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中部地区春季多雨的气候特征,实行 “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专业建设模式,打造一支道路桥梁施工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气候特征;“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
【中图分类号】 G5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9-0026-02
针对中部地区春季多雨的气候特征,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行 “1+4×0.5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专业建设模式,打造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以内涵建设求质量,以课程改革求发展,以便更好的满足交通行业的需要。
一、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的专业建设模式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按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进行培养,并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实训基地按照施工环境设计成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并随着新工艺、新设备、新规范的变化而变化,按照路桥施工岗位及现场管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施工生产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各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
(二)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双师”队伍建设采用施工企业、学校“工程师互访制度”,即“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方面,安排教师到施工单位参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在实践中增长经验,更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与专任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造就一个具有高职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有特色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建设的龙头,学习最新的建设思路,主持专业建设的全方位工作;主要参加与课程建设与开发,做好“以老带新”的带培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主持院级以上科研课题,主持精品课程建设,完成3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
(三)以岗位能力为导向,“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新工艺,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绳,构建 “1+4×0.5,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二学年上学期中的顶岗实习模块,是在第一学年完成计算机基础模块、工程计算模块、工程测绘模块、公路土工试验模块及工程材料试验模块的理论学习之后,到施工单位进行测量岗位及试验岗位的能力锻炼,并从事道路及桥梁的施工放样、路基压实度的检测、混凝土试块强度的检测、土质的分析、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程设计变更CAD制图及工程量的计算等多种工作;同时,将工程测绘模块中的施工放样、公路土工试验模块中的压实度检测、工程材料试验模块中的混凝土制品抗压强度等操作性较强的章节,聘请专家在施工现场进行讲课和演示,使课堂教学与施工现场无缝对接。第三学年上学期的顶岗实习模块,是在第二学年下学期系统学习完路桥基本设计模块、路桥施工模块的相关知识之后,初步具备了识图的能力、道路桥梁现场施工的能力,并能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学会按图施工,经过一个秋天的顶岗实习,最终达到能独立处理现场技术难题;同样,将道路施工中的沥青混合料摊铺、桥涵施工中的钢筋绑扎、隧道工程中的锚杆支护实践性很强的章节,聘请专家在施工现场进行讲课和演示,使课堂教学现场化。
(四)根据岗位群的要求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构建与企业技术水平同步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中心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实现与施工现场实验室接轨,广泛吸收当今道路桥梁施工中较为先进的试验检测方法及管理方式,使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实现功能系列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实验实训中心能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并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提供平台。
二、专业建设的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以“双师”结构教师为基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构建一支与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发展、教学改革相适应,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素质优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二)课程建设
由专业带头人、企业家、课程骨干教师构成核心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由各课程骨干教师牵头,做好教学内容遴选工作,每年调整一次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规范的内容,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等纳入课程内容中;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以施工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实验实训项目,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索并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录象进行授课。并逐步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最终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3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优质核心课程8门。
(三)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充分反映当今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并应能够适时进行调整,形成集教学、实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式实践基地。具体措施是将土工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情景实训室、专业软件实训室、测量实训基地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新建结构实训室、检测实训室、公路施工现场仿真实训中心。
(四)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系部两个产业,对外承接技术服务项目,深化产学结合。针对目前通村公路建设、养护技术人员少的情况,派专业教师到现场开展通村公路养护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建立一个由校内专业教师、校外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相对稳定、动态变化、不断吸收新成员的科研团队。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技术应用研究,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技术交流和研究。教学和科研并重,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奖励办法。建立与施工企业的定期回访制度,完善横向科研成果,并寻找新课题。
三、专业建设的预期效果
1.为中部及西部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一线提供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2.为中部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示范;
3.发挥设备和人员优势,为社会提供工程质量监理及检测等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炼.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贾少华.德国高职的校企合作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1,(7).
[3]苏志刚,等.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途径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1,(10).
