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kak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一门课,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才行。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就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效果,引导学生
  
  当今的社会,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过程、管理等日益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民族性、民主性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广大的思想品德教师仍然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亲自实践,必将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思想品德新课标对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作了如下阐述: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培育“四有公民”奠定基础。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关系列国家命运的大事。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
  1.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还存在不足之处
  1.1部分内容脱离实际或者指导缺位。
  新课标实施之前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对于某些理论的宣讲与阐释,这些理论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旧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而实际上,思想品德应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生活性、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思想性”教学很难使学生领悟真正要传达的思想。所以,旧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单纯的“理论性”、“思想性”教学,部分地与实际相脱离或者缺位,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1.2教师的教學方式陈旧。
  新课标实施之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陈旧也是该课程的主要弊端之一。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教师教授的方式,教学互动性不强。课堂上多数时间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不停地书写板书,学生边听边记,主要的教学途径是教师的教案——课堂板书——学生笔记——学生课后的复习背诵——下堂课教师检查记忆情况,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这种封闭、单向、机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3合作活动表面化。
  在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主观随意性很大,往往是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更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可能导致基础一般的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而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小组活动徒具形式,只是表面上的活动,并没有带来多少实际的教学效果。
  1.4“课堂评价”多外在的鼓励,不求质量。
  当前,在多数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然后是全班学生“啪啪啪”的鼓掌声,因此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而事实上,过多外在的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失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
  2.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原则,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理解并内化为政治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明确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品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使学生成为“四有”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是一个宏伟的、长期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分布在三个年级中的每一课每一框中,是要在潜移默化、润物细物声中逐步实现的。因此,作为教师要掌握总目标,更要认真分析研究每一年级、每一课、每一框的三维目标,每实现一框的三维目标就向实现总目标迈进了一步。
  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为每一节课确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为此我建议每一节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展示三维目标,让师生都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在课后小结中,教师对着目标检查或检测,就能轻易地了解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否达成,有多少学生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一个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作用。
  2.2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生成,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生发展规律的课堂,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这可以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语言等方面下功夫。
  2.2.1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设计。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文内容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反映了教学总目标。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信赖教材,并用好教材,但我们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实际,适当调整或补充一些内容。如学法用法这一部分,根据道路和交通迅速发展、交通事故较多的实际,可增加交通法的知识,教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学会自我保护。
  2.2.2教学问题的有效性设计。老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效度,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无效,思维没有得到启迪;问题设计过于深奥,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是不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有效的问题是不可能只用Yes或No就能回答的,也不是一看就明了的,而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2.2.3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设计。新课程十分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精彩的发言能引来赞赏地掌声,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出现盲目和形式化的现象,学生在参与肤浅的、虚假的教学活动时,思维和情感不能被真正调动起来。主要是因为活动设计的目的性不强,为表演而表演;讨论流于形式,讨论的问题没有深度和意义,讨论时间不够等。
  2.2.4教学手段的有效性设计。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既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手段就是有效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地告诉学生道理就是好方法。如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但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教学,还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益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了。
  2.2.5教学评价和教学语言的有性设计。这主要是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诚恳、热情的评价,给学生以鼓励和自信,这是比较难预设的,否则“你真棒”就会泛滥成灾。又如语言“对不对?”“好不好?”“棒不棒?”“啊”“这个”,都是无效的语言。
  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情境,以情境育人,以情境推动教学三维目标在课堂的展开。学生只有喜欢你才可能喜欢这门课,所以我们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学生的内驱力要素,使课堂精彩有效。
  2.3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克服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实现实效性教学,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以提高教师教学实效性为基础的。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业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实效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3.1加强学习,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政治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妙趣横生、旁征博引,教师就必须加强学习,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甚至是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国际国内时事,都是学习的对象。这样教学时才能吸引学生,避免课堂,枯燥与干瘪。
  2.3.2有意识到地加强能力训练。流利准确的普通话、得体悦目的肢体语言、清晰流畅的表达、机动灵活的临场应变,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精心打磨。
  2.3.3塑造必备的人格魅力。有言曰:“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这就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亲和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给课堂增添一些教材所不具备的吸引力。正如地质工程师在设计工程前要认真研究地质结构一样,我们要上好课首先要研究好学生。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我们要多研究教育心理学,学会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思想品德课。可以说“学生喜欢才是硬道理”,我们要学会构建和谐的。
  2.3.4构建对等谐和的师生关系。教员的教育观念会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教育战略,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开展的影响。教学进程从实质上讲是一种师生交往互动的进程,师生间有效交往的基本准绳应是对等谐和、相互尊重。因此,有了基于学生开展的有效教学理念,而没有对等谐和的师生关系,要提高乡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就无异于纸上谈兵。思想品德课教员只要拥有共同的人格魅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才干构建对等谐和的师生关系,其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也才干大大增强。
  2.3.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以幽默的语言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政治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產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漏答要点。没有其他生动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2.3.6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既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可持续的自主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必须认真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及其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得过渡时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因为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带来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和烦恼,同时面对日益沉重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升学压力以及开放式社会带来的刺激和诱惑而产生了迷茫、不解甚至误解,这一阶段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思想品德课必须抓住这一契机,理解学生的“烦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公民意识。只有从原有认识水平出发,承认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学习状况的差别,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制定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策略,为提高思品课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依据。
