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育员是幼儿园第一线的工作者。有关保育员的研究应当是学前教育界研究视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么现阶段我国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如何呢?笔者分别以“保育”和“保育员”为关键词,通过CNKI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88年-2007年(截至2007年6月)间有关保育员研究的相关文献146篇。本文试对146篇文献的总体情况进行内容分析,综述我国近二十年幼儿园保育员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有关保育员研究文献的概况
1 文献发表的年份和数量:统计显示,从1988年到1997年10年间关于保育员的研究文献仅有48篇,1998年到2007年上半年关于保育员的研究文献共有98篇。详见表1。
4 研究内容:从文献资料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保育员的角色定位、保育员的素质、保育员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保育员的管理、保育员队伍存在的不足五个方面。其中关于保育员工作开展情况和管理的研究居多,详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文献涉及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故笔者在统计时有重复。
二、关于保育员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关于保育员角色定位的研究
保育员角色定位是保育员开展工作的逻辑起点,我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从146篇文献来看,1988年学者徐宁欣在否认“保育员是带孩子的保姆”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保育员既是幼儿生活的管理员,又是幼儿生长发育的保护者,还应是教育幼儿的好参谋。任慧娟在先后发表的《由“保育员就是教师”——幼儿园保育员角色探析》《关于保育员角色》两篇文章中,不仅认为保育员就是教师,还指出保育员应是课程的实施者,她们在课程具体实施中起着辅助作用;保育员是课程审议者,她们作为教育者有权对课程进行审议和开发;保育员角色在家园共育领域的作用也应受到重视。2001年《学前教育》杂志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刊发了《保育员就是老师》的评论文章,指出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保育员的角色已由过去侧重“管物”变为侧重“管人”;由过去侧重“保”到现在注重“育”,并提出“每个接触孩子的人都是教育者”的观点。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幼儿园应撤销“保育员”这一称谓,对负责班级教育和保育的人员通称“教师”,淡化教师与保育员的职责界限(姜冬梅,2003)。有研究者还认为保育员与教师只存在工作分工的不同,她们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甑丽欣等,2003)。
除上述研究人员关于保育员角色定位的研究外,保育员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对角色的看法。有保育员认为,自己虽是保育员,却常常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主动参与、积极为教育活动出主意想办法。保育员的工作好比一台戏中的配角。需要我们灵活机动地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马惠云,1994;张英,1995)。有研究者(李少梅等,2007)在对一位保育员访谈时。这位保育员明确把自己定位为“我是老师”,她认为老师和保育员一样都在教孩子,教孩子做人,只是分工不同。
文献研究表明,无论是保育员或是研究人员都倾向将保育员的角色定位于教师。这一定位突破了人们对保育员传统意义上的认识,推动了幼儿园保教事业的发展。
(二)关于保育员素质的研究
保育员的素质是保育工作开展的根基,它与幼儿园保教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保育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和研究人员的理论探讨。一些保育员认为“爱心”、“细心”、“耐心”是保育员的基本素质:同时,为了当好老师的助手,保育员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李英,1990;李倩,1995;李学美,1996)。保育员王山霞(1992)认为,一位称职的保育员,需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懂得与幼儿有关的营养、饮食卫生和保健等知识。学者徐宁欣(1988)较为详细地总结出了成为合格保育员的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爱事业,爱孩子。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包括了解并熟悉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手段,配合教师组织好幼儿游戏活动,管理好幼儿一日生活,做好幼儿健康护理等。杨新华(1998)指出,保育员必须具备教育意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则是具备教育意识的基础。有研究者还谈到保育员是幼儿园实施保育工作的主体,因此必须具有新的保育观念(沈建洲,1994;周玉韵,2003)。学者郑晓边(1998)提出,通过保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也有研究人员谈到保育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突发事件(任怡萍,2001)。有研究者认为保育工作是细碎、繁重的,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因此健康的身体是保育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孔令梅,2002)。还有医学研究者在关于幼儿饮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保育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对幼儿饮食行为有影响。提出保育员应具有一定水平的营养知识(梅节等,1998)。