[4]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课题项目】2007年度湖南省省级精品专业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匡希龙(1965―),男,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省级专业带头人。
【关键词】气候特征;“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
【中图分类号】 G5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9-0026-02
针对中部地区春季多雨的气候特征,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行 “1+4×0.5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专业建设模式,打造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以内涵建设求质量,以课程改革求发展,以便更好的满足交通行业的需要。
一、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的专业建设模式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按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进行培养,并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实训基地按照施工环境设计成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并随着新工艺、新设备、新规范的变化而变化,按照路桥施工岗位及现场管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施工生产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各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
(二)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双师”队伍建设采用施工企业、学校“工程师互访制度”,即“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方面,安排教师到施工单位参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在实践中增长经验,更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与专任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造就一个具有高职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有特色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建设的龙头,学习最新的建设思路,主持专业建设的全方位工作;主要参加与课程建设与开发,做好“以老带新”的带培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主持院级以上科研课题,主持精品课程建设,完成3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
(三)以岗位能力为导向,“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新工艺,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绳,构建 “1+4×0.5,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二学年上学期中的顶岗实习模块,是在第一学年完成计算机基础模块、工程计算模块、工程测绘模块、公路土工试验模块及工程材料试验模块的理论学习之后,到施工单位进行测量岗位及试验岗位的能力锻炼,并从事道路及桥梁的施工放样、路基压实度的检测、混凝土试块强度的检测、土质的分析、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程设计变更CAD制图及工程量的计算等多种工作;同时,将工程测绘模块中的施工放样、公路土工试验模块中的压实度检测、工程材料试验模块中的混凝土制品抗压强度等操作性较强的章节,聘请专家在施工现场进行讲课和演示,使课堂教学与施工现场无缝对接。第三学年上学期的顶岗实习模块,是在第二学年下学期系统学习完路桥基本设计模块、路桥施工模块的相关知识之后,初步具备了识图的能力、道路桥梁现场施工的能力,并能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学会按图施工,经过一个秋天的顶岗实习,最终达到能独立处理现场技术难题;同样,将道路施工中的沥青混合料摊铺、桥涵施工中的钢筋绑扎、隧道工程中的锚杆支护实践性很强的章节,聘请专家在施工现场进行讲课和演示,使课堂教学现场化。
(四)根据岗位群的要求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构建与企业技术水平同步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中心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实现与施工现场实验室接轨,广泛吸收当今道路桥梁施工中较为先进的试验检测方法及管理方式,使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实现功能系列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实验实训中心能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并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提供平台。
二、专业建设的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以“双师”结构教师为基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构建一支与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发展、教学改革相适应,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素质优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二)课程建设
由专业带头人、企业家、课程骨干教师构成核心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由各课程骨干教师牵头,做好教学内容遴选工作,每年调整一次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规范的内容,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等纳入课程内容中;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以施工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实验实训项目,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索并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录象进行授课。并逐步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最终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3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优质核心课程8门。
(三)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充分反映当今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并应能够适时进行调整,形成集教学、实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式实践基地。具体措施是将土工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情景实训室、专业软件实训室、测量实训基地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新建结构实训室、检测实训室、公路施工现场仿真实训中心。
(四)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系部两个产业,对外承接技术服务项目,深化产学结合。针对目前通村公路建设、养护技术人员少的情况,派专业教师到现场开展通村公路养护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建立一个由校内专业教师、校外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相对稳定、动态变化、不断吸收新成员的科研团队。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技术应用研究,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技术交流和研究。教学和科研并重,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奖励办法。建立与施工企业的定期回访制度,完善横向科研成果,并寻找新课题。
三、专业建设的预期效果
1.为中部及西部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一线提供懂设计、精施工、会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2.为中部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示范;
3.发挥设备和人员优势,为社会提供工程质量监理及检测等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炼.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贾少华.德国高职的校企合作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1,(7).
[3]苏志刚,等.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途径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1,(10).
[4]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课题项目】2007年度湖南省省级精品专业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匡希龙(1965―),男,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省级专业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