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对数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与在职数学教师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职业素养、心理素质、专业能力与人际关系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四个核心素养。高校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素养、专业培育、社会实践、评价改革等维度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核心因素
1.引言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就有高校毕业生770万,加上歷年没有就业的人员与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0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遭遇到低端劳动力市场和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挑战,就业前景极不乐观。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对地方院校的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探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择业指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只是经济学的观点,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最开始核心竞争力只是经济学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所以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其概念也逐渐被引申到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事实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进行的研究。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李怀民(2009)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是大学生经过不断地学习、整合,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最独特、最具个性魅力、并使大学生现在及将来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及时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王志峰(2009) 认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陈树冬(2011)认为主要在于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是否脱节,大学生是否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孟丽(2011)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与学生两个方面。学校名气不高,特色教育不明显,不同程度存在师资管理错位、师资结构失调、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学生生源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缺乏自信心,依赖心理较重[1]。对于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沈超(2007)认为要树立和谐的教育理念,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规划生涯 ,树立和谐的发展目标;加强人文教育,培育健全人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服务社会的积极性等方面来构建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实践体系。
这些研究对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要素、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都有论述,但是对于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尚缺乏。
2.调查情况
为调查了解地方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推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2017年4-5月对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以及中小学在职数学教师中进行了关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研究的问卷调查。
2.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确定调查样本,选取四川文理学院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生以及部分中小学在职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
2.2问卷编制
问卷由个人信息和调查内容两部分组成。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状况、数学专业能力、人际关系、自我发展能力、领导能力等六个方面,由15道客观题组成,2道主观题组成,后简称问卷Ⅰ。针对在职教师的问卷包括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共19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后简称为问卷Ⅱ。
2.3调查实施
为提高学生回答问卷Ⅰ的有效性,选择了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Ⅰ为主,并解释调查目的及问卷结构和填写问卷应该注意事项。以十五分钟为标准,学生写完后立即收回。通过收集整理,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93%.其中,男女生比例为1:2;大二到大四各年级比例,分别为22.58%,36.56%,40.86%.同时,针对在职教师分散在不同的学校,问卷Ⅱ主要是借助问卷星网站,由在职教师采用网络答卷的形式完成,共收集到有效问卷93份。问卷数据利用EXCEL与SPSS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并分别计算出问卷Ⅰ中核心竞争力六个方面的平均分。
3.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在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评
(1)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通过表1可知,92.47%的学生都明确表示自己做事敬业、有责任心,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另外,98.93%的同学认为自己做事讲诚信,能够说到做到。
(2)心理素质状况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以个体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通过表2可知,自我认为心理素质较好、职业压力承受能力好的占74.26%,还有25.74%的学生自我评价心理素质不好,这是在平时学生管理与专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现象。
(3)专业能力
对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能力主要包含表达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基础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据统计60.22%的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能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58.07%的学生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进行过详细的大学发展规划;61.29%的大学生大学期间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基础知识能力好;54.84%的大学生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的很扎实,懂得数学专业各模块知识点。 (4)人际关系
经统计知,95.7%的大学生能配合团队有效的开展工作,和睦相处,关系融洽。
(5)自我发展能力
据统计,11.8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49.46%的学生是自我创新精神与能力一般,还有30.11%难以确定。这说明大学生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63.44%的大学生能很快地学习并灵活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而适应于新的环境,還有29.03%难以确定;55.9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教学或者数学建模,而有30.11%难以确定,还有13.98%的学生还不能够灵活地学以致用。
(6)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也指的是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据调查统计,在校期间大学生做学生干部的时间方面,32.26%的学生有一年以上学生干部经历,21.51%的学生有一学年的经历,4.3%的学生有过一学期的经历;但仍有41.93%的大学生没有做过学生干部。另外,参加过支教、三下乡、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见图1所示。大学生的领导能力主要是通过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班级管理等途径来培养。参与这些项目的时间长短与领导能力的强弱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3.2核心因素的因子分析
