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改改了多年,目前状况仍然堪忧,单调的固化的教学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由于教学定位不明,教学质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保证。本文对优化语文教学进行了研究,并在如何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力图使语文课堂活而有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优化 自主学习
语文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历史任务。如今语文课堂上的“一言堂”式的教学仍很普遍,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而学生的学习质量却没有显著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言材料脱节,课外阅读少、视野狭小、知识贫乏,其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花了不少功夫,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他们的自我发展空间和机会也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要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还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学生文化熏陶,要使学生在交际中根据当时的背景和语境讲出恰当的话。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而且要教文化知识。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获得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把握语文的学习,增加语文知识的吸收,提高学习语言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要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关键在教师,重点在学生。我们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而要在培养学生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上下功夫,真正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科学的自学方法。同时也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当事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从而丧失了把握语文学习的真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运用。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许许多多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只有多接触、多用心去思考才有可能学好。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最终提高语文成绩,并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道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当师生的思想认识统一了,自然就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第二,要从兴趣入手进行语文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昂扬的情绪、愉快的心境中才能记得牢固、理解得准确、分析得透彻、运用得灵活。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试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管是什么文体、什么内容,一概采用“作者——背景——注音、解词——分段——中心——写作特点”的固定程式进行教学,学生能不觉得索然无味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使学生听起来有兴趣。同时还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①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②从写作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③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④引起悬念的问题设计,⑤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⑥让学生有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自主学习。而对于那些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他们:首先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设置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其次尽量使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最后尽量使用评价效应,评价的过程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官都有接受信息的功能。但不同感官接受知识信息的效果有所不同。实验证明,人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利用视听共同作用去获取知识,就能记忆其内容的65%。笔者认为,教师一味地讲或者是学生一味地看,都是不全面的,最好的方法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这种结合的方法就是多媒体技术。“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不同的媒体在传递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四,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进行语文教学
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要学习好,学生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做到课前心中有数,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发展认识能力的关键环节,课上学生应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力争在课上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内容记住,当堂掌握。勤记笔记、及时复习,是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砺练,才能培养出一读就懂、一写就顺、一听就清、一说就通的能力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学好,并获得终身学习和能力,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优化 自主学习
语文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担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历史任务。如今语文课堂上的“一言堂”式的教学仍很普遍,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而学生的学习质量却没有显著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言材料脱节,课外阅读少、视野狭小、知识贫乏,其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花了不少功夫,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他们的自我发展空间和机会也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要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还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学生文化熏陶,要使学生在交际中根据当时的背景和语境讲出恰当的话。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而且要教文化知识。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获得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把握语文的学习,增加语文知识的吸收,提高学习语言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要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关键在教师,重点在学生。我们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而要在培养学生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学的方法上下功夫,真正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科学的自学方法。同时也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当事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课本,从而丧失了把握语文学习的真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运用。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许许多多的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只有多接触、多用心去思考才有可能学好。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最终提高语文成绩,并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道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当师生的思想认识统一了,自然就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第二,要从兴趣入手进行语文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昂扬的情绪、愉快的心境中才能记得牢固、理解得准确、分析得透彻、运用得灵活。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试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管是什么文体、什么内容,一概采用“作者——背景——注音、解词——分段——中心——写作特点”的固定程式进行教学,学生能不觉得索然无味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使学生听起来有兴趣。同时还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①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②从写作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③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④引起悬念的问题设计,⑤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⑥让学生有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自主学习。而对于那些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他们:首先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设置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其次尽量使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最后尽量使用评价效应,评价的过程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官都有接受信息的功能。但不同感官接受知识信息的效果有所不同。实验证明,人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利用视听共同作用去获取知识,就能记忆其内容的65%。笔者认为,教师一味地讲或者是学生一味地看,都是不全面的,最好的方法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这种结合的方法就是多媒体技术。“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不同的媒体在传递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四,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进行语文教学
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要学习好,学生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做到课前心中有数,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发展认识能力的关键环节,课上学生应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力争在课上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内容记住,当堂掌握。勤记笔记、及时复习,是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砺练,才能培养出一读就懂、一写就顺、一听就清、一说就通的能力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社会,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学好,并获得终身学习和能力,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