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电子科技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然而人们在使用完电子电器后多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回收处理。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回收处理策略,为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提供一定参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废旧电子电器 回收处理 可持续发展 环保 健康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方便、快捷的电子电器,然而其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加之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往往在电子电器出现使用障碍后就进行了丢弃处理,然而丢弃却造成了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但使用者却没有意识到废旧电子电器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电子电器中存在诸多有害物质,如汞、铅、铬、砷、聚氯乙烯等,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前我国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存在的问题。
1 当前我国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正规的回收处理厂 当前我国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基本没有正规的回收处理厂,多是一些小的处理作坊,这些小作坊缺乏宽阔的回收处理场地,废旧电子电器随意放置,堆积成垛。其次,这些作坊并没有专业的技术及技术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理解或经验进行处理,先找出这些电子电器中有利用价值的部分进行变卖,或者是取出其中的金属进行买卖。但是他们的方法却不妥当,例如在取出电线中的铜时,经常使用燃烧的办法,剩下的他们认为没有用的部分就实行丢弃,然而这些“没有用”的部分常含有诸多有毒物质。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电子电器结构认识不够,在进行拆卸、组装时时常会破坏这些废旧电子电器中可利用的、有价值的部分。此外,作坊并没有实行一定的环境保护策略,人员缺乏环境保护常识,因此,作坊中的工作人员很容易受到有形或无形的危害,一些有毒物质在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时就会渗入他们体内,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1.2 监管措施不得力 这主要是指对于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处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管系统,因而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小作坊。另外,废旧电子电器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也没有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必要的控制,那么一些回收厂就将一些没有毒性的部分回收走,而留下了危害较大的部分,而这部分的回收成本也相对较大,回收厂也不愿意回收,给城市清洁带来麻烦,污染了环境。
1.3 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当前我国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技术落后,在对电子电器进行相应的拆卸、剥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造成破坏,从而形成浪费。还有一些可以回收的部件,由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限制,往往被当作废物而丢弃或者是被变卖。
2 应对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问题的策略
2.1 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应当对电子电器的普通消费者进行一定的宣传,提高他们对电子电器的利用率,不要一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认定电子电器已经报废了,而应当对他们进行教育,教会他们简单的废旧电子电器处理手段,教育他们出现问题可以找售后服务或者到专业的维修点进行修理,不要把废旧的电子电器放在家里,时间越久,其危害性也就越大,要注意自身健康。
其次,应当强化对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宣传,宣讲废旧电子电器带来的危害。
再次,还应当对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处理工厂、作坊进行必要的宣传,宣传科学、合理处理废旧电子电器的重要性,宣传正确的回收处理方式及技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回收处理观念,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对于宣传方式来说,可以是发放专业的宣传手册,也可以是集中的知识讲座等,也可以在一些人流量大、密集度高的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标语等。宣传应当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与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相配合,保证宣传的有效性、普遍性。
2.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处理,如日本、欧洲。美国虽然没有建立法律系统,但是实行了一定的责任制,将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的责任分担到政府、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回收方身上,使他们共同承担责任。
对于我国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借鉴欧美等国的先进经验,将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及处理纳入法律管理体系,促进回收处理的法制化建设。可以按照美国的方法,对回收处理责任进行分摊,使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对于不能承担责任、破坏回收处理规定的,应当实施必要的处罚;反之,则实行一定奖励政策,发挥典型和榜样的作用,使各回收处理方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此外,应禁止私自回收处理废旧电子电器,一旦发现,严惩不贷。还应当规范回收处理厂,它们应当具备真实、有效的许可证明。
2.3 提高回收处理技术 基础设施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可以首先对回收处理的设备进行更新,保障设备的先进性、科技性。回收处理技术也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应适当引进先进的科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为回收处理技术的提高奠定人才基础。应当从已经具备先进技术、设备的国家或地区学习先进技术,加强交流。技术应当具有经济性,以期提高废旧电子电器的利用率;还应当注意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中将这些理论进行验证、总结,提高创新能力。
2.4 发展相应的回收处理产业 这主要是针对目前大量存在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小作坊来说的,应当促使这些小作坊向专业的回收处理工厂转变,形成完善的回收处理产业。应发挥政府的作用,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加大对回收处理企业的投入,拉动他们的发展。一些大型的电子电器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回收处理系统,将市场上消费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在进行回收时,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采取合理的方法,如可以在居民区建立一定的回收站,居民将废旧电子电器交给回收站;也可以是一些专门的废品回收商到居民家里收购废旧电子电器;另外,销售商可以将消费者手中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收集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交给专业的回收处理商。
2.5 鼓励二手市场的发展 由于消费者在处理废旧电子电器时,缺乏回收利用的意识和技术,而一些回收处理小作坊比较盛行,他们也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因而造成了废旧电子电器的浪费。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建立规范的二手市场。电子电器的制造商可以对这些有利用价值的二手材料进行适当回收,这些二手材料在制造商那里就可以重新用于一些新产品的性能研发及测试,制造商应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二手材料的种类、数量进行选择,从而实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回收的二手材料来说,应当建立必要的质量检测系统或者是质量评价标准,避免因质量问题对其重新利用造成影响,并破坏到新产品的研发、测试。
3 结语
废旧电子电器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当前,我国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正规的回收处理厂、监管措施不得力、浪费现象严重,应当结合回收处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改革,如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回收处理技术、发展相应的回收处理产业、鼓励二手市场的发展等,以此来提高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率和处理技术,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秀.浅谈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可持续发展战略[J].电机电器技术,2009(06).
[2]陈娴,傅江,程洁红,周全法.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现状和管理对策[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7).
[3]宋利伟,刘宝学.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利用策略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4).
