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厚土,流金四合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行驶在盘山路上。司机付哥说:“看这路,像不像羊肠?”可不,身在车中只觉得左摇右晃,一看导航上的地图就更加明了了:小路盘盘绕绕,一截截几近平行地堆叠在一起,好似用“U”形卡连接,就这么绕了几十公里。
  沿着这曲里拐弯的小路,我们走进了甘肃省镇原县庙渠镇四合村。
  我们这次来镇原县是为了组织几场阅读推广活动,只停留三天。和在这里开展扶贫工作的同事们相比,我对这里的了解和认识实在太粗浅。但当我离开后,一帧帧画面清晰地映射在我的脑海中,虽是窥豹一斑,亦可作为读者出版集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则侧记。


  早就听说读者出版集团在对口帮扶的三个村里都建了读者乡村文化驿站,村民们可以在里面借阅图书、农闲小憩,平日我也从一些新闻和相关材料中看到过读者乡村文化驿站的照片。然而,只有身处其中,一些细节才能实实在在地入眼入心,也才能体会到扶贫干部的点滴用心。
  读者乡村文化驿站的外观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就是农村常见的砖瓦平房,一舍一门一窗,规整质朴。屋内窗上挂着可升降的窗帘,窗帘是乳白色的,上有“读者”企业logo,质地轻薄平整。四面墙上挂着各式宣传画、海报、邮票,仔细看才发现,这些印刷品其实都有些来头。
  一幅名为“愚公移山”的七格连环画海报挂在墙上显眼的位置,海报画风朴拙,印刷也算不得精致,挂在这里,传递出一种粗糙的质感,带着可靠近的温度。
  图注是这样写的:“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向乡村振兴路。”



  海报右下角的版权信息更有意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出版,定价0.15元。”
  这张60多年前用于宣传的印刷品,在没有电商与发达物流的年代,也许几经转手或赠送、废弃又捡拾,又过了许多年,被一位乐于淘换些老出版物、旧印刷品的出版人收藏,在机缘巧合下,被张贴在大西北这个长久与贫困相伴的普通乡村里,见证一次让几千万人脱离贫困的改天换地的壮举……这样的时间线,如果以镜头快进的方式呈现出来,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意味。


  门口挂着一块不大的牌子,上面写着“读者乡村文化驿站”几个字。仔细看,牌子上方还有八个字:高天厚土,流金四合。
  鎮原县境内山、川、塬兼有,平均海拔1500米,而四合村正位于镇原县海拔较高处,这里据说为陇东黄土高原上黄土层最厚的几处所在之一;村里遍种万寿菊,万寿菊花期很长,花开之时放眼望去,塬上沟里,满眼叠翠流金,美不胜收。
  “高天厚土,流金四合”八个字,便因此而来。



  读者出版集团的扶贫干部为帮扶的几个村落都提炼了两句话,落笔于读者乡村文化驿站的牌子上。这些语句,全都有依据、有典故、有出处,扶贫干部们讲述起来头头是道。
  我特别感动于这个小小的细节。
  我还记得自己刚刚进入读者出版集团的时候,一位前辈说过:“我热爱这份工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它让我在柴米油盐之外拥有一个空间,让我觉得生活有无限的延伸感。”
  扶贫工作却截然不同,两尺锅台,一丈炕头,时间紧迫,条件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与压力下,参与扶贫工作的同事们并非机械地照章办事,而是试图给每件事情附加一份美感、牵出一丝余味。正应了那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深情”。他们改造的,不仅仅是村庄间的道路、村里的院落与房屋、校舍……他们在造一个场,施加一种力,在创造一种能量向另一种能量的映射。
  几代人之后,当老人向孩子讲起村庄的故事,当村里的少年去更广阔的地方求学与工作,当乡亲们再回到这里,也许他们会提到这八个字—高天厚土,流金四合。



