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青花题记、款识与毛笔的关系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k87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我国的毛笔有悠久的历史。《诗经·邶风·静女》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笺云:“彤管,笔赤管也。”现存最早的有战国时代的笔(见1954年12期《文物参考资料》),还有汉代居延笔(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之“记汉居延笔”)。几千年来毛笔不断改良,促进了汉字书写的演变和书画艺术的发展。
  景德镇历代青花瓷上的题记、款识都有时代特征,这与青花匠师选用的毛笔有密切关系。本文试从中国书法艺术的笔法,传统青花彩绘的毛笔(俗称“青花料笔”)性能两方面比较历代青花瓷上题记、款识的笔画特征,探讨一般毛笔和“料笔”的使用时期以及鉴定断代价值。
  
  二、书画笔的笔画特征
  
  (一)传统书画笔的性能
  中国毛笔的品种繁多,按其材质大致分为三种。羊毫,毫软,易铺毫,宜渲染,但弹性小。狼毫(兔毫),毫硬,宜钩勒,弹性大。兼毫,如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前两者性能兼而有之。优良的书画笔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运笔者提按使转富有弹性的笔能表现出具有造型特征的点画线条。唐孙过庭《书谱》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即是说一画之间,笔法有提与接的变化;一点之内,笔端要有顿与挫的不同。所谓“永字八法”的“侧、勒、努、趯、策、掠、啄、磔”不同笔法,就是借助毛笔的性能,表现“点、横、竖、钩、撇、捺”等有造型特征的笔画,以横画的“勒”为例,就是欲横先纵,逆锋落笔,缓去急回,内存力度,且含有“勒”过去的斜势,不应顺向平锋拖过。这样多种笔画组织构建独立的字形。
  
  
  
  (二)宋代以来软硬毫的变化
  书法作品的艺术特征与笔的软硬性能有密切关系。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诗云:“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霜兔(兔毫笔)染墨画竹挺拔劲健。周密《癸辛杂识》云:“米元章谓‘笔不可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哺物’,此最善喻。”米老生动的比方道出软毫不易操管,难于使力。此习传到米友仁,他有一张帖叙明使用羊毫写字,所以写得不好。元朝以来,制笔工艺不断进步,元朝仇远赞笔工沈秀荣诗云:“不论兔颖与羊毛,染墨试之能耐久。”鲜于枢的诗也有明证。明朝到清初一直盛行硬毫,如文徵明的行书圆浑的笔法露出的是劲挺的点画。自清嘉庆、道光以来,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诸人提倡羊毫,制笔技法又有提高,邓石如专用羊毫作篆隶行草,笔意神完意足。
  
  三、“青花料笔”及书写特征
  
  上文简单回顾了自宋至清书家选用笔的时代风尚,对于我们考察分析青花题记、款识的笔画特征有大致的比照性。下面我们先了解传统“青花料笔”(以下简称“料笔”)。
  (一)料笔的制作。传统青花彩绘用笔分两种:料笔用于钩线,“混水”笔用于青花“混水”。料笔采用特殊的制作方法。笔者调查采访数家笔店,世代制瓷用笔的“盛记笔店”老师傅盛先生讲述了制作料笔的三个步骤。
  1 选料。选用山羊毛为材料,经过长短搭配、浸湿清净、梳理匀称,扎成笔头的粗胚。
  2 烟熏。用竹竿截成短小竹条,覆盖在暗火上冒出热烟。将粗胚笔头放在烟中熏烤。约半个月时间,白色柔软的羊毛熏成赭色、劲健有弹性的羊毛。
  3 成型。精选配齐粗胚笔头的毛做成料笔笔头,安插在笔杆上。料笔(图1)长约28厘米,笔头长约1.8厘米,笔头上端直径约0.3厘米。
  
