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数应用题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平时做了如下工作:
1从基本类型入手,扎实教学,为解决分数应用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1.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开始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就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几分之几”,是把谁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所求的数占其中的几份,然后再列式计算。
例如:爸爸身高1.8米,小明的身高是爸爸的23,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这里“单位1”的量是什么?(爸爸的身高)
(2)所求的问题是什么?(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
(3)小明的身高与爸爸的身高有什么关系?(小明的身高是爸爸的23)
(4)那么要求小明的身高也就是求什么?(1.8米的23是多少?)
(5)怎样列式?(1.8×23)
弄清了以上问题,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解答的算理就理解了。
1.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例如:小明身高1.2米,小明的身高是爸爸的23,爸爸的身高是多少米?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这里“单位1”的量是什么?(爸爸的身高)
(2)所求的问题是什么?(爸爸的身高是多少米?)
(3)小明的身高与爸爸的身高有什么关系?(小明的身高是爸爸的23)
(4)那么要求爸爸的身高也就是求什么?(多少米的23是1.2米)
(5)怎样列式?(1.2÷23)
弄清了以上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乘法解答的算理就理解了。
2注重基础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2.1找准单位“1”: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所以单位1的判定,就是看把谁平均分了,就把谁看作单位1。
①谁的几分之几,就把谁看作单位1。如一桶油用去14,男生占全班的25,桃树棵数相当于梨树棵树的34,一台电视机降价15。男生比女生多全班的18.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②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理解为男生比女生多女生的12,所以把女生人数为标准,看作单位“1”。
③看在谁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那个基础量就是单位“1”(也就是原来的量是单位“1”)。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把水看作单位“1”,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把冰看作单位“1”。
2.2画线段图:
为了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看的具体清楚,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不同类型的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画线段图时,首先要找准单位“1”,抓住分率句,确定平均分成的份数,其次逐项标明已知条件和问题。
比如:小明看一本12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13,第二天看了14,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2.3写关系式:
拿到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及与它对应的量,再找出其它分率所对应的量。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明确量率对应关系,为正确列式做准备。
例如:有一批水果,共360千克,第一天卖出了它的23,第二天卖出它的16,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多少千克?
(1)单位“1”:这批水果的总量(即360千克)
(2)第一天卖出的数量=总量×23
(3)第二天卖出的数量=总量×16
(4)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数量=第一天卖出的数量-第二天卖出的数量
通过以上三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最后就准确判断出做此类题目的解法做题时就不会出错。
3设计练习注意层次性,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
每节课都注意设计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1课前准备性练习,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100的25是多少?目的是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提供解答方法。
3.2课后巩固性练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先做跟例题同一模式类型的习题。
例如:李师傅要加工150个零件,已经加工了310,还有多少件没加工?
3.3综合性练习,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在对本节知识有了较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再增加题目条件和难度,让所学方法得到灵活运用。
例如:修一条10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18,第二天修了310,还剩多少米没修?
3.4拓展性练习,发展学生智力:
通过以上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灵活解决分数应用题,为了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还准备了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题目,让他们的智慧能够发挥到极致。
例如:五年级甲乙两班植树108棵,甲班植的是乙班的45,甲班比乙班少植了多少棵?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理解更准确了,解答能力也逐步培养起来了。
4总结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解答分数应题的口诀“要解题,找准1。若已知,用乘法;若未知,用除法。若增加,用加法;若减少,用减法。”它的大意是这样的:要解分数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是已知的,就用乘法计算;如果单位1是未知的,就用除法或方程进行计算。如果题中出现增加、提高等意思的词语就用加法计算;如果题中出现减少、降低等意思的词语就用减法计算。这样确定了加减乘除,学生做题提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操作分数应题时,分析有理有据,步骤清晰明确,准确率极高。以上仅为自己平时教学中总结的点滴规律,还望各位同仁予以指导。
1从基本类型入手,扎实教学,为解决分数应用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1.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开始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就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几分之几”,是把谁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所求的数占其中的几份,然后再列式计算。
例如:爸爸身高1.8米,小明的身高是爸爸的23,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这里“单位1”的量是什么?(爸爸的身高)
(2)所求的问题是什么?(小明的身高是多少米?)
(3)小明的身高与爸爸的身高有什么关系?(小明的身高是爸爸的23)
(4)那么要求小明的身高也就是求什么?(1.8米的23是多少?)
(5)怎样列式?(1.8×23)
弄清了以上问题,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解答的算理就理解了。
1.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例如:小明身高1.2米,小明的身高是爸爸的23,爸爸的身高是多少米?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这里“单位1”的量是什么?(爸爸的身高)
(2)所求的问题是什么?(爸爸的身高是多少米?)
(3)小明的身高与爸爸的身高有什么关系?(小明的身高是爸爸的23)
(4)那么要求爸爸的身高也就是求什么?(多少米的23是1.2米)
(5)怎样列式?(1.2÷23)
弄清了以上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乘法解答的算理就理解了。
2注重基础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2.1找准单位“1”: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所以单位1的判定,就是看把谁平均分了,就把谁看作单位1。
①谁的几分之几,就把谁看作单位1。如一桶油用去14,男生占全班的25,桃树棵数相当于梨树棵树的34,一台电视机降价15。男生比女生多全班的18.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②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12。理解为男生比女生多女生的12,所以把女生人数为标准,看作单位“1”。
③看在谁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那个基础量就是单位“1”(也就是原来的量是单位“1”)。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把水看作单位“1”,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12。把冰看作单位“1”。
2.2画线段图:
为了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看的具体清楚,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不同类型的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画线段图时,首先要找准单位“1”,抓住分率句,确定平均分成的份数,其次逐项标明已知条件和问题。
比如:小明看一本12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13,第二天看了14,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2.3写关系式:
拿到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及与它对应的量,再找出其它分率所对应的量。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明确量率对应关系,为正确列式做准备。
例如:有一批水果,共360千克,第一天卖出了它的23,第二天卖出它的16,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多少千克?
(1)单位“1”:这批水果的总量(即360千克)
(2)第一天卖出的数量=总量×23
(3)第二天卖出的数量=总量×16
(4)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数量=第一天卖出的数量-第二天卖出的数量
通过以上三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最后就准确判断出做此类题目的解法做题时就不会出错。
3设计练习注意层次性,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
每节课都注意设计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1课前准备性练习,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100的25是多少?目的是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提供解答方法。
3.2课后巩固性练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先做跟例题同一模式类型的习题。
例如:李师傅要加工150个零件,已经加工了310,还有多少件没加工?
3.3综合性练习,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在对本节知识有了较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再增加题目条件和难度,让所学方法得到灵活运用。
例如:修一条10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18,第二天修了310,还剩多少米没修?
3.4拓展性练习,发展学生智力:
通过以上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灵活解决分数应用题,为了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还准备了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题目,让他们的智慧能够发挥到极致。
例如:五年级甲乙两班植树108棵,甲班植的是乙班的45,甲班比乙班少植了多少棵?
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理解更准确了,解答能力也逐步培养起来了。
4总结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解答分数应题的口诀“要解题,找准1。若已知,用乘法;若未知,用除法。若增加,用加法;若减少,用减法。”它的大意是这样的:要解分数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是已知的,就用乘法计算;如果单位1是未知的,就用除法或方程进行计算。如果题中出现增加、提高等意思的词语就用加法计算;如果题中出现减少、降低等意思的词语就用减法计算。这样确定了加减乘除,学生做题提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操作分数应题时,分析有理有据,步骤清晰明确,准确率极高。以上仅为自己平时教学中总结的点滴规律,还望各位同仁予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