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 职分 归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we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史料的考较辨析,作者对老子的家世、职分与归隐的历史原因作了探讨分析,作为进一步研究《老子》成书的文化背景与内在动机的前提。
  关键词: 老子 贵族家世 史官职分 归隐
  
  老子其人之身世,甚至其人之有无,在民国以还的“疑古”风气盛行之际,曾经是一大公案。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简本《老子》的发现,在史料上确证了《老子》一书的早出,而其内容与今本的吻合、全书行文风格的统一,也都为今本《老子》为老子所著提供了进一步证明。学界绕了一个疑古的大圈,又回到了《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起点上。为便讨论,这里先略引《史记》老子本传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隐君子也。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史记》本传记载的老子生平事迹大体可靠,但颇有语焉不详之憾。其他见于先秦典籍的资料也都过于零散且互有龃龉,因此许多细节至今学界仍聚讼纷纭。本文只就其生平中关系《老子》一书写作的文化背景与心态的三个关键性问题试作探讨。
  一、贵族家世
  《史记》本传寥寥五百余字,与老子生平直接相关者,只有上文所引一百二十余字;尤其对老子先世,无一字提及,而这一点对了解老子著述五千言的心态与动机至关重要。幸好后世的李唐王朝追认李耳为先祖,对李姓之由来、老子家世的研究就较为详尽。我们先引出《新唐书·宗室世系》所述的老子世系:
  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把老子以前的世系列出如下:
  帝颛顼—大业—女华—皋陶—益—恩成……理征—利贞—昌祖—彤德—硕宗……乾—李耳。
  这一谱系虽只是大略轮廓,但已可见老子家世的渊源和背景。
  李姓源出大理之官,以官命族,这一点与世典周史的司马氏家族相同。后来因故(逃难)改为“李”姓。古“理”与“李”通用,狱官“司理”,亦名“司李”。《管子·法法》:“皋陶为李。”《左传·昭公十三年》曰:“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李氏商代时家世中衰,至周则又受赐采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氏家族,到老子之时仍保有世袭贵族的传统,老子出身贵族世家,此点至关重要。
  《新唐书》中的一些记载,容或可商。如说老子“字伯阳”,清代学者考证是后人“取神仙家书改窜之”,不可从(见王念孙,《史记杂志》)。另外一些不见于其他文献记载的说法,如老子的父亲名李乾,居周任上御史大夫,娶婴敷而生李耳,等等,可能有传说附会的成分,但不宜轻易否定。至少,说老子的父亲在周任上御史大夫应有一定的依据。揆诸周史,老子之父的职位即使不是御史大夫,也不会相差太远。理由很显然:老子能够精通三代典章,出任东周朝廷的守藏史,掌管国家的图书、典仪,证明其出身绝非普通士人,更非平民。在春秋时期,要执掌史官之职,高贵的血统和渊博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而要精通典礼制度,掌握三代以来的文献典章,只能通过贵族的家学传承,普通士人根本无法受到这方面教育。
  宗周时期,贵族的家学传统,与公学相对,可称为私学。贵族往往世袭其职,关于职事的知识专业均得自家学。张尔田认为,王官之学的传承,主要依靠贵族的世袭:“政教之书,六艺为最大。六艺之外,官司之职掌、百官曲技之授受,其有别识心传,非书契所能具,则治其学者,相与口耳讲习而世守之,此天下所以无私家之著述”(《史微》)。
  诸史是王官体制的中坚,其办事及档案纪录都有一套规则,世袭相承,作风极为谨严保守,“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待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荀子·荣辱》)。延至战国,礼崩乐坏,王官之制业已瓦解,但世传旧法之史仍然所在多有,诗书礼乐典籍及一套相关的学问,也仍有士人传习。《庄子·天下》篇云:“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这里的“邹鲁之士”,大抵是以六艺为教的儒家。“缙绅先生”则指保持学术传统的世族。《庄子》此段文是叙述春秋战国时的景象,所谓“旧法世传之史”,正是指王官世传之学。史官世袭的体制及其保守而坚忍的作风,从现存文献还可窥见一斑。如晋之“董史”,即是历代相传的史官。《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又宣公二年:“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杜预注谓董狐为董史之后,盖董史在晋,历数百年,均为史官。又春秋时齐之太史,有兄弟相承者,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此是兄弟四人,相继为太史。依此大体可知“世传之史”的家学是怎么回事了。
  宗周史职既出于世袭,史官之学为“别识心传,非书契所能具,则治其学者,相与口耳讲习而世守之”(张尔田,《史微》)。老子之学,应得自其祖父相传的家学。所以《新唐书》的记载,虽只是孤证,却合乎情理,在未发现更准确的资料之前,可以为据。
  二、史官职分
  《史记》本传载老子的身份是“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室之史”是怎样的身份,历来学者有不少讨论,大体可归纳为五说:
  征藏史。《庄子·天道》篇:“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
  守藏室史。汉代学者多持此说,如《史记》、《老子铭》,等等。
  柱下史。《史记·张丞相列传》之《索隐》、《列仙传》及《汉官仪》作此说。
  太史。《礼记·曾子问》《正义》引《论语》郑注云:“老聃,周之太史”。
  小史。马叙伦《老子校诂·老考》云:“老子盖为小史。”[1](P8-9)