  
  (二)料笔的性能与特点。与相似笔型的中国书画笔如衣纹笔、叶筋笔、小楷笔比较,料笔的性能与特点是:
  1 毫硬有弹性。“料笔”的羊毫有紫毫的性能,笔锋柔软而有弹性,尖细而劲挺。
  2 含料多,易流淌。青花料是金属钴土矿物质,彩绘时配制成泥状。比书画用的松烟、油烟墨的比重大,质地粗,粘性强。一般书画笔蘸青花料后,笔肚涨得很大,不易流淌到笔端。料笔的毫毛很少,毫毛之间空隙较大,料水容易流注笔端。
  3 钩线细匀、流畅。在直立的立体器型坯胎上画青花时,几乎是平行地面的画笔含的料都下垂一侧,但“料笔”的料色流淌较畅又不急涌。其次笔锋较挺,运笔时能较轻松地表现粗细均匀的线条,非常适合描绘纹样。
  4 易画线而难写字。料笔的毫毛松散,难以顿挫锋芒表现所谓“永字八法”的造型特征。从左向右运笔轻快,从右向左运笔则涩滞不畅,甚至笔锋不听使唤。顺笔画大弧度的线条流畅,转笔锋画小圈时常常扭动方向。若笔锋有磨损而稍秃,这一特征的反应更为明显。
  
  四、历代青花瓷题记、款识与笔的关系
  
  在景德镇青花彩绘史上使用的毛笔有分阶段性的变化,要认清这个变化,观察分析字的笔法是关键。“说到笔法,就不能离开点画”(沈尹默《书法论丛》)。以下选择有代表性典型器物的题记、款识为例,从笔法、点画方面展开讨论。
  
  
  
  (一)元代至明前期青花题记、款识的笔画特征及其演变
  例1,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题记(图1-1)。例2,元青花菊纹题句高足杯(高安博物馆藏)题句:“人生……”(图1-2)。例3,元釉里红题诗玉壶春瓶(菲律宾海域出水),行草书题诗:“寒夜……”(图1-3)。例4,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瓶(上海博物馆藏,以下简称“上博”)篆书“春寿”(图1-4)。例5,宣德青花缠枝花纹碗(南京博物院藏,以下简称“南博”)楷书款(以下简称“款”)“大明宣德年制”(图1-5)。例6,宣德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下简称“故宫”)款“大明宣德年制”(图1-6)。
  解析:例1,楷法不工,书法水平不高,但有楷书点横撇撩的形态。如“信”的撇画有侧锋笔意,“州”的末笔竖画,“路”的“足”偏旁,“玉”的三横,“元帅”的“元”字撇画、竖弯横钩画等,都有楷书点画的基本造型特征。例2,从“人”字开始一笔连绵,顺势而下,转折起伏,浓淡粗细流畅自如有变化,细看点画也清晰,如“算”、“万”的起笔,“来”、“三”的横画,特别是“年”的收笔向下连接到不是“长”的最佳起笔处,改变笔势向左斜下的方向,稍稍一顿向右再起笔。提按的笔锋都把草书的点画特征表现出来。“场”字的斜“土”旁横与竖的连笔,露锋起笔逐渐细而圆,再按笔斜挑斜上,右边的“勿”的横折笔画是较大的弧线连着小圈,最后下按铺毫斜扫,快速运笔的粗画线条柔和而不劲挺。例3,一般釉里红料没有青花料的发色性能强,书写时料色浓烧成后才能达到好效果。一般色料浓则笔滞,例3色较红艳,“客来”、“茶当酒”,都是一笔连绵书写,细看较流畅,并有轻重转折时粗细的点画变化。
  例4,字体方整平稳,笔画细劲匀称。例5,料色稍有晕散,但笔画很清晰。例 6,料色明朗,可见清晰的运笔痕迹。两个宣德官窑款格式不同,结体相似,笔法完全相同,都具有楷书的基本笔画特征,如横画(见“大”、“宣”、“年”、“制”)起收笔,撇画(“大”、“明”、“德”)由细渐粗,略顿再稍快速出锋收笔。横折画(“明”、“宣”、“德”)有明显的小棱角,点画(“宣”、“德”)上尖下圆。以上六字结构较严谨,笔画较稳健,点画清晰。明代的书画笔多为紫毫,在写青花楷书款时也应是选用了具有一定弹性的书画笔,方能达到如此效果。
  小结:根据以上分析,两例元青花题记都有书法的点画特征,而且较圆细、柔和。笔者初步推断是用一般羊毫笔书写。洪武至宣德时官窑款识是用兼毫或紫毫笔。
  永乐白釉青花盖“内府”铭梅瓶(日本安宅藏)肩部青花楷书“内府”(图1-7),细审两例图片为先用双线钩勒字形轮廓,再填料色,不是直接书写的。还有“永乐年制”篆书款,字小,料色有晕散,篆书线条不清晰,难分辨笔法,不加讨论。
  