(1)验证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一般认为分析变量的相关矩阵中相关系数多数大于0.3,从表3、表4可知,KMO=0.686检验来看,则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方差表
提取因子后因子方差的值均很高,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很好的描述这6个指标。方差分解表(表5)也表明前四个因子能够解释6个指标的87.266%。碎石图(图2)表明,从第五个因子开始,特征值差异很小。综合以上,提取前四个因子最好了。
由表6可以看出,经旋转后,因子便于命名和解释。因子1学生个人的内部影响,主要解释的是心理素质、专业能力、自我发展,可以命名为个人因子;而因子2主要解释的是其余三个指标,职业素养、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都涉及调查者与他人的互动、协调,可以命名为外部因子。因子分析要求,最后得到的因子之间没有相关性,而因子转换矩阵显示,两个因子相关。可见,对因子进行旋转是完全有必要的(图3)。
3.3在职教师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看法
在职教师认为哪些因素是影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最重要因素。根据对93名在职教师统计,大家认为最重要的分别是:
(1)专业学习
23.6%中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掌握包括所学专业在内的各项基本技能很重要;38.2%的老师认为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项或几项其它专业技能很重要;有 37.08%的认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知识的结构合理、多元,有宽阔的知识面很重要;也有25.84%的认为有较优异的基础理论课学习成绩是很重要的。
(2)社会实践
据统计参与调查的教师中, 40.45%认为在中小学、企业、政府等社会单位实习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是很重要的;只有26.97%的认为在校期间参加学生会、社团或其它组织的经历,所获得的组织管理、决策能力很重要;40.45%的认为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较好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才是更为重要。
(3)学习能力
据统计知,52.81%的在职教师认为较强的自我规划、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能力很重要;49.44%的在职教师认为较强的学习动力,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很重要;47.19%的教师认为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较强很重要;只有31.46%的教师认为有较强的想象力,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重要。
(4)人际关系
57.3%的在职教师认为有较好的沟通交际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核心因素。
(5)心理素质
60.67%的调查者认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自我情绪控制、环境适应、抗压能力强)也是很重要。
(6)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感、吃苦耐劳),对今后的就业目标要有一定的认识,对相关行业的有一定的定位和认知;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
4.思考与建议
4.1围绕影响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综合施策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通过对数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认识的调查,以及碎石图分析得出职业素养、心理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与人际关系是四个核心素养。这与在职数学教师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看法是一致的。对于影响因子,又可以分为大学生个体内部影响与外部影响。学生个人的内部影响,主要包含心理素质、专业能力、自我发展;而外部因子包含职业素养、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
(1)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由于数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围绕着“教师”这一角色进行。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应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以生命为导向的职业心理,以效益为导向的职业思维。在大学生的学习期间,培育他们做事敬业、有责任心,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做事讲诚信,说到做到的职业品质。
(2)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的内涵广泛,包括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具体说一个大学生成长为准教师要有下面几种能力: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这些需要数学专业大学生在试讲、见习、实习以及求职应聘的过程中逐步去尝试、矫正、养成。 (3)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对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能力主要包含表达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基础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职业规划需要从大学生入校教育就开始进行,在大学二年级结束前就应该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表达能力除开课堂学习的训练之外,大学生还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入演讲协会、辩论协会、支教团队等社团组织,在沟通交流中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大学期间,掌握普通话、计算机等师范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能力;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的很扎实,懂得数学专业各模块知识点,能够学以致用。
(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各种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较为稳定的心理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要秉持平等尊重、真诚守信、求同存异、适度范围的原则。在宿舍生活、课堂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求职就业、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4.2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综合联动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素养
作为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根据近三年毕业生去向来分析,约占四分之一是读研究生,另外约四分之三进入中小学或者培训机构做数学教师。有少数同学考取公务员、选调生或者进入企业,这部分人数所占比例较小,不予考虑。现行的研究生招考和教师公开招考制度,与考生来源学校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可以认为学校名气对数学专业毕业生参加考研或教师公招是没有影响。但据调查统计只有40.86%的学生明确认为学校的名气对你今后的就业没有影响,38.71%的学生对于学校名气是否成为影响自身就业的关键因素,并无法完全确定。这说明部分同学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素质才是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自身素质也就是个人的专长与独特性。“专长性”、“独特性”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自身素养至少应包含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自我发展能力。自我素养的提高既需要专业知识学习扎实,又需要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来。大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师范教学能力大赛、数学建模、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平台来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把自己所学的专业转化为个人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脱颖而出”。[3]
(2)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育
从专业培育角度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指的是学校、二级学院通过专业引领与校园文化渗透两个维度来实施人才的培养。作为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学院层面要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方案的设置息息相关。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为主线,使得培养的毕业生适应中小学校及相应单位的需要。针对考研同学,加强核心专业课程的开设,如泛函分析、实变函数、近世代数、微分几何等;针对考公招同学,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如数学教育学、数学史、初等数学研究等的开设。二级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应展现出数学的特征,围绕学生就业方向、专业发展来设计、开展和考核。
