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性。方法:于2004-04在江苏某工科院校采取量表和结构式诊断面谈条目6项进行筛选贫困生32人作为观察对象。配对分为两组,参加辅导活动的实验组16人,不参加辅导的对等控制组16人。不对等控制组为非贫困大学生20人作为对照。以量表评估法进行心理辅导效果评估:①采用羞怯量表(13个条目)评定大学生羞怯程度,采用5点利克特评定,分数越高,说明羞怯程度越高。②采用自尊调查表(58个条目)评定大学生自尊情况,每一项以第一人称叙述,要求被试以“像我”记1或“不像我”评0分回答。前者意味高自尊;后者意味低自尊。③采用个人评价问卷(54个条目)测定大学生自信评定。包含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6个维度。采用4点利克特评定,分数越高,说明自信程度越高。④采用感情与社交孤独量表(10个条目)评定社会孤独和感情孤独,采用5级评定,分数越高,表明越孤独。团体辅导分为6个阶段具体实施。各组均在入组前进行各量表测试。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进行测试,对等控制组与不对等控制组第2次测试与实验组同期进行。结果:大学生52人均完成量表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后羞怯感的变化:羞怯量表存在显著的组别和辅导主效应,及交互作用(F=10.24,P<0.001)。实验组羞怯得分辅导后显著低于辅导前[(43.86±12.38),(37.94±8.56),F(1,51)=12.57,P<0.001]。②团体辅导后自尊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组别和辅导主效应及交互作用(F(2,50)=10.04,P<0.001)。实验组的自尊量表分在辅导后显著高于辅导前[(41.72±12.89),(33.54±33.54)F(1,51)=13.43,P<0.001]。③团体辅导后自信变化:存在显著的组别和辅导主效应,及交互作用(F(2,50)=12.30,P<0.001)。实验组自信量表分辅导后显著高于辅导前[(98.64±20.41),(75.38±12.47),F(1,51)=14.62,P<0.001]。④团体辅导后感情与社交孤独量表变化:存在显著的组别和辅导主效应,及交互作用(F(2,50)=13.10,P<0.001)。实验组辅导后显著低于辅导前[(36.42±10.32),(41.25±12.34)F(1,51)=11.24,P<0.001]。结论:经过训练,实验组在羞怯、自尊、自信和感情与社交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与不对等控制组的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