  (二)“空白期”青花题记、款识的笔画特征及其演变
  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古陶瓷界称之为“空白期”。这个时期青花题记极罕见。
  例1,景泰青花“奉天敕命”牌(江西省博物馆藏,以下简称“江博”),牌额记(图2-1)。例2,天顺青花波斯文三足炉(故宫藏)款“天顺年”(图2-2)。
  解析:例1,牌上下边饰均为五爪双龙戏珠纹。纹样、牌额和正文的青花料色均有明显向下流淌和晕散。“奉天敕命”字较大,先用青花双钩字形轮廓,再填料色。正文是直接书写,虽然书写者的书法功底浅,笔法很稚拙,仍有楷书的一般点画特点,为书画笔书写。例2,款识书于炉内底。炉高11.5厘米,按照器坯烧成瓷竖向缩幅计算,炉坯原高约13.5厘米,即书写者握管的高度至少在笔锋以上13.5厘米,而且三字较小,高高的执笔书小字是不符合规律的。因此,只能按字形的笔画顺着拖出线条,难以表现书写的笔画特征。这也体现在“天顺年”三字的形态上。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断“空白期”官窑青花题记、款识选用书画笔。
  
  (三)明中期青花题记、款识和笔画特征及其演变
  例1,成化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盘(上博藏),双圈款“大明成化年制”(图3-1)。例2,成化青花云龙纹盘(同上)双圈款“大明成化年制”(图3-2)。例3,成化青花夔龙纹碗(同上)双框款“大明成化年制”(图3-3)。例4,弘治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同上)双圈款“大明弘治年制”(图3-4)。例5,弘治青花双龙戏珠纹盘(香港天民楼藏,以下简称“天民楼”)双圈款“大明弘冶年制”(图3-5)。例6,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上博藏)双圈款“正德年制”(图3-6)。例7,正德青花缠枝花托阿拉伯文碗(故宫藏)双圈款“大明正德年制”(图3-7)。例8,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日本展出《中国名陶瓷》)双圈“八思巴文”,译意“正德年制”(图3-8)。
  解析:成化款选两双圈、一双框。此文不详论款字的结体,只略作分析。成化三例的结体还属本朝款字中较工整平稳的,以图3-3与宣德的图1-6比较“大、明、年、制”四字都有相似之处,有一定仿照痕迹。但因成化款书写者书法基础差,结字松散或局促,只是摹出粉本的大体构架。笔法总体上有两个特点,没有欲横先纵的起笔和回锋收笔,所有笔画均为粗细匀称或弯或直的短线段,没有书法的笔意。二是没有笔力贯注笔锋,所有笔画实际是短线段。向来评论成化款者大都以为是中锋用笔,其实是秃锋平拖笔锋而成的。具体剖析如下:横画,见“大”、“年”字,没有书法笔法“勒”的笔力,长短横画都似细绳线。撇画,款的六个字均有撇画,同样没有书法笔画的“掠”法,运笔不舒展,故收笔也成为“秃”笔。