上述对保育员素质的研究,不仅为选拔和培训保育员提供了依据,也对保教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保育员工作情况的研究
保育员工作的开展是幼儿园保育工作实施的具体环节。有关研究主要有三大方面。
1 保育员工作的具体要求:1989年,《早期教育》开辟了“保育员工作问答”专栏。学者徐宁欣连续8期详细介绍了关于保育员的工作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同年,田义台在《早期教育》发表《保育员应知》,讨论保育员应如何协助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其他相关研究,主要来自幼儿园一线工作人员对保育工作中某些细节要求的讨论,如幼儿的午睡(宋正宜,1995;杨爱英,2003;黄妹芳,2006)、梳子的卫生(汤雪琴,1997)、筷子的消毒(许杏芳,1998)、幼儿的水杯手绢枕头的卫生(粘淑玲,2000;陆小涛,2003;刘芝美,2004)、拖布的干燥(高龙妹,2000)等。
2 保育员与教师的合作:研究保 育员与教师合作的文献大多是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经验总结。任松(1996)谈到。如果教师忽视了向幼儿较为全面地介绍保育员的工作,致使幼儿认为保育员整天就是打扫卫生,照顾他们吃饭睡觉。其他事情就不会做了。这样会给保育员参与教育活动带来困难。有教师谈到,在与保育员的合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保育员的劳动,与保育员共同制定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环节的常规要求,在制作教玩具时主动邀请保育员参加,主动将教学活动的教案给保育员阅看以帮助保育员提高教育水平(陈继红,1991;何桂香,1994)。还有教师具体谈到了如何与保育员合作开展就餐管理等问题(黄菲,1998;蒋美云,2000)。
保育员自己的看法认为,保育员应增强目标意识、善于观察幼儿、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以提高配班水平(姜玉芳,1998)。有保育员谈到,充分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保持与教师观念上的一致性,能使自己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默契配合取得成功(郑国珍,2004;杨金梅等,2004)。
另外。有研究者在探讨保育员与教师的合作时指出,需要教师和保育员牢记任何活动中都要贯彻“保教合一”的意识,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彼此之间密切协作,保持沟通(卢国才,1993;江兰芬,2001)。学者郑晓边(1999)认为一日生活不仅仅是保育员的事,需要教师与保育员密切合作。吴海云(2004)谈到,在教师与保育员的互动合作中,彼此要养成交流的习惯、共同探讨教育措施以及给予保育员适当评价以帮助她们专业技能的提高。
3 保育员的经验交流:保育员彼此之间经验体会的交流有助于整个保育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从现有文献看,这些经验包括:幼儿一日三餐中科学的进食量及营养量;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钮红,1994;吴美珊,1997;杨向红,2004);汤雪琴(1998)还详细介绍了保育工作某些细节的具体经验,如自制拖鞋袋既不占空间又保持卧室整洁漂亮的方法、自制刷袋既通风干燥还取用方便的经验等。杨玉荣(1998)谈到,保育员通过家访能对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有进一步的了解,便于自己今后工作的开展。有保育员还通过示范讲解穿衣、裤、鞋、袜的要领,及如何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引导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颜志芬,2000)。有保育员还谈到,通过参加课题或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后,提高了自身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刘日晓,1998;吴美珊,2000)。
(四)关于保育员管理的研究
对保育员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幼儿园保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园长认为,把好保育员入园关是建设高素质的保育员队伍的第一步(杨君荔。1997;叶秀丽,1999;叶俊萍,2005)。一些幼儿园通过组织每周一次的保育员业务学习、每学期进行一次保育员心得交流、每年对保育员进行一次理论考试、每学期按年段进行保育员操作观摩等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在提高保育员素质中收到了一定成效(史琳琳,2001;丁巧灵,2005)。还有幼儿园专门成立了保育员研讨组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保育员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她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司马荣波,2001)。学者刘占兰(2000)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使保育员从只关注物变为乐于与教师一起关注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教养策略。许多幼儿园还通过吸收保育员参加课题研究、鼓励她们参与教玩具制作以充分挖掘保育员的潜力(刘金媛,1994;饶亦玲,2000:张晓岚,2003)。近几年,还有幼儿园尝试三人轮岗制,其目的之一是提高保育员的专业成长。李爱华(2005)认为,保育员通过亲自承担班级的教学管理、家园共育等不曾接触的工作,找到了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张宝兰(2007)也谈到“轮岗”使保育员有了教学实践的机会,对转变观念作用重大。