  活动间隙,我们去看望李奶奶。
  李奶奶50多年前从邻村嫁到这里,她无儿无女,老伴儿去世后,自己独居,守着家门口的几亩薄田过日子。
  李奶奶家的小院干净利落,柴房在后院,干树枝一捆一捆扎得仔细,堆得满满当当,前院的角落里整齐地堆放着几把农具,院里散养的“溜达鸡”悠闲地踱着步子,享受着深秋午后的阳光,院里有只大黄狗,长得凶,却不认生,见我们来了,尾巴摇得欢实。
  看着眼前这最平常的农家小院图景,我的内心突然翻起一阵不平静。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对“贫困”这两个字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当我远远地想象扶贫的同事们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场景时,眼前的图景一片模糊。
  但这个午后,当我站在这个农家小院环视院中的一切,我的脑海里终于建立起了这样的图景:这一边的柴房,每两周,里面的柴火要添补一次;小院儿每周洒扫两次,住着才爽利舒心;之前的窑洞不好继续住了,要赶在冬天之前在那边起一间新砖房;今天太阳不错,赶紧晒被子;院外的几亩地该秋收了,下周得多来几个人帮忙,再顺便送些换季的衣服……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鲜活的,是人的面孔:他们是独居的老人,是留守的孩子,是身患重疾无法劳作的儿子……驻村干部和他们的关联真实地发生着,日复一日,寻常无奇,却充满意义。
  从李奶奶家离开时,老人家握着我们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淌:“我得病以后,娘家人都没有来看过我,要不是这些孩子……”
  告别时,李奶奶的身影越来越远,被斜照的阳光削得更加单薄,直到我们在小路的尽头马上要拐弯了,她还立在小院外面,不肯回屋。


  镇原县庙渠镇四合村、店王村、六十坪村……村与村之间的小路边,学校的操场旁,村口的枯树下,住户的小院外,随处可见一种花,叫作八瓣梅。
  八瓣梅颜色以玫红、白色、紫色居多,花枝细而长,从土里生发出来,不管不顾地往上生长,末端呈现自然优美的弧度,顶上挑着一朵小花,风一吹,一小丛鲜艳明媚的花朵随风摇曳,高低疏密错落有致,灵动调皮。
  参与扶贫的同事说,这种花极好活,种子撒进土里,不用特意照管,或早或迟的一场雨后,保管发芽开花,成片生长。因此,驻村的同事们特意准备了好些八瓣梅种子,走哪儿撒哪儿。播种的位置从不刻意去记,之后发现哪里开了花、成片美丽,也不觉惊喜。
  美好的事情大抵都是这样,切莫思量,更莫哀,一门心思,两手伏地,怎么收获,怎么栽。