或收笔处未到位,如例1的“大”字一撇,或笔锋扭动改变方向,如例2的“大”、“明”字的一撇,还有“成”的“戈”撇,论者以此撇似“刀”笔力刚劲有力,此撇又长又直其实也是不能控制笔锋时拖带出来的、貌似道劲的不协调笔法。“钩”画,见“明”、“成”、“化”、“制”下的“衣”等字,貌似尖而挺。书法的“钩”为“趯”,要在改变运笔方向的瞬间,稍顿着力而后挑起笔锋作收笔。而在以上的钩画中,笔痕与其他笔画等粗,像一条或弯或直的线条,没有用书法“超”法写出的笔意。“成”字内的横折竖弯钩本来是一笔写成的,例2是分成两笔完成,即小“钩”画是从左向右点一小点与横折竖连接上,还有“成”的斜钩,斜直的向右上,大多粗而长,钩出向外,这是书写者手中的笔不听使唤,导致把握不稳运笔方向和轻重提按。
  我们把许多成化官窑款放在一起对比分析,就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笔画与前朝款识有明显的不同,没有楷体书法的笔画特征,其原因与选用的书写笔有关。
  弘治官窑六字款的结体部略有左低右高的斜势,笔法却没有使转提按,也没有粗细的变化,都是由匀细的线段构架成字形。在例4、5中只有“治”的“三点水”偏旁的向右上挑稍有一些笔法的“策”意。有些横竖转折处用笔勉强着力顿笔,但属于拖毫的运笔方法。“点”画没有书法“侧”的笔法,如“治”的两点多为圆点,而“台”、“弘”的点,又是一条短斜线段。其他的横竖撇捺也都是细瘦均匀的线条,无书法的笔法写出各种笔画特征。从笔意分析,例5中“大”的撇画运笔是从上向下在与横画相交处止,然后从左下斜向上与前一画连接,同样的写法还有“制”下“衣”的长撇也是从左下斜向右上与横画相交。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书写者从上向左下写撇画时难以把握笔锋,才采用顺着笔的性能特点的写法。从左下向右上斜画正符合“料笔”的性能。
  正德官窑款字的结体与弘治很相近,规矩、平整。笔法方面也属平拖运笔,笔画大体是线段形状,粗细均匀,没有提按转折起伏的变化。如“德”、“年”的短撇,“制”的长撇,收笔都是圆钝的。正德款的笔画与“料笔”的书写特征也吻合,横、竖画起笔的一点点楷书特征(如例6“正”、“年”的横画起笔),也体现了“料笔”可以稍稍表现笔意又不明显的性能。例8的书写八思巴文的线条粗细均匀,当然这种文字不是用中国书法的书写笔法写的,但是圆弧形小弯处的瘦硬线条,出现尖角状的转折,本来用一笔写成曲线要用两笔上下连接而成,这里也证明不易表现出柔和流畅的圆转小弯弧线条应是用青花“料笔”描成的。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成化官窑青花款识突然出现特异的笔画特征,它不是一般传统书画笔按笔法要求书写出来的,也不是矫揉造作的。弘治、正德青花款虽然力改成化款生硬稚拙之弊,以工整平稳笔触书写,也只能以平拖笔锋描画。我们从当代沿用的料笔的性能分析,料笔书写的笔画特征与成化、弘治、正德的款识笔画特征十分相似。由此推断,料笔是从成化年间刨制并开始运用在官窑上。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款识对比,成化创制之时料笔较秃而硬,弘治朝笔法转为细劲,笔画清晰,可知制笔技艺有些提高。
  (未完待续)
  