在对保育员具体工作的管理中。有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和保育员交流合作中的感受,以确保保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金严华,2004)。为了保证保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有的幼儿园制定了详细的保育员每日T作程序(张靖,1998;林立萌,1998)。不少园长还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谈到了稳定和建设保育员队伍的有效措施,如“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吴月玲,1997);以人为本,通过满足保育员被尊重的需要、成就需要、学习需要以及保育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做好保育员管理工作(周玉韵(2005)。有些幼儿园在保育员的评价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如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检查方式,让保育员既是检查者又是被检查者,逐步建立保育员的主人翁意识(何义,1999)。还有的幼儿园尝试对保育员进行岗位绩效评估,通过制定有层次性的、便于操作的评估表,采取自评为主互评为辅的方式,提高了保育员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欧文锦,1998)。
(五)关于保育员队伍和管理存在的不足
近二十年来,研究人员对保育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庄爱平(1997)对保育员队伍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较大样本的调查,发现保育员队伍不稳定,90.7%属于临时工或短期合同工,经济待遇低且每天工作达8~10小时,保育员合理意见常常得不到采纳,保育员身体、文化、专业、品德等方面的素质与《规程》要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杨敏(1997)对杭州市民办幼儿园现状调查中同样发现保育员队伍存在不稳定的现象。王相荣(1998)对幼儿园在职保育员的素质调查中反映出保育员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大龄化、缺乏保育职业培训、保育水平低、自我感觉差等问题。倪齐英等(2000)在对该园保育员进行的“幼儿保育常识”考核中发现,保育知识普遍比较缺乏。高秀红(2004)通过调查发现,大多幼儿园没有建立系统的保育评估体系,使得保育员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有研究者还提出幼儿园领导在奖惩激励机制、评价管理保育员工作等方面存在问题(刘馨,1999;王雪英,2003;李君,2004)。
医疗工作者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幼儿园保育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近两年共有10篇关于保育员的调查报告。研究者对保育员营养KAP的调查表明,保育员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同时也发现她们的知识水平有限,但有随着年龄而增高的趋势(王玉等,1994)。有研究者从对托幼相关人员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保育员培训率最低,仅为51.9%(曲红明等,2005)。一些研究者(高丹等,2004;邱静,2005)对保育员的双手进行了细菌污染检测,结果显示合格率低,并指出这与保育员的卫生知识和个人卫生习惯较差以及幼儿园忽视对保育员双手的规范消毒有关(史玲等,1997;吕惠荣,2003;谢爱春,2006)。有医疗工作者发现,保育员编制不足且更换较为频繁,担心不仅有害于儿童的心理适应。更会给岗前培训于1次/年的幼儿园职工健康体检加大管理难度(付曼等,2006;朱新,2007)。季金陵等(2006)在对江苏省淮安市各类幼儿园调查中发现。民办园和个体园的保育员配置严重不足,能达到1名/班的幼儿园分别为67.12%、11.16%。金丽萍(2006)连续4年对吉林地区幼儿园的保育员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并不乐观。接近一半的保育员阴道清洁度差,患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阴道炎者达到38%,且发病率有增长趋势。研究人员担心保育员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对保育员研究的反思
近二十年我国关于保育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和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 拓宽研究视角和方法。对作者群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教育界。保育员工:作的性质还涉及诸多医学范畴。如果教育人员能与医疗工作者开展合作研究,发挥各自所长,势必会促进对保育员研究工作的进展:从研究方法看,大多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深入保育员具体工作进行实证研究的不多,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2 加强理论探索的力度。关于保育员的研究既是实践性研究也应有理论的探讨。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来自经验层面,因此今后需加强对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3 深入探讨保育员的素质。保育员和幼儿教师都是幼儿园一线工作者。但对保育员素质的研究远不及教师素质研究。保育员和教师虽然目标和工作对象是一致的。但其不同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她们的素质结构和要求是不相同的。为此,应加强对保育员素质的研究。