其他文献
特别推荐:云上情歌  导演:贾斯汀·贝尔杜尼  主演: 芬·奥尔格斯 内芙·坎贝尔  央视新闻频道曾讲述过扎克·索比赫的故事,称他为“用生命唱歌的男人”。不知“男人”这个词语是否合适,因为许多三四十岁的男性还喜欢被称为“老男孩”,而扎克去世的时候只有18岁。他14岁罹患骨肉瘤,抗癌4年,作歌《云》来告别。影片全部的力量都来自这个勇敢的18岁男人—“我想让所有人知道,你不必在发现自己快死了的时候才开
期刊
因为精准扶贫,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与读者出版集团紧密联系起来。  镇原县是名扬陇上的“民间剪纸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在这片被文化浸染濡润的土地上,百姓崇德持善、重情尚节、耕读传家、勤俭自强。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发展滞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传承优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镇原这个农业大县的发展现状。镇原县是国扶重点贫困县,是全国最后一批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作为知
期刊
据说当年苹果公司的新人都会得到一个忠告:设计师应该永远走楼梯。因为如果你在电梯里遇见乔布斯,他会问及你正在做的事,然后就会出现以下情形:一种是你惹他讨厌了,然后被解雇;一种是他“爱”上了你,他开始关注你工作的每个细节,然后,你晚上就不用睡觉了。  如果在电梯遇到老板,你会怎么做?是哈腰谄笑、打个招呼,然后缩在一旁,或是诚惶诚恐答几句“吃过啦”“住得不远”,还是当老板问起工作进度,你支支吾吾答不出所
期刊
2019年6月初,我来到甘肃省镇原县庙渠镇六十坪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我,自认为对农村生活比较了解。怀揣组织对我的信任,家人、朋友的关心,以及回到农村、感受农村生活的期望,我从兰州出发,经过6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目的地—庙渠镇六十坪村。  既来之,则安之。刚来的几天,我每天跟随驻村前辈到贫困户入户走访,倾听诉求,详细了解情况。经过几天的调研,我对整个村的基本情况有了了解。六
期刊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读者乡村文化驿站”是读者出版集团为3个定点帮扶村个性化定制的精品文化扶贫项目,它将读者出版集团的优势文化资源和当地民俗特色相结合,为偏远农村提供优质阅读空间,营造书香文化氛围。  尔金是个男孩子,今年12岁,在村小学上学。记得两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鲁迅笔下少年闰土的形象—因常年
期刊
两年前的秋天,我被单位派往地处陇东革命老区的一个小山村从事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这里是全世界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也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任务重、难度大。这里山大沟深,生态脆弱,地貌以沟、塬、峁、梁、崾崄为主,由于没有灌溉设施,老百姓广种薄收,仍然延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  村里的支书姓醴,40来岁,黑脸,大个子,浓眉大眼,头发自然卷曲,人长得清瘦,但特别精神,村民们都管
期刊
从古至今,人们对月亮产生过诸多幻想。中国人认为月宫中住着美丽的嫦娥,她因为误食丈夫后羿的长生不老药而孤独终生;浪漫的汉代人又将弃夫的嫦娥想象成一只丑陋的蟾蜍,其身影出现在两千前的一幅帛画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引魂升天帛画》中,蟾蜍是月亮的象征。古埃及人更是脑洞大开,他们相信月亮神是一只猫,她的名字叫贝斯特。在壁画中,月亮女神被描绘成猫首人身的样子,能够带给人们舞蹈、音乐和爱。无独有偶,希腊人也相信
期刊
如何面对死亡,恐怕是世界无解的难题。怎么可能为生命的终结,做好准备呢?  纪录片《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记录了5位绝症患者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这部纪录片真的是每多看一分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震动。不用说,这么有难度的纪录片,来自BBC。  可能是因为在生死面前,全世界人民的感触都是一样的。在这部4集纪录片中,总会想到自己或身边亲人朋友的遭遇。据悉,每年英国都有数千人,得知自己的生命不足一年。不管是专
期刊
人格分裂梗,现在看来在各种创作里算不上新思路。这种设定的鼻祖,是19世纪英国作家史蒂文森创作的《化身博士》(Jekyll & Hyde),一篇有着哥特风格的科幻小说。  故事是这样的:杰克医生研制出了一种药剂,可以将平时被压抑着的另一重人格,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而人格转变之后,他的身材样貌也会随之改变。从此,他白天是善良正直的医生杰克,晚上则化身成邪恶的海德为所欲为,并犯下谋杀的重罪。他终日徘徊在
期刊
『著色精细入毫末』,乾隆皇帝此语是对郎世宁所绘《爱乌罕四骏图》卷的褒奖,对其细致入微的西洋纪实绘画技法的肯定。这反映出乾隆皇帝对西洋绘画的态度,也表现出他的艺术旨趣和中西艺术观。  宫廷绘画传承有序,宫廷画家丹青妙手云集,纪实性的绘画作品亦多有传世。帝王们对纪实绘画也都非常重视。  到了清朝,纪实绘画发展到一个巅峰,西洋画师带来了西方的绘画技法,很好地补充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为宫廷绘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