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现在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和新课程思想,提出化学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化学;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对策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方案的核心,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对我们过去的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化学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使教学走进了“负担重、效果差”的死胡同。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关键是要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摆在了每一位教育实践者的面前。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校在新课程实施的考查中,把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参与,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从形式上看,新教材的“新”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化学趣味化。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化学了。
化学生活化。以往教材过分注重化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忽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显得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新教材就克服了这点不足,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设置练习。
化学活动化。新教材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单元内容的安排和老教材不同,图文并茂,以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化学知识技能为主线呈现。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这里所说的学生参与知识发现过程,不是指学生要像科学家发现化学真理那样,参与发现发展的全过程,也不是单纯等同于发现教学,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体验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真正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传统封闭的、被动吸收的教学模式。
2各环节的注意点
(1)问题的设置:问题始于质疑,朱熹曾经提出:“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分难,也不能过分简单,要有梯度和层次性,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有些比较难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如补充适当的辅助性的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始终使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记得一次教学片段:我先让学生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曹冲称象过程中所用的“化整为零”的科学思维方法。然后再设问:如何用天平称量出一粒米的质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先称取一定数量(如100粒)大米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粒大米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积零为整”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了集团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设问:如何用天平称出一个分子的质量?学生通过“称大象”到“称米粒”的过程体验,自然就会感悟出称量一定数目的分子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个分子质量的思维方式,此时引出“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就已水到渠成,学生就会感到轻松,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方法的启迪:在学生的思路受阻时,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让学生述说思路受阻的节点时,使其于学生去感悟解题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去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他思维受阻的原因,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
(3)节奏的把握: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两个重要的时间。第一个时间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就让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个时间指学生回答后,老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回答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处理好第一个时间,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第二个时间的长短则要灵活多变,象对于“判断性”和“描述性”的问题,时间肯定要短,如果是“论证性”的问题,我们则注重期待,多总结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时间要保证。对形成正确结论的表扬,第二个时间则是相当短的,当既进行热烈的,甚至夸张的表扬,让学生对此情此景印象深刻,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
(4)资源的挖掘:教学的过程正是由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之下,才使得现代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那种完全重演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追求结论,而没有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我们强调自由探究,不是主要追求结论正确,而是强调展示探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一节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充分思考、设计学生参与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5)结尾的整理:在课堂中既要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实效,就必须抓好课堂小结。即在最后的整合环节,要引导帮助学生尝试将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小结,使之结构化、系统化,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我的思考
学生的欲望因素需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化学课堂提供的空间和舞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对策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方案的核心,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对我们过去的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化学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使教学走进了“负担重、效果差”的死胡同。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关键是要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摆在了每一位教育实践者的面前。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校在新课程实施的考查中,把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参与,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从形式上看,新教材的“新”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化学趣味化。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化学了。
化学生活化。以往教材过分注重化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忽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显得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新教材就克服了这点不足,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设置练习。
化学活动化。新教材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单元内容的安排和老教材不同,图文并茂,以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化学知识技能为主线呈现。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这里所说的学生参与知识发现过程,不是指学生要像科学家发现化学真理那样,参与发现发展的全过程,也不是单纯等同于发现教学,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体验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真正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传统封闭的、被动吸收的教学模式。
2各环节的注意点
(1)问题的设置:问题始于质疑,朱熹曾经提出:“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分难,也不能过分简单,要有梯度和层次性,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有些比较难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如补充适当的辅助性的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始终使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记得一次教学片段:我先让学生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曹冲称象过程中所用的“化整为零”的科学思维方法。然后再设问:如何用天平称量出一粒米的质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先称取一定数量(如100粒)大米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粒大米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积零为整”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了集团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设问:如何用天平称出一个分子的质量?学生通过“称大象”到“称米粒”的过程体验,自然就会感悟出称量一定数目的分子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个分子质量的思维方式,此时引出“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就已水到渠成,学生就会感到轻松,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方法的启迪:在学生的思路受阻时,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让学生述说思路受阻的节点时,使其于学生去感悟解题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去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他思维受阻的原因,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
(3)节奏的把握: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两个重要的时间。第一个时间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就让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个时间指学生回答后,老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回答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处理好第一个时间,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第二个时间的长短则要灵活多变,象对于“判断性”和“描述性”的问题,时间肯定要短,如果是“论证性”的问题,我们则注重期待,多总结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时间要保证。对形成正确结论的表扬,第二个时间则是相当短的,当既进行热烈的,甚至夸张的表扬,让学生对此情此景印象深刻,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
(4)资源的挖掘:教学的过程正是由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之下,才使得现代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那种完全重演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追求结论,而没有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我们强调自由探究,不是主要追求结论正确,而是强调展示探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一节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充分思考、设计学生参与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5)结尾的整理:在课堂中既要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实效,就必须抓好课堂小结。即在最后的整合环节,要引导帮助学生尝试将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小结,使之结构化、系统化,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我的思考
学生的欲望因素需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好化学课堂提供的空间和舞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