处”的梅里雪山。  藏族传说中,多有神山、圣湖,外人眼中的瑰丽雄奇,在藏传佛教特有的氛围中,被赋予了神圣和神秘的光环。而梅里雪山则被称为“八大神山之首”,在藏族民众心中具有特别崇高的地位。我虽然不是教徒,但藏族民众对藏传佛教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再次唤起了中国人民对非洲的情谊。前不久,编辑部收到一封兄弟间的往来书信,书信的捐献人叫刘士彦,他送来30年前他参加援非的哥哥刘希正在坦桑尼亚写给他的家信。那是一段充满着丰富情感的鲜活记忆。刘士彦说:“30多年来,无论生活道路如何艰难,我总会把这封漂洋过海风尘朴朴的家书格外珍藏,因为她不仅寄来手足兄弟情,更是中非友好的象征,无疑她是一段历史的真实缩影。”  许多人都知道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