分,然而人们在使用完电子电器后多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回收处理。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回收处理策略,为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提供一定参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废旧电子电器 回收处理 可持续发展 环保 健康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方便、快捷的电子电器,然而其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加之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往往在电子电器出现使用障碍后就进行了丢弃处理,然而丢弃却造成了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但使用者却没有意识到废旧电子电器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电子电器中存在诸多有害物质,如汞、铅、铬、砷、聚氯乙烯等,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前我国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存在的问题。
1 当前我国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正规的回收处理厂 当前我国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基本没有正规的回收处理厂,多是一些小的处理作坊,这些小作坊缺乏宽阔的回收处理场地,废旧电子电器随意放置,堆积成垛。其次,这些作坊并没有专业的技术及技术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理解或经验进行处理,先找出这些电子电器中有利用价值的部分进行变卖,或者是取出其中的金属进行买卖。但是他们的方法却不妥当,例如在取出电线中的铜时,经常使用燃烧的办法,剩下的他们认为没有用的部分就实行丢弃,然而这些“没有用”的部分常含有诸多有毒物质。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电子电器结构认识不够,在进行拆卸、组装时时常会破坏这些废旧电子电器中可利用的、有价值的部分。此外,作坊并没有实行一定的环境保护策略,人员缺乏环境保护常识,因此,作坊中的工作人员很容易受到有形或无形的危害,一些有毒物质在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时就会渗入他们体内,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1.2 监管措施不得力 这主要是指对于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处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管系统,因而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小作坊。另外,废旧电子电器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也没有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必要的控制,那么一些回收厂就将一些没有毒性的部分回收走,而留下了危害较大的部分,而这部分的回收成本也相对较大,回收厂也不愿意回收,给城市清洁带来麻烦,污染了环境。
1.3 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当前我国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技术落后,在对电子电器进行相应的拆卸、剥离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造成破坏,从而形成浪费。还有一些可以回收的部件,由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限制,往往被当作废物而丢弃或者是被变卖。
2 应对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问题的策略
2.1 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应当对电子电器的普通消费者进行一定的宣传,提高他们对电子电器的利用率,不要一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认定电子电器已经报废了,而应当对他们进行教育,教会他们简单的废旧电子电器处理手段,教育他们出现问题可以找售后服务或者到专业的维修点进行修理,不要把废旧的电子电器放在家里,时间越久,其危害性也就越大,要注意自身健康。
其次,应当强化对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宣传,宣讲废旧电子电器带来的危害。
再次,还应当对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处理工厂、作坊进行必要的宣传,宣传科学、合理处理废旧电子电器的重要性,宣传正确的回收处理方式及技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回收处理观念,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对于宣传方式来说,可以是发放专业的宣传手册,也可以是集中的知识讲座等,也可以在一些人流量大、密集度高的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标语等。宣传应当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与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相配合,保证宣传的有效性、普遍性。
2.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处理,如日本、欧洲。美国虽然没有建立法律系统,但是实行了一定的责任制,将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的责任分担到政府、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回收方身上,使他们共同承担责任。
对于我国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借鉴欧美等国的先进经验,将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及处理纳入法律管理体系,促进回收处理的法制化建设。可以按照美国的方法,对回收处理责任进行分摊,使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对于不能承担责任、破坏回收处理规定的,应当实施必要的处罚;反之,则实行一定奖励政策,发挥典型和榜样的作用,使各回收处理方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此外,应禁止私自回收处理废旧电子电器,一旦发现,严惩不贷。还应当规范回收处理厂,它们应当具备真实、有效的许可证明。
2.3 提高回收处理技术 基础设施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可以首先对回收处理的设备进行更新,保障设备的先进性、科技性。回收处理技术也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应适当引进先进的科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为回收处理技术的提高奠定人才基础。应当从已经具备先进技术、设备的国家或地区学习先进技术,加强交流。技术应当具有经济性,以期提高废旧电子电器的利用率;还应当注意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不断学习先进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中将这些理论进行验证、总结,提高创新能力。
2.4 发展相应的回收处理产业 这主要是针对目前大量存在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小作坊来说的,应当促使这些小作坊向专业的回收处理工厂转变,形成完善的回收处理产业。应发挥政府的作用,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加大对回收处理企业的投入,拉动他们的发展。一些大型的电子电器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回收处理系统,将市场上消费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在进行回收时,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采取合理的方法,如可以在居民区建立一定的回收站,居民将废旧电子电器交给回收站;也可以是一些专门的废品回收商到居民家里收购废旧电子电器;另外,销售商可以将消费者手中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收集到一定程度时可以交给专业的回收处理商。
2.5 鼓励二手市场的发展 由于消费者在处理废旧电子电器时,缺乏回收利用的意识和技术,而一些回收处理小作坊比较盛行,他们也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因而造成了废旧电子电器的浪费。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建立规范的二手市场。电子电器的制造商可以对这些有利用价值的二手材料进行适当回收,这些二手材料在制造商那里就可以重新用于一些新产品的性能研发及测试,制造商应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二手材料的种类、数量进行选择,从而实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回收的二手材料来说,应当建立必要的质量检测系统或者是质量评价标准,避免因质量问题对其重新利用造成影响,并破坏到新产品的研发、测试。
3 结语
废旧电子电器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当前,我国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正规的回收处理厂、监管措施不得力、浪费现象严重,应当结合回收处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改革,如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回收处理技术、发展相应的回收处理产业、鼓励二手市场的发展等,以此来提高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率和处理技术,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秀.浅谈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可持续发展战略[J].电机电器技术,2009(06).
[2]陈娴,傅江,程洁红,周全法.我国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现状和管理对策[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7).
[3]宋利伟,刘宝学.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利用策略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