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传记文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gu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学习传记,不仅要了解名人故事,还要汲取精神营养,启迪人生智慧。学生在阅读传记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而应该撕开语言文字的缝隙,去探寻文字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一文的教学为例子,详实阐述传记文作品教学的四个策略,肖老师这个教学案例根据文体而教,展现了传记文体的特质,实现了传记文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一、在学生的猜读处确定阅读方向
  初读感受,是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模糊画面,学生往往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的时候泛泛而读却不知道“为什么读?”甚至有的学生抱怨“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找准阅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细读,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我们来看肖老师的教学片断一: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读过的(同学)举手。
  生举手,反馈学情。
  师:非常好,老师就开始提问了。读了这篇自读课文后,我要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猜肖老师会提哪一个问题?哪一位同学说说看?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肖老师由“猜猜老师会提哪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切入点来牵动全篇,用“问答”的方式展开,既检查落实了学生在自学时“一望而知的东西”,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了文本,为后面教“学生一望半知或未知的东西”做下铺垫。
  最后肖老师公布谜底:文本的体裁是什么?继而提出“读传记要读什么”的核心问题,把课堂关注点聚焦到对文本阅读的思维中来。并明确读传记三大要领:故事、写法和思想感情。肖老师在课堂上巧设的“猜一猜”学习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文本为切入点确立阅读方向,指导学生的阅读路径,培养了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能力。
  传记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它的阅读方向不是去追寻传记人物的生活真相,而是读“人生的经验和语文的经验”。“传记跟历史是一样,可能会引出某个实际的、良心的行动。传记具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引。”传记文往往把纪实和虚构有机结合,精选素材,合理想象,刻画细节,直达心灵。阅读传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二、文本的反复处读出人物情感
  作家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意义,会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者句子。这是体现作者表意匠心的地方,也是学生浅阅读容易忽视的地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关注了这些反复之处,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情节和思想的脉络。
  我们来看肖老师的教学片断二:
  师:手都举起来了,同学们跳读的速度比较快,接下来我们的问题是:这篇课文中出现“美丽的顏色”这五个字的句子有几处?
  生齐答:三处
  师:你来读第一处。
  生: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师:这是第一处,第二处,哪位同学来读?你来读。
  生: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师:第三处,一起来读好不好?一备齐。
  生齐读: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肖老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有“美丽的颜色”五个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故事和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立刻找到了三句。肖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18节,反复朗读“它”“我不知道”等词句,从语气、语调、语速上进行指导,揣摩居里夫人和比埃尔的情感,读出居里夫人对镭的热爱和期待,读出科学家应该具有的沉稳感,读出在艰难岁月里两人相濡以沫的坚贞不渝。
  教学佳境是教师精准点拨营造出来的。肖老师通过反复朗读、玩味和推敲,再现当时的情景,给学生充分的“涵咏”时间,让语言文字栩栩如生,鲜活于我们的脑海中。如此反复朗读,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促进了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两难的复杂心理中塑造人物形象。肖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最后三小节中的反复处——连用四个“转向”,通过品读,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又发现镭的幸福感,也有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内疚感,更有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感。四个“转向”形成一组蒙太奇的特写镜头,给人挥之不去的画面感,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两难的复杂心理。
  著名学者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说:“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的确,居里夫人作为科学家和母亲,身份交叠,甘于寂寞,矢志不渝,令人敬佩。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证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加法了精神的创造力。三个“美丽的颜色”,四个“转向”,这不是语言的巧合,更不是语言的简单堆砌,而是语言的瑞珠,是一次次心灵的叩访。只有语言敏感的人才能拨动这根心灵的琴弦。学生只要链接个人的生活经验,就能找到类似的语境,抒发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三、在段落的细微处咀嚼作者意图
  茅盾曾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写居里夫人发现镭这个大事在这篇传记中固然重要,但是读者可能对发现镭的过程细节更感兴趣。
  肖老师教学片断三:
  师:这个“不要点灯”读得特好。这个“不要点灯!”尽管是感叹号,但它也不是必用特别高深的语言来读,所以,重音有时候也可以?你来说。
  生:重音有时候轻读。
  师:诶,“不要点灯”(师示范轻读)。你来读读看。
  (女生):不要点灯!
  (师):接着,他轻轻地笑了笑,再说。
  (女生):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
  师: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这位年轻的夫人,最后说出两个词语,谁来读读看。你来读,男版的居里夫人。   男生读:看哪……看哪!
  师:哎,有没有不同意见?