  考校以上五说,马叙伦“小史”说不见于他书,是其从老聃“掌邦国之志”与“读礼法”(《周礼·春官》)的职责作出的推断。郑玄的“太史说”也是如此,有史实依据,虽无史料做旁证,却不能轻易否定。“征藏史”与“守藏史”所指相同,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管理藏书的专职。但此二名皆不见于《周礼》,非正式的官职名。但《周礼》很明确地记载,“执礼”与“典藏”皆为史官之职,所以此二职应在周官之列。“柱下史”,据《史记·张丞相列传》言:“张丞相苍者,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可见“柱下史”是因其主管柱下方书而得名,非正式称谓,其真实身份是御史。征藏史与守藏史的称谓,大致也是因其主管藏书而名之。司马贞谓:“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因其“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又称“柱下史”(司马贞,《史记·张丞相列传》索隐)。据《汉官仪》:“柱下史,老聃为之,秦改为御史”,“老子为周柱下史,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侍御史之任也。”则秦汉以降的御史,即源自周代老聃出任过的守藏、柱下之职。《世本·帝系》宋衷注:“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则柱下之史,其源又可远溯至商之守藏史。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这里的老、彭,或许就是指历任史职,传述旧典的彭祖与老聃二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正是史官典理文献应秉承的职业精神。如此看来,史书中记载老子的官职,不特别指出属于《周礼》五史中的专名,而以渊源甚深的世袭史职“守藏史”称之,似有尊崇之义。另外,老子时代毕竟已属衰周之世,史官职分可能已不如周公初制礼时那样严谨分明,身居史官之位的老子,事实上兼掌各职,这也是史书无法以《周礼》中太史、小史、御史、内史、外史这五史之名称述老子的原因。由此看来,老子在东周朝廷的地位极为崇高,但只是名誉的虚职,并不享有周官制作之初赋予史官的那些显赫权力。
  三、归隐何为
  老子晚年归隐,直接的现实原因是周王室的动荡。本传说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五千言成于其归隐之时,此后即不知所终。以此而论,《老子》书所作的动机,应以其归隐前的历史现实为参照背景。那么老子归隐于何时?东周之衰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什么事件促使老子最终决定归隐呢?查对历史,我们认为导致老子归隐的直接原因,是著名的王子朝之乱。
  老子生平活动的时段,由于史料的局限,我们只能推定一个大体的上下限。从《庄子》、《礼记》、《史记》等诸家文献记载来看,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说明老子应长于孔子,思想比孔子成熟早。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则大致说来,“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二十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前570年”。[2](P39)此说较合情理,为大多数学者接受。至于老子卒年,《史记》本传只约略提及:“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在《庄子·寓言》中有老子晚年“西游于秦”的记载;《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则老子享年甚高,后西游,客死于秦地。《水经注》卷十九“渭水”载:“水出南山就谷,北经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其地属槐里,即今陕西兴平县。
  老子一生,见证了东周时期贵族文化由盛而衰的历史。贵族的典雅文化在春秋时期曾经达到一个高峰,其最盛期是在襄昭年间,以赵文子(赵武)为晋执政之八年为标志。赵氏执政始于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至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3](P140-160)。这一时期,老聃正当弱冠至而立的人生盛年阶段。以风华正茂之年,值遇贵族历史上最后的辉煌,可以想见,老聃既有源于感性生命的热烈认同,而洞察历史的理性之眼中,必定也隐藏着深深的忧患和悲悯之情。
  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景王去世,景王之长庶子王子朝先后与继位的长子猛、敬王匄争夺王位,发动叛乱。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左传》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闵马父评子朝:“子朝干景之命,远晋之大,以专其志,无礼甚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这一场内乱持续了五年之久,周王朝大伤元气。宗周王室的衰败,即是以王子朝五年之乱为一转折点。世袭贵族为主导的文化自此渡过最后的黄金时代,从高峰跌落下来。潘岳《西征赋》有云:“咨景悼以迄丐,政凌迟而弥季。”他所深致慨叹的,就是这段历史。
  由于王室动乱,朝廷的礼乐制度被完全破坏,这对于司礼乐的官员是很大的打击。《论语》记录了当时周王室乐官集体逃亡的史实:“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微子》)纪录孔门师弟言行的《论语》不同寻常地记下了这段历史,其原因我们不难想见。当时孔子才过而立之年,亲身经历事变,怀抱着振兴周礼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王室衰微的现实,在孔子内心深处,必定留下了惨刻的创痛。直到晚年讲学,孔子仍然不能忘怀周王室的崩坏和重振周代礼乐文明的理想,所以,他常常于弟子前谈起这段历史;而诸弟子在记录这段历史之时,眼前浮现的,应是先师孔子的戚颜。在野的孔子尚有如此强烈的触动,则在朝的老聃的心态也不难想见。这一事件与老聃最为切身相关的,就是周王室典籍的流失。“周室既微,载籍残缺”(《汉书·艺文志》),守藏史已经名存而实亡。此时的老聃已过知天命之年,色力衰颓,加上对贵族阶层的没落深感厌倦和失望,于是决定退隐,这就是《史记》本传所说:“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本传中的“见周之衰”,是实有所指的。
  老子其人在历史上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仅就典籍中偶尔显露的一麟半爪,试置于历史大背景下,对老子的家世、职分与归隐的历史原因进行还原探讨,希望这一还原工作成为进一步研究《老子》成书的文化背景与内在动机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泰棻.老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未来的希望。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广大青年学生志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是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受志愿者自身素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吉首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特色项目——“爱心小屋”和“敬老爱老”活动开展的叙述和思考,探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途径。  关键
