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途径探析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细条发展的城市,在生态城市当中物质、能量、信息能够被高校利用,技术、文化与自然景观充分融合,是可持续的、和谐的人类聚集地。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生态城市建设的尝试,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結合我国城市建设的现实状况,分析我国如何适应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城市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资源;文化背景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随着人们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当前城市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特征,伴随着城市发展思想的转变“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产生反应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而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研究生态城市建设途径,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生态城市基本理论探析
  
  1.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那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1
  2.生态城市的特点
  相比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特点可以说非常突出,生态城市抛弃了传统干的煤、石油等非清洁能源,而是大量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且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供给。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在城市社会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实现功能上的协调共生的关系,在自然与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完善这一共生系统,实现在城市发展中达到促进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2010年约为47%,到2020年为56%~58%。2可以说城市建设将成为今后我国十年内一个社会主题,伴随着城市建设开展也将使我国背上沉重的能源、矿产资源负担。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在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使用一些可再生资源减少对钢铁、水泥等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资源利用,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的目的。这样的城市当中城市能源节省、人与自然和谐,人们的满足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求。
  
  二、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定位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选择合适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只有在保证目标和途径合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并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全新的发展规划,也并不是抛弃原有的城市在新位置从头开始一个新城市设计,而是在城市原来发展规划、水平、特色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对城市功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改造和完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城市建设部门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实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原有风貌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运作。比如说某城市定位于江北水城,就应该以城市周边水域规划设计为主,集中精力进行水域污染治理、水域周边森林绿化建设、环境改造等等,并且城市水域规划应该与城市原有的规划设计相融合,体现出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相融合。
  2.以生态学和景观学为基础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在生态建设当中应该以生态学和景观美学作为指导,进行城市生态绿化的全面规划和实施。这就需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根据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统筹城市的各类建设,实现城市发展的路网化、林网化和水网化。而景观美学是以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景观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在景观美学的指导下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根据植物特性和生态原理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且从景观艺术的角度使植物景观与城市原有风貌在色彩、形态、姿态等方面协调一致。尤其是在植被配置上,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树种、用多种混交的方法实现生态复杂的营养结构,以此保持城市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这一过程当中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意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根据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植物)及其轮廓线变化等合理配置丰富的植物种群。”1
  3.突出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森林在生态系统当中有独特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城市的天然氧吧,他能够吸收城市发展中的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数量,调节城市气候状况。并且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的作用,这对于解决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系统
  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要本着见缝插针的原则,依托城市周边防风防沙带、公共交通护林带、城市公园建设和休闲广场建设等建设工程,以林木为主体大力进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严格贯彻“新城区先建绿、后建城,旧城区先扩绿、后扩建”公共绿地建设的原则,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应该大力进行城市绿荫廊道建设
  公共景观建设包含众多的内容,当然这也是生态城市建设重要措施,在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市区道路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在道路两边的绿化建设当中以“大林地、小片林、微地形、多景观”为的原则,在两侧可以使用一些高大乔木作为绿化的主体,配合乔木、灌木和花草点缀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
  4.严格生态破坏补偿保护系统
  城市生态环境的失衡大多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牺牲了环境利益,其本质是因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要想真正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当前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托环境管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必须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让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主体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主体和受损主体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要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2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中出发,平衡各方发展中的环境利益,最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应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持续改变着商业环境,伴随着以知识为资本和分配依据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形成,知识型企业正成为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的主体。这
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等角度出发,较深入地研究了贾彪、刘萍两位副教授主编的《高等数学》教材,较系统地分析了这部教材的编写特色,是一部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程度
家校互动平台对我们教师和家长来说不陌生,在交流时发现家长和老师在使用上存在困难:家长参与度不高、家长忘记密码无法登陆等,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家校互动平台运用灵活,有效地促进了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浅谈采用的措施。  问题一:为什么家长不愿意参与家校互动?  策略:前期调查——排除万难  (一)动员家长  家长会上介绍家校互动平台的功能,现场操作演示,请家长介绍实施的感受,其他家长的积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教育行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全国有众多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但却管理相对落后,尤其各教育机构只注重市场的开拓,忽视品牌的创立,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进一
《政治学原理》作为社会科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何进行教学,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教学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结合《政治学原理》课程特点及其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的积极探索
随着“55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及时互动过程之中,由于发挥了袪妖魔化的传播功能优势而很快被恢复了本来面目,也就理应追寻其“天价”表象后所掩盖着的另一面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音乐教育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孔子把音乐列为“六艺”第二,“琴、棋、书、画”是文人雅士品位高低的标志。出土的乐器琳琅满目,有五千年前的埙,有汉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担负起为 生命奠基的重任,这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回答的问题.置身于学生中间,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这份工作的神圣,不 仅仅在于教师要有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也面临改革创新的问题。演袭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价
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之中,其可能直接引起企业经营的困难甚至倒闭,因此关注该类风险十分必要。财务风险的来源十分广泛,财务结构、融资方式和经营策略等都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