  女生读:看哪……看哪!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还有哪个同学再来读。你来读读看。
  肖老师引导学生读第20段的时候,特别抓住“不要点灯!”“看哪……看哪!”这两处的标点符号,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的严谨、平静和孤独,洞察这位科学家的淡泊名利、宁静朴素。
  这些标点符号容易被很多老师忽略,肖老师却如获珍宝,细细打磨,敲击出美丽的声音来。肖老师带领学生潜入到文字中,读出居里夫人朴素宁静的生活细节,体察居里夫人的微妙心理,使其真正感受并且积累人生经验。
  语言是人类生命的吐纳和留痕,人生于世,俯仰浮沉,一切悲欢离合、欢乐苦痛都会映射在人类的语言中。语言便是生命本身的确证,正是语言彰显着生命最本质的精神流射、心灵的律动和情感的宣泄。话语中的一个副词、一个形容词、一个数词、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句子,往往能凸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细读,就是抓住这些别有用意的文字细心揣摩文字背后的“潜台词”,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在情节的反常处把握文本实质
  孙绍振教授曾说:“对于情节来说,他们的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的深层奥秘。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功能,就是把人打出常规,暴露人的深层次心理结构,与表层心理结构形成反差。”肖老师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反常处,他问学生“本文和一般的传记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学生发现文本中多次引用距离夫人的话,大多是出自他的日记和信札。肖老师让学生思考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无非是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但是肖老师转而追问:“既然要真实,为什么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以此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得出“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引用也要有度”的结论。与此,在结尾处体现传记文注重细节的生动性,引出传记文的第二个特点——生动性。
  如何让学生理解引述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这是文本特质所决定的教学重点。“作家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引述事件当然要求“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真实面目。但是对于局部细节可以采用想象或者夸张的描写,只要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就可以。
  传记文的生动性大多体现在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聚焦细节,目的是给读者美的感受和思想的震撼。合理的想象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想象不仅弥补了客观现实的不足之处,也让文章中的主人的形象更加饱满。在发现镭的晚上作者不引用居里夫人的原话,原因是这里蕴含着想象。我们不必考证这番对话的真实性和真实的依据,因为通过想象和推测,学生能够完全理解传记文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读者和人物早已经是“物我相忘”、心心交织、同喜同悲了。
  肖老师抓住本文中和一般傳记不同的反常处教“这一篇”的本质特质,以疑促思,从文字出发,抓住语言的缰绳,在“发现”和“建构”中重新认识文章的写法,领略其中的奥秘,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艾芙·居里擦去历史的尘埃,披沙拣金,用文字客观公正地再现了父母当年发现镭的经历,也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和思念融入到传记文的表达中。肖老师穿越时空,用精准的文字解读本文,引导学生接收到作者的这份情感和思念,教会了学生用语言去触摸人物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产生出和谐美妙的共振,实现了传记文的教学价值最大化。
  陆赟,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应坚持立德树人为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不断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而当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严重,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量偏小、阅读能力下降。对此,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是解决以上问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是通过学科知识的不断学习强化学生正向的价
“张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意为“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而在哲学中,张力则是表示事物的矛盾或不相容。但是在文学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人或事物在一起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却让文本中许多潜在的信息得以彰显,使得文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文学作品中文本张力产生的最大来源,莫不在于作者对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运用了一些相似的叙事技巧,扩大了其文本张
一、考点   高考考查新闻阅读,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形式:一种是连续性文本,另一种是非连续性文本。   从考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六个方面:一、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二、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三、分析新闻思想内容;四、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五、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六、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下面我们主要结合连续性文本来解读“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这个考点。   二、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这是我品读《项脊轩志》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觉。归有光用平淡如水的文字抒写至真至诚的性情,用悲苦苍凉的人生烘托弥足珍贵的亲情;是历历在目、活灵活现的亲情温暖了我的心灵,是多灾多难、无可掌控的悲凉冰冻了我的希望。对于归有光,我除了悲悯还是悲悯,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项脊轩志》借一座百年老屋的沧桑变迁和三位女性的悲苦离世反映一种失败的人生与悲凉的生活,让人产生一种寒
从内容的编排上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外古诗词一方面保留了原有的课下注释,并排版到诗词的右面;另一方面舍弃了人教版原来用于导读的“提示语”,增加了诗词下用于助学的“赏析”。   一、“赏析”带来的教学便利   “赏析”大多全面地提供诗句大意、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这一段“赏析”,就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诗词,对“赏析”内容的记忆和积累,更是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地应考。2017年广州中考古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精美的艺术品是经过很多工序打磨、合作完成的,同样的道理,高中学生的一篇优秀的文章也需要多位学生的合作才能完成其“再生”。这就需要在写作中建立良好的写作共同体,这个写作共同体由教师、家长和学生组成,他们活动的时间相对自由,我们可以实现课上写作和课外写作结合起来。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承担命题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家长承担素材的搜集者和作品的分享者的角色,学生承担评价者的角色。这样的写
整本书阅读是当今教学的热点更是难点。整本书阅读根据阅读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特点建构不同的课型,能较好地提高阅读效益。我们根据“精致教学”的“教学主题精炼深刻、教学内容精当合理、教学方法精巧有效”三个维度为指导,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以读为主线分为导读课、研读课、享读课、温读课四种课型,以对整本书阅读进行目的化、结构化、序列化的阶梯阅读能力训练。   研读,即钻研阅读,是一种以获得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的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篇优秀课文的解读,除了基本的文体及其它工具性内容之外,更需要关注课文自身的内涵。当然,在应试背景下,这些内涵常常会由教师主动解读而学生跟在教师后面慢慢“领悟”,这个领悟的过程是被动的,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学生的领悟结果,也多半是记住教师所强调的那些可以应付考试的所谓重点。严格来讲,这样的文本解读过程不是真正的文本解读,真正的文本解读一定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
錢梦龙曾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要解决此间种种弊端,课堂就必须建立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质态上,进行探究性教学,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生命空间。以《史记》探究性研读为突破口,具体来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宽度:占有大量助学资料   无论节选自哪里的文言文,一旦进入教材,
每位学生都应该具备语文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事业的拓宽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当前日益凸显出了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出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语文阅读以讲的方式将其替换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情境中,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忽略了学生地位,而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