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曾过于偏重应用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教育理念变革,高職教育中素质教育备受关注,如何提升素质教育效果,如何完善与创新素质教育体系,成为国家素质教育层面和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可见,人才培养不局限于技术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素质,毕业生才能直接顺利上岗,适应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及工作节奏。工匠精神内涵体现为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助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 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现实意义
第一,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尤其是突出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感恩豁达的良好素养教育,以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素质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涵,高职教育必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和飞速发展,各高职院校的重心已由原来的重规模建设转移到了重内涵建设,人才培养也由原来的重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重综合素质培养。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职业院校尚处于发展初期,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的结构复杂,有五年制高职、中职对口生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导致高职素质教育任务艰巨、发展困难步履,在机制创新、教育平台、条件保障等方面建设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高职院校长足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高职院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一方面对素质教育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却相对滞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机制、培养载体如何与时俱进、因时而化是高职教育刮骨改革和长足发展的呼唤,构建以学生为本,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科学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3 当下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存在问题和差距
3.1 学生职业道德不健全
当代大学生普遍反映出职业道德缺乏,自高自大,小事不愿意做,大事做不了。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一旦遇到困难,就想更换实习单位。在就业阶段,遇到收入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实际问题,频繁更换就业单位,甚至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出去上班的“啃老族”。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学生实习就业中缺乏诚信、岗位忠诚度不高、不知感恩等问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培养学校,都是极大损害和伤害。
3.2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即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的现状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某些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的,为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在原有的师资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的前提下,原来的中专教师直接升级为高职院校教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编制控制较紧,且待遇低、任务重,从而导致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在专职辅导员缺乏的情况下,有关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对学生开展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力不从心。
4 素质教育完善与创新的对策
4.1 工匠精神融入教师培养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必须有一批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和师德高尚,为学生工匠精神树之表旗的“工匠之师”。高职院校师资主要来源于刚从学校普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少数来源于企业,比较缺乏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上,将工匠精神融与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协同培训,促进他们在教师职业环境、职业准则及职业标准中领悟工匠精神。落实国家关于教师相关规定,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促进教师主动下到企业,体验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促进职业素质提高,方能言传身教。在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上,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作为重要考核因素之一,促进教师要克服重技能轻素质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
4.2 以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遵循《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落实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尝试和实践创新,实施素质拓展学分计划,以“党校培训”“青马工程”“思政教育活动及竞赛”“十九大专题学习”等项目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4.3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梳理育人理念
大多数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重“技能化”“工具化”、轻“人文化”“趣味化”的倾向,人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对学生的兴趣拓展和品位提升关注不够、措施不多,学校整体欠缺文化育人的大环境。目前的高职学生大都是在九十年代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思维活跃。但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对口升学“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和技校生),文化基础整体偏低,且个体差别很大。由于成绩较差,缺乏自信,行为习惯缺少自制,对周围环境的接受力、适应力和驾驭力相对较差,多数学生逆反心理严重,看问题做事情也容易片面和走极端。应注重从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仍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既有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又存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宗旨,强化和改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王兴,宁先平.“适合的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39-44.
[2] 张红妮,毕建波.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118+126.
[3] 孙淑秀.高职院校学生的素养现状及提升途径[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03):29-32.
[4] 刘秀钗.浅谈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现状与途径[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3):76-78.
[5] 杨红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6):361-362.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可见,人才培养不局限于技术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素质,毕业生才能直接顺利上岗,适应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及工作节奏。工匠精神内涵体现为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助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 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现实意义
第一,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尤其是突出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感恩豁达的良好素养教育,以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素质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涵,高职教育必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和飞速发展,各高职院校的重心已由原来的重规模建设转移到了重内涵建设,人才培养也由原来的重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重综合素质培养。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职业院校尚处于发展初期,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的结构复杂,有五年制高职、中职对口生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导致高职素质教育任务艰巨、发展困难步履,在机制创新、教育平台、条件保障等方面建设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高职院校长足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高职院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一方面对素质教育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却相对滞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机制、培养载体如何与时俱进、因时而化是高职教育刮骨改革和长足发展的呼唤,构建以学生为本,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科学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3 当下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存在问题和差距
3.1 学生职业道德不健全
当代大学生普遍反映出职业道德缺乏,自高自大,小事不愿意做,大事做不了。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一旦遇到困难,就想更换实习单位。在就业阶段,遇到收入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实际问题,频繁更换就业单位,甚至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出去上班的“啃老族”。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学生实习就业中缺乏诚信、岗位忠诚度不高、不知感恩等问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培养学校,都是极大损害和伤害。
3.2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即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的现状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某些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直接升级而来的,为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在原有的师资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的前提下,原来的中专教师直接升级为高职院校教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编制控制较紧,且待遇低、任务重,从而导致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在专职辅导员缺乏的情况下,有关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对学生开展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力不从心。
4 素质教育完善与创新的对策
4.1 工匠精神融入教师培养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必须有一批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和师德高尚,为学生工匠精神树之表旗的“工匠之师”。高职院校师资主要来源于刚从学校普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少数来源于企业,比较缺乏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上,将工匠精神融与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协同培训,促进他们在教师职业环境、职业准则及职业标准中领悟工匠精神。落实国家关于教师相关规定,落实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促进教师主动下到企业,体验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促进职业素质提高,方能言传身教。在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上,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作为重要考核因素之一,促进教师要克服重技能轻素质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
4.2 以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遵循《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落实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尝试和实践创新,实施素质拓展学分计划,以“党校培训”“青马工程”“思政教育活动及竞赛”“十九大专题学习”等项目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4.3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梳理育人理念
大多数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重“技能化”“工具化”、轻“人文化”“趣味化”的倾向,人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对学生的兴趣拓展和品位提升关注不够、措施不多,学校整体欠缺文化育人的大环境。目前的高职学生大都是在九十年代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思维活跃。但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对口升学“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和技校生),文化基础整体偏低,且个体差别很大。由于成绩较差,缺乏自信,行为习惯缺少自制,对周围环境的接受力、适应力和驾驭力相对较差,多数学生逆反心理严重,看问题做事情也容易片面和走极端。应注重从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新形势下素质教育仍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既有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又存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宗旨,强化和改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王兴,宁先平.“适合的教育”理念下高职人才分层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39-44.
[2] 张红妮,毕建波.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118+126.
[3] 孙淑秀.高职院校学生的素养现状及提升途径[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03):29-32.
[4] 刘秀钗.浅谈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现状与途径[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3):76-78.
[5] 杨红芳.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6):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