  2.3.7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出发,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我们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在正确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可以通过科学地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够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
  (1)讨论法。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围绕一个(一般不超过三个)主题(社会热点问题或教材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交流看法,沟通情感,共同分析探讨问题,甚至引发争论、辩论,以达到共同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分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互助合作的好习惯,也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这种教学方式有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和手段。当然这种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在讨论前要精心准备,讨论中要科学引导,讨论后要善于归纳小结。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2)谈话法。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接受情感熏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语言进行双向的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真情的流露,同时由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更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谈话的策略和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课上遵循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预先设置一系列的有层次的有相互关联的问题,或者由学生自主探究而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讨论、探究、辩论,从而解决问题,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这一教学法的关键首先在于精心设问,要求做到问得具体、明确,问得有思维价值、难度适中,更主要的是问题要指向教育教学目标,切忌随意发问,泛泛而问。其次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2.3.8布置有效作业,拓宽有效教学的途径。
  作业是学生深化和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所以,要对作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形式活泼多样,力图使每一次作业都让学生感兴趣,并成为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成长的增长点。让学生在作业中体味成长的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
  (1)口头作业。口头作业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它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胆识,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口头作业的形式多样,讲故事、朗读、演讲比赛以及唱歌等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作业。
  (2)书面作业。书面作业包括传统的书面习题、小论文、读后感等。但我们在传统的作业布置基础上进行了因材施教的改革,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作业布置。对学业能力较强的同学,我们要求他们不仅会完成一些难度较大材料分析题,而且能站在老师的高度会自己设计题。
  (3)思考体验作业。这类作业包括观察、思考、劳动体验等形式。这类作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兴趣,学会思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关注环境,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留心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以及对家庭的责任。
  (4)实践操作作业。这类作业包括参观、调查、资料收集、办板报、游戏、模拟法庭、家务劳动等形式。这类作业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去体味书本知识,拓展书本知识,运用書本知识,充分体会知识的作用与价值。
  (5)游戏是我们在低年级(主要是七年级)采用的一种作业形式,它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明白道理,感悟人生。如,七年级下册《青春闪光》一课后,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青春跳跳跳》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到青春是一个快乐、进取、幸福、健康的过程,青春也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珍惜青春时光,走好青春的每一步。
  (6)家务劳动是给学生布置的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作业。通过作业,使学生体味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沟通与父母的关系,积极化解“爱的冲突”,做有孝心的好儿女,同时这样的作业也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这些作业是长期的,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常与父母谈心,以及为劳累的父母捏捏肩,洗洗脚。
  总之,在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问题上,我们值得探究的还有很多,前面的路还很漫长,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只要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只要我们牢牢守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抓住我们相信,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张银孟.初中思品课“源头活水”的点滴尝试[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9).
  [2]胡云琬.更新观念注重践行增强初中思品课的实效性[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0).
其他文献
【摘要】探究是创新的根源,也是前提。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探究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善于保护和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个性。  【关键词】创设氛围,培养意识,实施学习,发展能力    具有探究品质,是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创新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要想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让学
期刊
【摘要】歌剧是一门高雅艺术,在当前通俗音乐流行的时代,要学生积极投入欣赏歌剧音乐,了解表现歌剧,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费一番心思。针对这一特殊视角,笔者认为,要落实音乐课程的新理念,首先要正确看待音乐新课程。音乐新课程本身也是一个新事物,由于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实践经验,它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也因此,对新课程的应用,不应是机械接受,而应本着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学习研究、探索、创新和发展的
期刊
当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全面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在素质教育的滚滚洪流中找准坐标,再现辉煌,也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苦苦探索,孜孜所求。  据有关统计表明,小学生在校时间的60~70%是在课堂上度过,特别是农村村小。而语文课就占了所有课时的25%以上,因此,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主阵地在课堂,而实现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理所当然是重中之重
期刊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而忽视朗读,有时虽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但也是一个形式而已,却读不出正确的节奏,韵味和真正的感情。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期刊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同在,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用是其根本性特征。我们的教学如果把学生框在课本里,脱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积累,是不能切实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延伸,意义,方法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价值备受关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如何有效地与价值观差异较大的学生交流,是一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现就本人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体会作个总结。  1.什么叫师生有效沟通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更是一种艺术,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其中数学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自由创造的前提,而有效沟通则是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  
期刊
【摘要】物理实验是实施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运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够创设理想的诱发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指出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浅显地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设想。内容包括教师应对实验课的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实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
期刊
【摘要】中学地理教学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培养,改进,方法    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高考取消地理科以后,地理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1.利用直观手
期刊
小学生的学习必定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习,就算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问题”能力,教师的引导仍然是必要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技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学会质疑,教师要把问题提在学生需要质疑处,要带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样的目的来设计提问,逐步实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质疑。  1.在关键处发问,诱导质疑  问就要问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在知识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