学校层面要对就业创业系统规划,将分散在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的有关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教育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整合起来,精准施策,从而改变目前部分高校就业教育内容侧重于就业技巧、政策宣讲的现象。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角度考虑,“就业教育应贯穿大学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成型每一步都应纳入教学规划。”[4]
(3)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较好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就业时是否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关键是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的看法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点在毕业生进入私立学校、金融企业(银行、保险、证券)、知名的培训机构最为明显。据对在职教师统计有 40.45%的认为在中小学、企业、政府等社会单位实习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这在就业应聘、在职发展都是很重要的。除开校外的社会实践,在校期间参加学生会、社团或其它组织的经历,所获得的组织管理、决策能力对于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也极为重要。在学院层面,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数学教学能力大赛、数学建模、数学文化节,数学微格教学训练、教学支教、见习、实习、创业培训等方式,分散在大学四年不同学期进行。
国家和社会应该合理配置就业资源, 及时向大学生公布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 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高校还要积极联系企业, 不断开辟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5]
4.3改变单纯的比较就业率大小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提升就业的质量。一是將大学生的薪酬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性、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指标引入就业评价体系。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完善跳槽频率、专业吻合度、就业层次等量化数据,增强就业评价的参考性和指导性”。针对高校学生就业中出现的自主创业、缓期就业、即时就业等多元化状况分别进行评价。学校已经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统计就业率,并对就业质量做出详细分析和反馈,为学校改进就业和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这也能找到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孟丽.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3):92-94.
[2]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
[3]宋发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师,284-285.
[4]廖迎春.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77-79.
[5]陈树冬,张佳.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管理学刊,2011,24(1):105-107.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教改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发展的若干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2017-2019);四川文理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高等教育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2015GJ007Z);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自筹项目《信息化视野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CJF14059)
作者简介:唐海军(1982—),男,四川南充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教育与应用数学。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核心因素
1.引言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就有高校毕业生770万,加上歷年没有就业的人员与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0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遭遇到低端劳动力市场和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挑战,就业前景极不乐观。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对地方院校的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探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择业指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只是经济学的观点,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最开始核心竞争力只是经济学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所以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其概念也逐渐被引申到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事实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进行的研究。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李怀民(2009)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是大学生经过不断地学习、整合,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最独特、最具个性魅力、并使大学生现在及将来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及时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王志峰(2009) 认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陈树冬(2011)认为主要在于学校的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是否脱节,大学生是否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孟丽(2011)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与学生两个方面。学校名气不高,特色教育不明显,不同程度存在师资管理错位、师资结构失调、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学生生源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缺乏自信心,依赖心理较重[1]。对于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沈超(2007)认为要树立和谐的教育理念,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规划生涯 ,树立和谐的发展目标;加强人文教育,培育健全人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服务社会的积极性等方面来构建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实践体系。
这些研究对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要素、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都有论述,但是对于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尚缺乏。
2.调查情况
为调查了解地方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推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2017年4-5月对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专业的大学生以及中小学在职数学教师中进行了关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研究的问卷调查。
2.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确定调查样本,选取四川文理学院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生以及部分中小学在职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
2.2问卷编制