  (责编:雨 岚)
其他文献
关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雕母钱的出现,因为直接关系到古代钱币铸造工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一直是古钱研究同仁非常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后期,孙仲汇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库房中发现了明代“嘉靖通宝”背“十一两”雕母,被认为是当时最早的雕母钱。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大元国宝”背“龙凤”锡质母钱,“大定通宝”背“申”和四川广元的木质母钱,但由于钱币的品相较差或钱币界关注度较小,讨论的范围及深入程度均不能令人满意。作为本刊
期刊
朋友,我很想泡一壶好茶,邀你共饮,茶是好茶,壶也是好壶,茶碗更不得马虎,因为茶碗不同,茶入口的味道也会很不同。泡青茶我会选择手工打制的紫砂,乌龙茶用青瓷碗,红茶则用日本产的一种叫“贝泉烧”的粗瓷茶碗,后味最香醇,但我不会选择太贵的茶具,千元以上的茶壶我不爱用,因为心里不踏实。因此,几十元到几百元的茶杯茶壶是我的最爱,使用这样的茶具,会让我轻松愉快地邀朋友共饮。曾经见一个朋友,博古架上摆满了很贵的茶
期刊
在中国古代,书房是文人和士大夫读书、藏书的场所,多称为斋、堂、轩、居、室、庐、馆等,范围大一点的称阁或楼,朴素一点的称草堂、精舍,可谓五花八门,使书斋充满书香气息和高雅风韵。而书斋的确立,更是各具风采,大致可分为两类:  援引古义。这类书斋的名称出自古代的诗文典籍。如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就出自《说苑·建本》:“臣闻之,……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的“复初斋”,出自《庄子·缮性
期刊
福冈奖(福冈亚洲文化奖)7月30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将2009年(第20届)福冈亚洲文化奖——艺术·文化奖的获奖通知书颁发给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先生,同时获得三百万日元奖金。颁奖仪式将于2009年9月17日在日本福冈市举行。    中国作家巴金、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等人获得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蔡国强是第十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仲殊、侯孝贤、张艺谋、莫言、许鞍华等也曾获该奖项。日本福冈市总务企画局
期刊
青花瓷和釉里红都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杰出创造,两者在工艺制作、纹饰图案等方面极为相似,都是釉下彩器。“青花釉里红”就是由这两个瓷器种类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瓷器,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绘纹饰,也属于“釉下彩”的一种。“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已经烧出,清朝乾隆以后俗称“青花加紫”,以色彩绚美著称。蓝色雅致,红色绚丽,两者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有着独特的韵味。但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中的名贵品种。
期刊
(接上期)  除上述十二人外,罗阳谷、蒋玉卿、汪章、李蕴辉、方秀之、程钟山、方家珍、焦佩兰、蔡瑞、罗联碧、邹玉辉、邹文藻、毛凤恺、友竹、梅峰樵、何明谷等16人亦有作于“珠山官廨”的作品存世,也应归入御窑厂画师之列。  三、合理推断。在近年来的浅绛彩瓷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御窑厂画师作品中的代笔现象。一些早期浅绛作品,画意高超,但落款和画家典型作品上题款字体又有所不同。其中
期刊
袁耀《潇湘烟雨图》,绢本,设色,纵155.8厘米,横58.5厘米。左上自题:“潇湘烟雨,冷崖耀又草”,钤“袁耀”等印。此画为家父20世纪50年代之初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后刊登在由文物出版社发行的《安徽省博物馆藏画》第134号图目上。  袁耀,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清代康熙后期,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以后。字昭道,号溺渔者,江苏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袁江之子,一说为袁江之侄,根据不多。袁家父子
期刊
青瓷在中国古代的窑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龙泉窑系青瓷更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中的巅峰。龙泉窑系的青瓷窑址在龙泉、庆元、云和、丽水、遂昌、松阳、缙云、青田、永嘉、泰顺、文成、武义以及福建浦城、松溪等地均有发现,其中以龙泉市窑址最为密集。就目前调查所知,龙泉市境内有窑址366处,广泛分布于11个乡镇,46个村,173个自然村中,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包括今龙泉市小梅镇大窑以及金村
期刊
高安窖藏元青花共有19件,据高安文博专家推测,此窖藏主人为元后期伍兴甫、伍良臣父子,因其权高位重,故而能获此珍瓷。笔者认为高安窖藏青花瓷与窖藏主人似有不少微妙联系,特别是高足杯,似并非为赏赐或购买之物,而应为窖藏主人亲身前往监制之物。    首先,青花高足杯中有一件罕见诗文杯,杯心中有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图1)。笔法洒脱,清新生动。其他窖藏器中均无此诗句,甚至纵观元青花产品也绝
期刊
元朝是我国北方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并对我国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这种变革一直影响到清末。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实行“银本位”,同时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元朝版图辽阔,横贯欧亚,由于纸币本身轻便,携之可“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虽数量不多,但种类繁杂。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法定官币,即官铸流通币,仅铸于世祖、武宗和顺帝三朝;另一类是寺庙供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