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对这一说法南宁市仙葫学校小学语文老师吴鸿丽十分赞赏。她认为语文的本体不仅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还应该包含着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内容的意思——语文不但要学 “写什么”,更要学“怎么写”。吴鸿丽的语文课追求的就是这个“味儿”。
古文教学的语文味
吴鸿丽认为,所有的语文课都要有语文味,古文课更是如此。语文味是读出来的,既要读出味道,又要读出情意,还要读出神韵,而这就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为此,吴鸿丽在她的古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古文之意便是水到渠成了。
以《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为例,吴鸿丽以“读”为线索展开教学,让学生们在“读”中品味这浓浓的语文味。
她从有关“知音”的经典诗句引入,以此拨动学生“知音”的心弦。接下来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双线并行,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既理解文意,又体会情感。吴鸿丽要求学生通读三遍课文,首先是通顺、流利、有节奏地读,然后是感悟性地读,最后是配乐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据记者统计,整堂课,吴鸿丽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不下二十遍。她花这么大力气地让学生品味语言的情思,目的是让他们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领悟语言规律,体会文言文的节奏及意蕴。
比如在导读中,吴鸿丽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弦”的读音,“绝”的本意和引申义;在练读中,了解关键词语“善”“哉”“峨峨”的意义及用法;在研读中,感悟古今语言的互译;在品读中,尝试说出文章大意,并用心体会语言的魅力;在诵读中,进一步升华品味语言之精妙。
又比如在品读“知音”的境界部分,吴鸿丽首先在读中铺设: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划词句,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伯牙志在高山流水的画面;然后在读中酝酿:创设音乐情境,还原语境,引导学生们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接着在读中推动:在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关键时刻,吴鸿丽引入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从而叩击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人”“文”“言”琴瑟和鸣的妙境。
字理教学的语文味
接触字理教学之初,吴鸿丽就意识到字理教学能使字、词教学与文本、语境完美融合,既能培养学生内扣住语言理解文本的能力,又能外放出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与特点。在2007年自治区园丁工程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竞赛中,她开启了字理教学的新尝试。
吴鸿丽在执教《月下独酌》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字理教学。开课伊始,吴鸿丽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酌”字:左边的“酉”表示酒坛的意思,右边的“勺”表示用勺子从酒坛里舀酒喝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体会:前面加个“独”字,“独酌”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再往前面加上“月下”两字,又有了什么不一样的韵味。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在字理分析的引导下慢慢体会到“月下独酌”的“独”就是诗中的题眼。
在学习诗句时,吴鸿丽不会逐字繁琐地讲解,而通常是引导学生去观察诗句中重点字的字理。例如“醒时同交欢”的“欢”字,学生们要怎么理解?观察可以发现,“欢”字的“欠”字旁是人张口出气的象形,人欢乐的时候就会又说又笑又唱。观察之后再引经据典加以讲解——所以有《说文》“欢,喜乐也”,《礼记·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庄子·渔父》“饮酒则欢乐”。
吴鸿丽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品味“明明心中孤寂苦闷,可为什么李白要写‘欢’”——由此理解李白因好友离别、怀才不遇、无人倾诉的苦闷孤寂,体会到李白借月喻己、借月抒情的内心世界,以及李白以“欢乐”反衬“孤独”的写作手法。
吴鸿丽在教学中不时地运用字理教学法,使学生不仅对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古体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积累,还深深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始终让语文课充满浓浓语文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对语文有更深刻的感悟,对字词句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教学上极富激情,在学术研究上刻苦钻研。吴鸿丽形容自己是一个“醉心于教学的人”,从教二十多年来,她一直笔耕不辍,以写促研,以研促教。吴鸿丽深知,教师成长的关键是读书,因此她的空闲时间常常是伴随着书籍度过的。由于涉猎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她的教学基本功越来越纯熟,课堂上的语文味也越来越浓,越来越香。