问卷由个人信息和调查内容两部分组成。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素质状况、数学专业能力、人际关系、自我发展能力、领导能力等六个方面,由15道客观题组成,2道主观题组成,后简称问卷Ⅰ。针对在职教师的问卷包括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共19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后简称为问卷Ⅱ。
2.3调查实施
为提高学生回答问卷Ⅰ的有效性,选择了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Ⅰ为主,并解释调查目的及问卷结构和填写问卷应该注意事项。以十五分钟为标准,学生写完后立即收回。通过收集整理,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93%.其中,男女生比例为1:2;大二到大四各年级比例,分别为22.58%,36.56%,40.86%.同时,针对在职教师分散在不同的学校,问卷Ⅱ主要是借助问卷星网站,由在职教师采用网络答卷的形式完成,共收集到有效问卷93份。问卷数据利用EXCEL与SPSS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并分别计算出问卷Ⅰ中核心竞争力六个方面的平均分。
3.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在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自评
(1)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通过表1可知,92.47%的学生都明确表示自己做事敬业、有责任心,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另外,98.93%的同学认为自己做事讲诚信,能够说到做到。
(2)心理素质状况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以个体的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通过表2可知,自我认为心理素质较好、职业压力承受能力好的占74.26%,还有25.74%的学生自我评价心理素质不好,这是在平时学生管理与专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现象。
(3)专业能力
对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能力主要包含表达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基础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据统计60.22%的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能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58.07%的学生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进行过详细的大学发展规划;61.29%的大学生大学期间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基础知识能力好;54.84%的大学生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的很扎实,懂得数学专业各模块知识点。 (4)人际关系
经统计知,95.7%的大学生能配合团队有效的开展工作,和睦相处,关系融洽。
(5)自我发展能力
据统计,11.8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49.46%的学生是自我创新精神与能力一般,还有30.11%难以确定。这说明大学生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63.44%的大学生能很快地学习并灵活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而适应于新的环境,還有29.03%难以确定;55.9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教学或者数学建模,而有30.11%难以确定,还有13.98%的学生还不能够灵活地学以致用。
(6)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也指的是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据调查统计,在校期间大学生做学生干部的时间方面,32.26%的学生有一年以上学生干部经历,21.51%的学生有一学年的经历,4.3%的学生有过一学期的经历;但仍有41.93%的大学生没有做过学生干部。另外,参加过支教、三下乡、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见图1所示。大学生的领导能力主要是通过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班级管理等途径来培养。参与这些项目的时间长短与领导能力的强弱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3.2核心因素的因子分析
(1)验证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一般认为分析变量的相关矩阵中相关系数多数大于0.3,从表3、表4可知,KMO=0.686检验来看,则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方差表
提取因子后因子方差的值均很高,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很好的描述这6个指标。方差分解表(表5)也表明前四个因子能够解释6个指标的87.266%。碎石图(图2)表明,从第五个因子开始,特征值差异很小。综合以上,提取前四个因子最好了。
由表6可以看出,经旋转后,因子便于命名和解释。因子1学生个人的内部影响,主要解释的是心理素质、专业能力、自我发展,可以命名为个人因子;而因子2主要解释的是其余三个指标,职业素养、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都涉及调查者与他人的互动、协调,可以命名为外部因子。因子分析要求,最后得到的因子之间没有相关性,而因子转换矩阵显示,两个因子相关。可见,对因子进行旋转是完全有必要的(图3)。
3.3在职教师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看法
在职教师认为哪些因素是影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最重要因素。根据对93名在职教师统计,大家认为最重要的分别是:
(1)专业学习
23.6%中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掌握包括所学专业在内的各项基本技能很重要;38.2%的老师认为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项或几项其它专业技能很重要;有 37.08%的认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知识的结构合理、多元,有宽阔的知识面很重要;也有25.84%的认为有较优异的基础理论课学习成绩是很重要的。
(2)社会实践
据统计参与调查的教师中, 40.45%认为在中小学、企业、政府等社会单位实习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是很重要的;只有26.97%的认为在校期间参加学生会、社团或其它组织的经历,所获得的组织管理、决策能力很重要;40.45%的认为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较好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才是更为重要。
(3)学习能力
据统计知,52.81%的在职教师认为较强的自我规划、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能力很重要;49.44%的在职教师认为较强的学习动力,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很重要;47.19%的教师认为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较强很重要;只有31.46%的教师认为有较强的想象力,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重要。
(4)人际关系
57.3%的在职教师认为有较好的沟通交际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核心因素。
(5)心理素质
60.67%的调查者认为健康的心理品质(自我情绪控制、环境适应、抗压能力强)也是很重要。
(6)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感、吃苦耐劳),对今后的就业目标要有一定的认识,对相关行业的有一定的定位和认知;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
4.思考与建议
4.1围绕影响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综合施策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通过对数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认识的调查,以及碎石图分析得出职业素养、心理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与人际关系是四个核心素养。这与在职数学教师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看法是一致的。对于影响因子,又可以分为大学生个体内部影响与外部影响。学生个人的内部影响,主要包含心理素质、专业能力、自我发展;而外部因子包含职业素养、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
(1)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由于数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围绕着“教师”这一角色进行。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应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以生命为导向的职业心理,以效益为导向的职业思维。在大学生的学习期间,培育他们做事敬业、有责任心,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做事讲诚信,说到做到的职业品质。
