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心理学科建设非常重要,提出学校心理学在这场改革和变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相关主题——实证应用和面向预防的总体调节。培养人才应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调节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45-01
一、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角度探究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源于人的内在本质,这种本质包括人的解剖构造,还包括人的各种需要和素质上的潜力,或是人的心理结构,一个完整和谐的心理结构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保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结构的合理性和心理发展的正常性。
从现实情况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至少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容易过度兴奋和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繁重,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再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以及各种信息的出现,使得他们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三方面的压力常常交织在一起,不断产生矛盾。虽然生活的内容丰富了,但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智发育还不健全,应对外部事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差,因此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刺激时,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因此,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是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对自身生理的关注也会转化为对自身整体的心身状态的关注。各种统计资料表明,在校学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阅读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这表明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感兴趣,也说明他们渴望促进心理健康。
第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现代健康观念已经将适应社会作为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维持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上,在个性的心理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上有良好的发展趋势,进而能现实客观、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学生如果要想在这场竞争中立足,就要使自己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现代人才。而成为现代人才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所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和维护心理健康,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当前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
据全国大学生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对一些高校新生心理普查显示,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疾病的学生占0.8%-2%,25%-30%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有资料显示,14.6%的学生表述在一年内认真想过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10.7%的学生有过轻生念头;大学生心理障碍调查显示80年代为23.25%,90 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增至30%,青少年由于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可忽视,也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存在如下心理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需要的偏斜
为满足享乐的需要,进行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如某市在抓捕抢劫出租车司机的两名犯罪嫌疑人时发现,两人均为在校大学生,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上网、恋爱等高额的经济支出。有的学生因恋爱不成,因爱生恨进而采取报复、杀人或自杀的行为。有的学生仅因一点小事,便杀害或殴打对方。还有的学生为了发泄对学校处分的不满,破坏公物等。
(二)社会认知上的偏差
社会认知上的偏差是指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而不从他人或社会的角度认识或处理问题。如大学生刘海洋伤熊的事件中,他只从自我欲望出发,而不考虑他人对事件的态度、社会规范对此事件的评价。
(三)自我意识的混乱
自我意识的混乱是指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行为。过高的自我评价易导致过分自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时刻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的行为,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因而极易遭受失败的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如某学生,过去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盲目乐观的心理,进入高校后,他的优越感渐渐丧失,在学业、恋爱等方面遭受挫折,逐渐变得孤僻,与他人不能融洽相处,最后引发精神疾病而不得不休学。过低的自我评价则表现为自我排斥、过分自我怀疑、自卑、无自信心等,面对挫折时,容易自暴自弃、厌学或出现过激行为。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网络
我们应该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使得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创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进行检查,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要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中心。要使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学校还应建立一个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并有专业教师指导。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再次,要进行宣传,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四)开展心理健康科研活动
心理学使一门年轻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如网络发展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等等。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面向预防的总体调节
事实上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学校及其他环境中还很难实现。一般来说,训练方法和资金主要集中于调节个体内部的适应不良。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发展规划的倡导者呼吁在学生和家庭中关注环境因素。然而,相关研究和实践却远远滞后。 另外,心理健康诊断是第一步。还需要通过强调个体精神病理学的训练和状态周期,对适应不良者状态周期进行研究,这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增进学校与世界心理健康组织之间的交流,强调总体的心理健康调节,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治疗。还应关注其他国家的事例,如澳大利亚、古巴以及许多西方欧洲国家优先在学校中对青少年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调节服务。学校还应建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国际网络和教育系统,这将有助于对学校心理健康进行全球化发展,并促使在地方和全国范围内改变政策、增加资源、提高智能及改善学校中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活动的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 李斌.拯救蝴蝶行动:大学生自杀干预[N].中国青年报,2004-11-24
[2] 朱峰.李俊义.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三:心理健康教育走近学子[EB]. 新华网,2004-07-04
