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就沈阳人才外流问题,在研究沈阳市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探究问题与原因所在,对比考察其他省市人才政策,给出我市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战略;经济发展;政策
1沈阳市人才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东北出现人才外流现象,沈阳同样面临着人才发展的困惑。尽管从目前来看,沈阳市人才总体处于逐渐“回流”的状态,人才政策初见成效。但是高层人才外流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故如何挖掘好本地人才资源,吸引外来人才,己然成为沈阳人才流失止血的当务之急。
2导致人才外流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资源,正由于人才的稀缺性导致人才面临的流动诱因和流动机会日益增多,导致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大。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社会外部原因
对于沈阳市来说,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相对薄弱,经济外向度不高,新旧动能还需加速接续转换。就业潜在压力不容忽视,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离控制目标0.88个百分点还是有待改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环境污染、雾霾、重污染天数较多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需要加大力度综合治理。
2.2政府体制原因
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已出台的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人才引进在学历等方面仍存在限制。而且人才环境相对不够宽松。人才得不到足够的信任和尊重,个别干部作风不实、担当意识不够,“放管服”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2.3工作客观原因
包括薪酬水平、工作环境、城市文化、工作预期和福利待遇等。沈阳市2016年平均工资为4706元。全国排名为39名。仍有待加强。如果薪酬水平过低,导致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必然会影响人才的流入与保持。
3综合对比其他省市人才政策探求我市人才对策
近年来,长沙、武汉等十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了力度罕见的人才吸引政策。综合我国其他省市的人才政策,具体方式主要总结归纳如下:
3.1大力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
对于人才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经济发展。城市如果有很好的发展,作为个体,城市中的一份子才能有个好奔头。政府应该意识到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和清晰的产业定位,让人才各尽其用;完善公共服务,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
3.2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机制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强化人才的利益激励机制,使人才所付出的贡献能够得到合理回报。同时注意加强工资制度的改革力度。全面推进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分配向人才的倾斜力度。具体包括:①以住房留人,当然我们沈阳市在“人才新政24条”中也提出实行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推行“先落户后就业”;②以编制留人,在一些户口等吸引力相对较小的城市和地区,为了引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人才,避免人才流失,便开出了“直接入編”的政策。此方面“沈阳人才新政24条”并未涉及。对于涉及城市发展的十分紧缺的人才的汲取上,也可适当采纳;③以奖励政策留人。有些城市通过直接给予现金的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而沈阳市对此的政策为对自主择业在沈创新创业的高层次军事科研人才,综合其职称与科研能力,给予奖励补贴;④以落户方式留人。沈阳市亦是实行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力度之大,较其他省市也是十分空前。
3.3放开人才引进的限制,优化人才发展空间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极少数城市之外,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能够真正吸引人才留下的并不是户口或者所谓补贴,而是良好的工作机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要从细微末节处着手、从制度本身着手,优化净化就业与创业环境。
3.4创造环境,完善政策,发展事业
沈阳市目前体制机制问题仍然突出,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理顺,国资国企改革还不到位,民营经济发展还有很多制约。故应以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切入点,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善政府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
3.5畅通流动渠道
让人才能够真正“流得动”。政府应该切实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才就业退出机制,从而积极打破人事关系、档案、户籍、社保等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让众多毕业生“下得去”;另一方面让优秀人才“上得来”;同时,要建立统一的权威就业信息系统,各地政府通过建立当地就业信息网,畅通地域、城乡之间的就业渠道;政府、企事业单位强化优先从基层高校毕业生中选人用人的导向,开拓大学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4沈阳人才政策展望
人才是支撑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中最为活跃、积极的因素。沈阳市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全面振兴,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座城市怎样对待人才和人才怎样回馈城市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对于沈阳市政府而言,抢占人才,便能更容易赢得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先机。而现如今,沈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引育工作不断深入、人才激励制度持续完善。人才流向必将真正实现由“孔雀东南飞”向“春暖燕归来”的历史性转变。