(2)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的内涵广泛,包括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具体说一个大学生成长为准教师要有下面几种能力: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这些需要数学专业大学生在试讲、见习、实习以及求职应聘的过程中逐步去尝试、矫正、养成。 (3)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对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能力主要包含表达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基础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职业规划需要从大学生入校教育就开始进行,在大学二年级结束前就应该已经有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表达能力除开课堂学习的训练之外,大学生还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入演讲协会、辩论协会、支教团队等社团组织,在沟通交流中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大学期间,掌握普通话、计算机等师范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能力;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的很扎实,懂得数学专业各模块知识点,能够学以致用。
(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各种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较为稳定的心理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要秉持平等尊重、真诚守信、求同存异、适度范围的原则。在宿舍生活、课堂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求职就业、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4.2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综合联动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素养
作为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根据近三年毕业生去向来分析,约占四分之一是读研究生,另外约四分之三进入中小学或者培训机构做数学教师。有少数同学考取公务员、选调生或者进入企业,这部分人数所占比例较小,不予考虑。现行的研究生招考和教师公开招考制度,与考生来源学校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可以认为学校名气对数学专业毕业生参加考研或教师公招是没有影响。但据调查统计只有40.86%的学生明确认为学校的名气对你今后的就业没有影响,38.71%的学生对于学校名气是否成为影响自身就业的关键因素,并无法完全确定。这说明部分同学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素质才是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自身素质也就是个人的专长与独特性。“专长性”、“独特性”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自身素养至少应包含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自我发展能力。自我素养的提高既需要专业知识学习扎实,又需要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来。大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师范教学能力大赛、数学建模、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平台来做到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把自己所学的专业转化为个人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脱颖而出”。[3]
(2)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育
从专业培育角度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指的是学校、二级学院通过专业引领与校园文化渗透两个维度来实施人才的培养。作为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学院层面要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方案的设置息息相关。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为主线,使得培养的毕业生适应中小学校及相应单位的需要。针对考研同学,加强核心专业课程的开设,如泛函分析、实变函数、近世代数、微分几何等;针对考公招同学,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如数学教育学、数学史、初等数学研究等的开设。二级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应展现出数学的特征,围绕学生就业方向、专业发展来设计、开展和考核。
学校层面要对就业创业系统规划,将分散在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的有关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教育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整合起来,精准施策,从而改变目前部分高校就业教育内容侧重于就业技巧、政策宣讲的现象。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角度考虑,“就业教育应贯穿大学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成型每一步都应纳入教学规划。”[4]
(3)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较好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就业时是否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关键是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的看法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点在毕业生进入私立学校、金融企业(银行、保险、证券)、知名的培训机构最为明显。据对在职教师统计有 40.45%的认为在中小学、企业、政府等社会单位实习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这在就业应聘、在职发展都是很重要的。除开校外的社会实践,在校期间参加学生会、社团或其它组织的经历,所获得的组织管理、决策能力对于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也极为重要。在学院层面,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数学教学能力大赛、数学建模、数学文化节,数学微格教学训练、教学支教、见习、实习、创业培训等方式,分散在大学四年不同学期进行。
国家和社会应该合理配置就业资源, 及时向大学生公布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 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高校还要积极联系企业, 不断开辟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5]
4.3改变单纯的比较就业率大小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是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提升就业的质量。一是將大学生的薪酬水平、岗位与专业匹配性、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指标引入就业评价体系。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完善跳槽频率、专业吻合度、就业层次等量化数据,增强就业评价的参考性和指导性”。针对高校学生就业中出现的自主创业、缓期就业、即时就业等多元化状况分别进行评价。学校已经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统计就业率,并对就业质量做出详细分析和反馈,为学校改进就业和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这也能找到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孟丽.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3):92-94.
[2]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
[3]宋发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师,284-285.
[4]廖迎春.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77-79.
[5]陈树冬,张佳.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管理学刊,2011,24(1):105-107.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教改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发展的若干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2017-2019);四川文理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高等教育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2015GJ007Z);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自筹项目《信息化视野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CJF14059)
作者简介:唐海军(1982—),男,四川南充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教育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