摘 要: 应用文教学往往无趣且低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提高应用文教学的质量。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致力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中应用文写作 实践教学 提高方法  应用文,是一门实用型的学科。应用文写作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书面
摘要: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要把真诚的微笑留给学生,把无私的赞美留给学生,把广泛的兴趣爱好展现给学生,努力做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使者。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坚持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心灵。这样才能使班主任更具有楷模的魅力,使班主任工作永葆生命力。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微笑赞美兴趣爱好心理健康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是
摘 要: 校园载体的命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定位,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校园载体命名为例,阐述校园载体命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并结合贵州实情,提出新校区校园载体的命名应蕴涵办学理念,赋予独特的人文精神,同时要呼应地形、顺应自然,体现地方特色的观点,拟对新校区载体命名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校园载体 命名 文化建设  1.前言 
摘 要: 曹文轩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坚守着“永恒的古典”创作理念,并将其古典的审美思想通过小说中人性美、悲剧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古典、雅致富有情调的诗意空间,从而提升作品的品质。作品中,他力求以古典梦境般的“温馨与温暖”关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他弘扬人生的尊严与人性的高贵,同时也不回避人性中的阴暗,并以平和的态度给予坚决的否定,从而以美的理想统摄真的现实,建构出和谐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境界。  关键词:
摘 要: 宁海的民俗手工艺博大精深,幼儿园应在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民间风俗和传统手工的内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将幼儿园的手工活动和民俗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开展适合幼儿发展和接纳水平的创意手工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了解民间民俗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民俗化 创意手工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实施
摘要: 换位教学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本文就如何结合学生既有背景知识设计换位教学进行了探讨。在《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课程设计中,以学生既有生活背景作为依据,安排学生宣讲其较为熟悉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良好互动。  关键词: 背景知识 换位教学 《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当前,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针对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同时,
摘 要: 《罪与罚》心理描写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使陀氏成为真正的“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分析论证《罪与罚》精神受虐体现的人文关怀,从扭曲心理的具体表现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可引发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人”的生存困境的警醒,激发人们对“人”的尊严与心灵自由的不懈追求以及与之相适的艺术创新。  关键词: 人文关怀 精神苦刑 幻想现实主义  1866年,《罪与罚》在《俄罗斯通报》刊载,轰动俄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合作办学的发展态势而言,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还比较滞后。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为例,就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工作如何做好融合与创新,整合国际国内两种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实践中存在种种误区。作者联系教学实际分析了合作学习的合理方面和基本原则,阐述了作者对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 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改革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的确,合作学习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