[3] 汪新建.大学生心理健康[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9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调节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45-01
一、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角度探究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源于人的内在本质,这种本质包括人的解剖构造,还包括人的各种需要和素质上的潜力,或是人的心理结构,一个完整和谐的心理结构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保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结构的合理性和心理发展的正常性。
从现实情况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至少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容易过度兴奋和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繁重,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再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以及各种信息的出现,使得他们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三方面的压力常常交织在一起,不断产生矛盾。虽然生活的内容丰富了,但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智发育还不健全,应对外部事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差,因此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刺激时,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因此,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是学生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对自身生理的关注也会转化为对自身整体的心身状态的关注。各种统计资料表明,在校学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阅读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这表明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感兴趣,也说明他们渴望促进心理健康。
第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现代健康观念已经将适应社会作为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维持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上,在个性的心理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上有良好的发展趋势,进而能现实客观、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学生如果要想在这场竞争中立足,就要使自己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现代人才。而成为现代人才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所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和维护心理健康,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当前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
据全国大学生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对一些高校新生心理普查显示,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疾病的学生占0.8%-2%,25%-30%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有资料显示,14.6%的学生表述在一年内认真想过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10.7%的学生有过轻生念头;大学生心理障碍调查显示80年代为23.25%,90 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增至30%,青少年由于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可忽视,也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存在如下心理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需要的偏斜
为满足享乐的需要,进行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如某市在抓捕抢劫出租车司机的两名犯罪嫌疑人时发现,两人均为在校大学生,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上网、恋爱等高额的经济支出。有的学生因恋爱不成,因爱生恨进而采取报复、杀人或自杀的行为。有的学生仅因一点小事,便杀害或殴打对方。还有的学生为了发泄对学校处分的不满,破坏公物等。
(二)社会认知上的偏差
社会认知上的偏差是指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而不从他人或社会的角度认识或处理问题。如大学生刘海洋伤熊的事件中,他只从自我欲望出发,而不考虑他人对事件的态度、社会规范对此事件的评价。
(三)自我意识的混乱
自我意识的混乱是指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行为。过高的自我评价易导致过分自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时刻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的行为,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因而极易遭受失败的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如某学生,过去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盲目乐观的心理,进入高校后,他的优越感渐渐丧失,在学业、恋爱等方面遭受挫折,逐渐变得孤僻,与他人不能融洽相处,最后引发精神疾病而不得不休学。过低的自我评价则表现为自我排斥、过分自我怀疑、自卑、无自信心等,面对挫折时,容易自暴自弃、厌学或出现过激行为。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教育网络
我们应该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情况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使得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创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定期检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进行检查,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要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中心。要使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学校还应建立一个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并有专业教师指导。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再次,要进行宣传,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四)开展心理健康科研活动
心理学使一门年轻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如网络发展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等等。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面向预防的总体调节
事实上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学校及其他环境中还很难实现。一般来说,训练方法和资金主要集中于调节个体内部的适应不良。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发展规划的倡导者呼吁在学生和家庭中关注环境因素。然而,相关研究和实践却远远滞后。 另外,心理健康诊断是第一步。还需要通过强调个体精神病理学的训练和状态周期,对适应不良者状态周期进行研究,这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增进学校与世界心理健康组织之间的交流,强调总体的心理健康调节,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治疗。还应关注其他国家的事例,如澳大利亚、古巴以及许多西方欧洲国家优先在学校中对青少年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调节服务。学校还应建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国际网络和教育系统,这将有助于对学校心理健康进行全球化发展,并促使在地方和全国范围内改变政策、增加资源、提高智能及改善学校中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活动的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 李斌.拯救蝴蝶行动:大学生自杀干预[N].中国青年报,2004-11-24
[2] 朱峰.李俊义.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之三:心理健康教育走近学子[EB]. 新华网,2004-07-04
[3] 汪新建.大学生心理健康[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