关键词:人才战略;经济发展;政策
1沈阳市人才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东北出现人才外流现象,沈阳同样面临着人才发展的困惑。尽管从目前来看,沈阳市人才总体处于逐渐“回流”的状态,人才政策初见成效。但是高层人才外流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故如何挖掘好本地人才资源,吸引外来人才,己然成为沈阳人才流失止血的当务之急。
2导致人才外流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资源,正由于人才的稀缺性导致人才面临的流动诱因和流动机会日益增多,导致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大。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社会外部原因
对于沈阳市来说,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相对薄弱,经济外向度不高,新旧动能还需加速接续转换。就业潜在压力不容忽视,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离控制目标0.88个百分点还是有待改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高,环境污染、雾霾、重污染天数较多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需要加大力度综合治理。
2.2政府体制原因
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已出台的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人才引进在学历等方面仍存在限制。而且人才环境相对不够宽松。人才得不到足够的信任和尊重,个别干部作风不实、担当意识不够,“放管服”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2.3工作客观原因
包括薪酬水平、工作环境、城市文化、工作预期和福利待遇等。沈阳市2016年平均工资为4706元。全国排名为39名。仍有待加强。如果薪酬水平过低,导致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必然会影响人才的流入与保持。
3综合对比其他省市人才政策探求我市人才对策
近年来,长沙、武汉等十多个城市,先后出台了力度罕见的人才吸引政策。综合我国其他省市的人才政策,具体方式主要总结归纳如下:
3.1大力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
对于人才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经济发展。城市如果有很好的发展,作为个体,城市中的一份子才能有个好奔头。政府应该意识到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和清晰的产业定位,让人才各尽其用;完善公共服务,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
3.2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机制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强化人才的利益激励机制,使人才所付出的贡献能够得到合理回报。同时注意加强工资制度的改革力度。全面推进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分配向人才的倾斜力度。具体包括:①以住房留人,当然我们沈阳市在“人才新政24条”中也提出实行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推行“先落户后就业”;②以编制留人,在一些户口等吸引力相对较小的城市和地区,为了引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人才,避免人才流失,便开出了“直接入編”的政策。此方面“沈阳人才新政24条”并未涉及。对于涉及城市发展的十分紧缺的人才的汲取上,也可适当采纳;③以奖励政策留人。有些城市通过直接给予现金的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而沈阳市对此的政策为对自主择业在沈创新创业的高层次军事科研人才,综合其职称与科研能力,给予奖励补贴;④以落户方式留人。沈阳市亦是实行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力度之大,较其他省市也是十分空前。
3.3放开人才引进的限制,优化人才发展空间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极少数城市之外,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能够真正吸引人才留下的并不是户口或者所谓补贴,而是良好的工作机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要从细微末节处着手、从制度本身着手,优化净化就业与创业环境。
3.4创造环境,完善政策,发展事业
沈阳市目前体制机制问题仍然突出,政府与市场关系尚未理顺,国资国企改革还不到位,民营经济发展还有很多制约。故应以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切入点,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善政府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
3.5畅通流动渠道
让人才能够真正“流得动”。政府应该切实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才就业退出机制,从而积极打破人事关系、档案、户籍、社保等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让众多毕业生“下得去”;另一方面让优秀人才“上得来”;同时,要建立统一的权威就业信息系统,各地政府通过建立当地就业信息网,畅通地域、城乡之间的就业渠道;政府、企事业单位强化优先从基层高校毕业生中选人用人的导向,开拓大学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4沈阳人才政策展望
人才是支撑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中最为活跃、积极的因素。沈阳市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全面振兴,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座城市怎样对待人才和人才怎样回馈城市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对于沈阳市政府而言,抢占人才,便能更容易赢得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先机。而现如今,沈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引育工作不断深入、人才激励制度持续完善。人才流向必将真正实现由“孔雀东南飞”向“春暖燕归来”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