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1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搞好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生活与教学结合。生活是政治课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活力。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提倡"在做中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应是在生活经历中体验的学习。如在设计高一《政治生活》的"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在教室上课的模式,带领学生们走进了社区。学生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的法规,首先听取了居委会主任对居委会的性质、功能和民主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然后观看社区图片展,感受了社区丰富多彩的民主、文化、体育生活,并在社区活动室里翻阅了相关的社区文字资料。学生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探讨基层民主建设情况,学生亲身感受基层民主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民行使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并提出了"居委会与社区的关系"、"居委会干部的选举、管理"等几个教材的理论与现实不符的问题。在调查本社区生活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一项改进社区管理的建议,设计一份《居民自治章程》。这样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知识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感受深刻,受益匪浅。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作为国家公民,对本地的事务也应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尽管民主管理的经验不足,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来锻炼自己,大胆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以此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备新课改的《考纲》和《新课程标准》,因为这样能使教师了解教材的知识层次、体系和深广度,掌握好这些教学的层次和要求,并将不同的教学层次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其次要备教材,主要是找出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内容、结构体系、重难点及各单元之问的联系。三要备学生,备学生是备课的关键,因为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削,怎样达到这个目的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所以教师要尽可能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上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注重扩充教材。政治课实践性较强,时代性鲜明,但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往往滞后于现实,因此,备课时可以选取最新的一些时事政治或学生关心的热点、爱听的话题、离他们感觉较近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的能力。学生发现社会需要与所学知识的直接联系,自然会感受到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就是为未来服务社会做准备,就会大大增强学习政治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注入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落伍,因为这种以"我讲你听"的"告诉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选择、思维和尝试的权利,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和充满激情地创造。为此,组织学生辩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授高一《经济生活》中"面向经济的全球化"一课时,在讲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出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看法的考虑,为辩论的开展提供了素材。辩论主题的选择,则重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辩论方式的设计,重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步骤一,课前精心准备:学生自由组织两个辩论小组,一个小组为正辩方,以"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为本组的论点;一个小组为反辩方,以"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为本组论点。各小组成员合作查找资料,围绕本组的论点组织论据。此情境的展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展现人性的光芒,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悟人生。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勇于探究,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使学生乐学。如,我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课时,要求全体学生课前去市场上搜集关于经营的素材,上课时抛出"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生产经营者怎样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只是引导点拨,以记者和身份提问。在双方热烈的互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发散型思维能力和创新型思维能力。
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喜悦的主要参照物。成长需要激励,学生需要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境,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如:课前认真预习,作业工整漂亮,课堂上大胆发言,问题有创意,成绩有进步,有独到见解的回答,课外知识丰富,等等,都给予及时而诚恳的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更浓了。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关系更融洽了,"亲其师,信其道",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布置多样化的课后作业。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才能学得好",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新的作业形式,如通过对本地企业进行调查,撰写报告;用数码相机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场景,等等。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实践诸多方面的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回过头来检查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及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弥补不足。这样日积月累,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使高中政治课堂鲜活起来。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搞好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生活与教学结合。生活是政治课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活力。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提倡"在做中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应是在生活经历中体验的学习。如在设计高一《政治生活》的"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在教室上课的模式,带领学生们走进了社区。学生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的法规,首先听取了居委会主任对居委会的性质、功能和民主管理等相关内容的介绍,然后观看社区图片展,感受了社区丰富多彩的民主、文化、体育生活,并在社区活动室里翻阅了相关的社区文字资料。学生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探讨基层民主建设情况,学生亲身感受基层民主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民行使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并提出了"居委会与社区的关系"、"居委会干部的选举、管理"等几个教材的理论与现实不符的问题。在调查本社区生活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一项改进社区管理的建议,设计一份《居民自治章程》。这样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知识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感受深刻,受益匪浅。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作为国家公民,对本地的事务也应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尽管民主管理的经验不足,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来锻炼自己,大胆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以此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备新课改的《考纲》和《新课程标准》,因为这样能使教师了解教材的知识层次、体系和深广度,掌握好这些教学的层次和要求,并将不同的教学层次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其次要备教材,主要是找出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内容、结构体系、重难点及各单元之问的联系。三要备学生,备学生是备课的关键,因为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削,怎样达到这个目的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所以教师要尽可能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上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注重扩充教材。政治课实践性较强,时代性鲜明,但教材中的事例材料往往滞后于现实,因此,备课时可以选取最新的一些时事政治或学生关心的热点、爱听的话题、离他们感觉较近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的能力。学生发现社会需要与所学知识的直接联系,自然会感受到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就是为未来服务社会做准备,就会大大增强学习政治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注入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落伍,因为这种以"我讲你听"的"告诉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选择、思维和尝试的权利,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和充满激情地创造。为此,组织学生辩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授高一《经济生活》中"面向经济的全球化"一课时,在讲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出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看法的考虑,为辩论的开展提供了素材。辩论主题的选择,则重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辩论方式的设计,重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步骤一,课前精心准备:学生自由组织两个辩论小组,一个小组为正辩方,以"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为本组的论点;一个小组为反辩方,以"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为本组论点。各小组成员合作查找资料,围绕本组的论点组织论据。此情境的展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展现人性的光芒,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悟人生。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成长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勇于探究,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使学生乐学。如,我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课时,要求全体学生课前去市场上搜集关于经营的素材,上课时抛出"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生产经营者怎样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只是引导点拨,以记者和身份提问。在双方热烈的互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发散型思维能力和创新型思维能力。
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喜悦的主要参照物。成长需要激励,学生需要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境,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积极挖掘学生的优点。如:课前认真预习,作业工整漂亮,课堂上大胆发言,问题有创意,成绩有进步,有独到见解的回答,课外知识丰富,等等,都给予及时而诚恳的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更浓了。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关系更融洽了,"亲其师,信其道",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
布置多样化的课后作业。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才能学得好",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新的作业形式,如通过对本地企业进行调查,撰写报告;用数码相机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场景,等等。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实践诸多方面的能力。
课后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回过头来检查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及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弥补不足。这样日积月累,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使高中政治课堂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