(吴鸿丽,南宁市仙葫学校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优秀学员、南宁市学科带头人。)
(责编 阮旭日)
古文教学的语文味
吴鸿丽认为,所有的语文课都要有语文味,古文课更是如此。语文味是读出来的,既要读出味道,又要读出情意,还要读出神韵,而这就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为此,吴鸿丽在她的古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古文之意便是水到渠成了。
以《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为例,吴鸿丽以“读”为线索展开教学,让学生们在“读”中品味这浓浓的语文味。
她从有关“知音”的经典诗句引入,以此拨动学生“知音”的心弦。接下来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双线并行,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既理解文意,又体会情感。吴鸿丽要求学生通读三遍课文,首先是通顺、流利、有节奏地读,然后是感悟性地读,最后是配乐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据记者统计,整堂课,吴鸿丽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不下二十遍。她花这么大力气地让学生品味语言的情思,目的是让他们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领悟语言规律,体会文言文的节奏及意蕴。
比如在导读中,吴鸿丽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弦”的读音,“绝”的本意和引申义;在练读中,了解关键词语“善”“哉”“峨峨”的意义及用法;在研读中,感悟古今语言的互译;在品读中,尝试说出文章大意,并用心体会语言的魅力;在诵读中,进一步升华品味语言之精妙。
又比如在品读“知音”的境界部分,吴鸿丽首先在读中铺设: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划词句,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伯牙志在高山流水的画面;然后在读中酝酿:创设音乐情境,还原语境,引导学生们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接着在读中推动:在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关键时刻,吴鸿丽引入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从而叩击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人”“文”“言”琴瑟和鸣的妙境。
字理教学的语文味
接触字理教学之初,吴鸿丽就意识到字理教学能使字、词教学与文本、语境完美融合,既能培养学生内扣住语言理解文本的能力,又能外放出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与特点。在2007年自治区园丁工程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竞赛中,她开启了字理教学的新尝试。
吴鸿丽在执教《月下独酌》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字理教学。开课伊始,吴鸿丽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酌”字:左边的“酉”表示酒坛的意思,右边的“勺”表示用勺子从酒坛里舀酒喝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体会:前面加个“独”字,“独酌”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再往前面加上“月下”两字,又有了什么不一样的韵味。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在字理分析的引导下慢慢体会到“月下独酌”的“独”就是诗中的题眼。
在学习诗句时,吴鸿丽不会逐字繁琐地讲解,而通常是引导学生去观察诗句中重点字的字理。例如“醒时同交欢”的“欢”字,学生们要怎么理解?观察可以发现,“欢”字的“欠”字旁是人张口出气的象形,人欢乐的时候就会又说又笑又唱。观察之后再引经据典加以讲解——所以有《说文》“欢,喜乐也”,《礼记·曲礼》“君子不尽人之欢”,《庄子·渔父》“饮酒则欢乐”。
吴鸿丽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品味“明明心中孤寂苦闷,可为什么李白要写‘欢’”——由此理解李白因好友离别、怀才不遇、无人倾诉的苦闷孤寂,体会到李白借月喻己、借月抒情的内心世界,以及李白以“欢乐”反衬“孤独”的写作手法。
吴鸿丽在教学中不时地运用字理教学法,使学生不仅对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古体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积累,还深深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始终让语文课充满浓浓语文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对语文有更深刻的感悟,对字词句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教学上极富激情,在学术研究上刻苦钻研。吴鸿丽形容自己是一个“醉心于教学的人”,从教二十多年来,她一直笔耕不辍,以写促研,以研促教。吴鸿丽深知,教师成长的关键是读书,因此她的空闲时间常常是伴随着书籍度过的。由于涉猎的知识领域比较广,她的教学基本功越来越纯熟,课堂上的语文味也越来越浓,越来越香。
(吴鸿丽,南宁市仙葫学校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优秀学员、南宁市学科带头人。)
(责编 阮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