4 加大“三教制”的实践研究。“三教制”是顺应保教合一要求形成的产物,对于它的研究单凭经验总结是不够的,应该深入教育实践展开定量研究或质的研究,比较“三教制”与“两教一保”的优劣、“三教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这将是今后加强深入研究,促进“保教合一”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有关保育员研究文献的概况
1 文献发表的年份和数量:统计显示,从1988年到1997年10年间关于保育员的研究文献仅有48篇,1998年到2007年上半年关于保育员的研究文献共有98篇。详见表1。
4 研究内容:从文献资料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保育员的角色定位、保育员的素质、保育员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保育员的管理、保育员队伍存在的不足五个方面。其中关于保育员工作开展情况和管理的研究居多,详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文献涉及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故笔者在统计时有重复。
二、关于保育员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关于保育员角色定位的研究
保育员角色定位是保育员开展工作的逻辑起点,我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从146篇文献来看,1988年学者徐宁欣在否认“保育员是带孩子的保姆”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保育员既是幼儿生活的管理员,又是幼儿生长发育的保护者,还应是教育幼儿的好参谋。任慧娟在先后发表的《由“保育员就是教师”——幼儿园保育员角色探析》《关于保育员角色》两篇文章中,不仅认为保育员就是教师,还指出保育员应是课程的实施者,她们在课程具体实施中起着辅助作用;保育员是课程审议者,她们作为教育者有权对课程进行审议和开发;保育员角色在家园共育领域的作用也应受到重视。2001年《学前教育》杂志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刊发了《保育员就是老师》的评论文章,指出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保育员的角色已由过去侧重“管物”变为侧重“管人”;由过去侧重“保”到现在注重“育”,并提出“每个接触孩子的人都是教育者”的观点。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幼儿园应撤销“保育员”这一称谓,对负责班级教育和保育的人员通称“教师”,淡化教师与保育员的职责界限(姜冬梅,2003)。有研究者还认为保育员与教师只存在工作分工的不同,她们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甑丽欣等,2003)。
除上述研究人员关于保育员角色定位的研究外,保育员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对角色的看法。有保育员认为,自己虽是保育员,却常常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主动参与、积极为教育活动出主意想办法。保育员的工作好比一台戏中的配角。需要我们灵活机动地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马惠云,1994;张英,1995)。有研究者(李少梅等,2007)在对一位保育员访谈时。这位保育员明确把自己定位为“我是老师”,她认为老师和保育员一样都在教孩子,教孩子做人,只是分工不同。
文献研究表明,无论是保育员或是研究人员都倾向将保育员的角色定位于教师。这一定位突破了人们对保育员传统意义上的认识,推动了幼儿园保教事业的发展。
(二)关于保育员素质的研究
保育员的素质是保育工作开展的根基,它与幼儿园保教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保育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和研究人员的理论探讨。一些保育员认为“爱心”、“细心”、“耐心”是保育员的基本素质:同时,为了当好老师的助手,保育员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李英,1990;李倩,1995;李学美,1996)。保育员王山霞(1992)认为,一位称职的保育员,需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懂得与幼儿有关的营养、饮食卫生和保健等知识。学者徐宁欣(1988)较为详细地总结出了成为合格保育员的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爱事业,爱孩子。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包括了解并熟悉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手段,配合教师组织好幼儿游戏活动,管理好幼儿一日生活,做好幼儿健康护理等。杨新华(1998)指出,保育员必须具备教育意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则是具备教育意识的基础。有研究者还谈到保育员是幼儿园实施保育工作的主体,因此必须具有新的保育观念(沈建洲,1994;周玉韵,2003)。学者郑晓边(1998)提出,通过保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也有研究人员谈到保育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突发事件(任怡萍,2001)。有研究者认为保育工作是细碎、繁重的,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因此健康的身体是保育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孔令梅,2002)。还有医学研究者在关于幼儿饮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保育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对幼儿饮食行为有影响。提出保育员应具有一定水平的营养知识(梅节等,1998)。
