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借助导学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先看导学案的编制情况:在学习目标确定过程中,教师学习目标分为一般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直接指向知识上的空白点、能力训练点、模棱两可的问题。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去设计: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难点)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领会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的作用。3.善于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了解荔枝的结构及其生长情况,丰富科学知识。(重点)目标设计符合学习的具体内容,学生一看就知道学习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
   在导学案内容的编写过程中,教师紧扣学习目标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如果课前能够安排预习时间,就要求学生在书上和导学案上划划线条,批注批注,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努力将相关的思考题做一做,发现了学习难点,有利于课堂重点听课研讨。如果课前没有时间预习,也不要紧,就让学生当着老师的面来自主学习,课堂学习紧张起来了。
   以前的“我”可以少听课而及时开小差,因为老师讲了我听不懂的东西,现在的“我”当着老师的面紧张地学习而很少有开小差的可能了。以前同学没有时间过问“我”的学习,因为“我”会干扰他们学习,现在如果小组里有的同学忘了没有及时预习,小组长会“友情提醒”。
   二、借助导学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我们设置“重点研讨”,就应该想到“合作学习”的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部分难题。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其导学案可以这样设计:“在研讨之前,独立学习,在书本上作些批注;探讨之时,注意从小组成员那里得到启发,得到帮助,准备代表小组参加学习成果展示。你会成功的!”写在导学案上还不行,教师还要在课堂里提醒、强调、检查、指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他们讲究“责任依从关系”,借助这个学习小组的责任依从关系促使成员努力学习,因为同学们渐渐确立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队荣誉感,懂得了一人与小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前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问“我”(学生)的导学案做题质量和课本批注,现在的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迅速查看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看到同学们自己总结、自我构建、自我反思、自我补缺的真实情况,真实地看到认知过程、思维过程、自我管理的过程,真正讲究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组内成员的交流对个体构成了认知的冲突和不平衡,导致个体重新思考,产生新的观点。事实上早已正明了皮亚杰的“协作学习”的理论。导学案中设计的合作学习环节就是想让学生“超越现状,达到新的境界”。从维果茨基理论看,学习中的社会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在于高级心理机能,如推理、理解、批判性思维,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发展,并被个体内化。
  探究开放型问题,或者探讨带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如果教师用积分法评价学习现状,就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他们十几个学习小组中总有几个小组长带头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因为强烈的“表现欲”刺激他们希望自己所在的小组出成果,集体主义荣誉感在刺激他们想为学习小组争得分数,激活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动力等),这几个小组渐渐带动、感染其他小组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学习,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导学案中有“展示成果”这个环节。各个小组为了要给别人解释,围绕学习目标,彼此就在合作联手攻关,积极组织信息,把信息变成自己的语言,互动激活思维,找到恰当的例子,组织好自己的逻辑推理过程,同时还要准备回答挑剔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凡的学习策略。而这些小组推荐的代表板书或者口答探究要点,担任小老师即兴讲课,这样的“展示”在以往的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里是很少出现了。
   在实践中,对有小组形式而进行虚假活动来说,我们很难看到学生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益(不同程度得到提高),学生角色往往定格为“忠实的听众”是教师面前的“机器人”。如果我们注意有效指导,那么我们就容易发现学生的角色较过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们是鼓励者(鼓励那些学习被动的害羞的同学参与学习活动),是赞赏者(对他人的贡献及时表示赞赏),是裁判员(平衡各个成员参与学习活动,防止个别成员一言堂),是辅导员(能者为师,组内小老师帮助学习困难生),是指挥官(保证小组工作围绕学习任务而开展)。
其他文献
一、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一些要求   所谓“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有质量、有思维的深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总的说来,好的主问题设计一般有以下一些要求:   1、把握教学的重点带动对整篇文章感知   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学生对重点的把握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所以,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所没有的优点。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增强协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改善学生对学校、同伴、自己和学习的看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也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观察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机会。因而,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一、营造氛围,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
期刊
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1.母语激趣法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
期刊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主要原因在于平时阅读少,积累的素材少,不善于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近几年我在教学中经常做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览报刊、杂志,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平时
期刊
在电子信息时代,知识的密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增强,人们处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只有提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提高语文能力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中,耗时多、低水平重复、无效教学是常见现象。   特别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
期刊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学习鲁迅作品,不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们与鲁迅先生、我们的学生与鲁迅先生生活年代的距离,加之鲁迅作品本身的深奥性,在我们的教学乃至学生的学习中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施教才可以真正发挥鲁迅作品的教学作用,给学生以更多的受益呢?我认为可分以下三步骤进行。   一是接近
期刊
一、思备课的不足   1、吃透教材   “用教材”不是“教教材”,不仅只是准备教材内容,或只是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的“快移动”。而是需要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教师有责任去截取教材,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加以科学的、灵活的、有效的处理。合理的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能做到这些要求,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备课中去,才能达到一种高度,去俯视它。吃透教材非常重要。   2、备学生   备学生
期刊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缺失及美育的必要性   孙绍振先生在2003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上撰文指出:“事实上,这是一个美学问题,主要是审美价值问题,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主要讲的是道德的善恶,遵守交通规则的是善,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是恶。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情感贫乏的叫做丑。但是,情感和理性,并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有矛盾的。”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使用价值
期刊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其不好的、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比如社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在不少教师和学生实际教和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仍普遍低下,特别是农村中学,有的甚至不及小学生落落大方、快嘴利舌。一些中学生讲起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