上述对保育员素质的研究,不仅为选拔和培训保育员提供了依据,也对保教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保育员工作情况的研究
保育员工作的开展是幼儿园保育工作实施的具体环节。有关研究主要有三大方面。
1 保育员工作的具体要求:1989年,《早期教育》开辟了“保育员工作问答”专栏。学者徐宁欣连续8期详细介绍了关于保育员的工作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同年,田义台在《早期教育》发表《保育员应知》,讨论保育员应如何协助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其他相关研究,主要来自幼儿园一线工作人员对保育工作中某些细节要求的讨论,如幼儿的午睡(宋正宜,1995;杨爱英,2003;黄妹芳,2006)、梳子的卫生(汤雪琴,1997)、筷子的消毒(许杏芳,1998)、幼儿的水杯手绢枕头的卫生(粘淑玲,2000;陆小涛,2003;刘芝美,2004)、拖布的干燥(高龙妹,2000)等。
2 保育员与教师的合作:研究保 育员与教师合作的文献大多是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经验总结。任松(1996)谈到。如果教师忽视了向幼儿较为全面地介绍保育员的工作,致使幼儿认为保育员整天就是打扫卫生,照顾他们吃饭睡觉。其他事情就不会做了。这样会给保育员参与教育活动带来困难。有教师谈到,在与保育员的合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保育员的劳动,与保育员共同制定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环节的常规要求,在制作教玩具时主动邀请保育员参加,主动将教学活动的教案给保育员阅看以帮助保育员提高教育水平(陈继红,1991;何桂香,1994)。还有教师具体谈到了如何与保育员合作开展就餐管理等问题(黄菲,1998;蒋美云,2000)。
保育员自己的看法认为,保育员应增强目标意识、善于观察幼儿、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以提高配班水平(姜玉芳,1998)。有保育员谈到,充分了解教师的教育意图,保持与教师观念上的一致性,能使自己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默契配合取得成功(郑国珍,2004;杨金梅等,2004)。
另外。有研究者在探讨保育员与教师的合作时指出,需要教师和保育员牢记任何活动中都要贯彻“保教合一”的意识,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彼此之间密切协作,保持沟通(卢国才,1993;江兰芬,2001)。学者郑晓边(1999)认为一日生活不仅仅是保育员的事,需要教师与保育员密切合作。吴海云(2004)谈到,在教师与保育员的互动合作中,彼此要养成交流的习惯、共同探讨教育措施以及给予保育员适当评价以帮助她们专业技能的提高。
3 保育员的经验交流:保育员彼此之间经验体会的交流有助于整个保育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从现有文献看,这些经验包括:幼儿一日三餐中科学的进食量及营养量;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钮红,1994;吴美珊,1997;杨向红,2004);汤雪琴(1998)还详细介绍了保育工作某些细节的具体经验,如自制拖鞋袋既不占空间又保持卧室整洁漂亮的方法、自制刷袋既通风干燥还取用方便的经验等。杨玉荣(1998)谈到,保育员通过家访能对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有进一步的了解,便于自己今后工作的开展。有保育员还通过示范讲解穿衣、裤、鞋、袜的要领,及如何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引导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颜志芬,2000)。有保育员还谈到,通过参加课题或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后,提高了自身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刘日晓,1998;吴美珊,2000)。
(四)关于保育员管理的研究
对保育员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幼儿园保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园长认为,把好保育员入园关是建设高素质的保育员队伍的第一步(杨君荔。1997;叶秀丽,1999;叶俊萍,2005)。一些幼儿园通过组织每周一次的保育员业务学习、每学期进行一次保育员心得交流、每年对保育员进行一次理论考试、每学期按年段进行保育员操作观摩等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在提高保育员素质中收到了一定成效(史琳琳,2001;丁巧灵,2005)。还有幼儿园专门成立了保育员研讨组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保育员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她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司马荣波,2001)。学者刘占兰(2000)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使保育员从只关注物变为乐于与教师一起关注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教养策略。许多幼儿园还通过吸收保育员参加课题研究、鼓励她们参与教玩具制作以充分挖掘保育员的潜力(刘金媛,1994;饶亦玲,2000:张晓岚,2003)。近几年,还有幼儿园尝试三人轮岗制,其目的之一是提高保育员的专业成长。李爱华(2005)认为,保育员通过亲自承担班级的教学管理、家园共育等不曾接触的工作,找到了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张宝兰(2007)也谈到“轮岗”使保育员有了教学实践的机会,对转变观念作用重大。
在对保育员具体工作的管理中。有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和保育员交流合作中的感受,以确保保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金严华,2004)。为了保证保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有的幼儿园制定了详细的保育员每日T作程序(张靖,1998;林立萌,1998)。不少园长还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谈到了稳定和建设保育员队伍的有效措施,如“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吴月玲,1997);以人为本,通过满足保育员被尊重的需要、成就需要、学习需要以及保育员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做好保育员管理工作(周玉韵(2005)。有些幼儿园在保育员的评价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如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检查方式,让保育员既是检查者又是被检查者,逐步建立保育员的主人翁意识(何义,1999)。还有的幼儿园尝试对保育员进行岗位绩效评估,通过制定有层次性的、便于操作的评估表,采取自评为主互评为辅的方式,提高了保育员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欧文锦,1998)。
(五)关于保育员队伍和管理存在的不足
近二十年来,研究人员对保育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庄爱平(1997)对保育员队伍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较大样本的调查,发现保育员队伍不稳定,90.7%属于临时工或短期合同工,经济待遇低且每天工作达8~10小时,保育员合理意见常常得不到采纳,保育员身体、文化、专业、品德等方面的素质与《规程》要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杨敏(1997)对杭州市民办幼儿园现状调查中同样发现保育员队伍存在不稳定的现象。王相荣(1998)对幼儿园在职保育员的素质调查中反映出保育员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大龄化、缺乏保育职业培训、保育水平低、自我感觉差等问题。倪齐英等(2000)在对该园保育员进行的“幼儿保育常识”考核中发现,保育知识普遍比较缺乏。高秀红(2004)通过调查发现,大多幼儿园没有建立系统的保育评估体系,使得保育员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有研究者还提出幼儿园领导在奖惩激励机制、评价管理保育员工作等方面存在问题(刘馨,1999;王雪英,2003;李君,2004)。
医疗工作者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幼儿园保育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近两年共有10篇关于保育员的调查报告。研究者对保育员营养KAP的调查表明,保育员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同时也发现她们的知识水平有限,但有随着年龄而增高的趋势(王玉等,1994)。有研究者从对托幼相关人员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保育员培训率最低,仅为51.9%(曲红明等,2005)。一些研究者(高丹等,2004;邱静,2005)对保育员的双手进行了细菌污染检测,结果显示合格率低,并指出这与保育员的卫生知识和个人卫生习惯较差以及幼儿园忽视对保育员双手的规范消毒有关(史玲等,1997;吕惠荣,2003;谢爱春,2006)。有医疗工作者发现,保育员编制不足且更换较为频繁,担心不仅有害于儿童的心理适应。更会给岗前培训于1次/年的幼儿园职工健康体检加大管理难度(付曼等,2006;朱新,2007)。季金陵等(2006)在对江苏省淮安市各类幼儿园调查中发现。民办园和个体园的保育员配置严重不足,能达到1名/班的幼儿园分别为67.12%、11.16%。金丽萍(2006)连续4年对吉林地区幼儿园的保育员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并不乐观。接近一半的保育员阴道清洁度差,患有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阴道炎者达到38%,且发病率有增长趋势。研究人员担心保育员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对保育员研究的反思
近二十年我国关于保育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和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 拓宽研究视角和方法。对作者群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教育界。保育员工:作的性质还涉及诸多医学范畴。如果教育人员能与医疗工作者开展合作研究,发挥各自所长,势必会促进对保育员研究工作的进展:从研究方法看,大多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深入保育员具体工作进行实证研究的不多,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2 加强理论探索的力度。关于保育员的研究既是实践性研究也应有理论的探讨。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来自经验层面,因此今后需加强对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3 深入探讨保育员的素质。保育员和幼儿教师都是幼儿园一线工作者。但对保育员素质的研究远不及教师素质研究。保育员和教师虽然目标和工作对象是一致的。但其不同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她们的素质结构和要求是不相同的。为此,应加强对保育员素质的研究。
4 加大“三教制”的实践研究。“三教制”是顺应保教合一要求形成的产物,对于它的研究单凭经验总结是不够的,应该深入教育实践展开定量研究或质的研究,比较“三教制”与“两教一保”的优劣、“三教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这将是今后加强深入研究,促进“保教合一”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