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固原市全市总人口154.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5.46万人,占总人口的81.37%,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大。近年来,固原市委、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确定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务实苦干,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30.52万人保持在2013年的30.57万人,实现工资收入从2010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7.09亿元。通过转移就业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51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359元的47%,同比增加327元,增收贡献率为49%。2014年1-4月,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58万人,实现工资收入9.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76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彰显。
二、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每年列入改善民生的实事之一,并纳入对部门和县(区)的综合考核,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每年组织召开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大会,严格兑现考核结果。各县(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硬措施、硬作风、落实硬任务。
(二)抓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紧紧围绕区外用工企业需求和区内大县城、中心镇、设施农业、重点工程(园区)建设项目,结合“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贫困劳动力中长期培训工程、生态移民培训、世行贷款青年农民培训与就业项目的实施,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长短结合等办法,大力开展建筑、工程机械、家政服务、清真烹饪、电焊、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连续4年举办了全市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劳动力和求职者学技术、学技能的热情。2010年至2013年全市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4万人次,职业资格鉴定4.1万人。今年1-4月,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7683人,职业资格鉴定4017人。
(三)抓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坚持把拓展和巩固转移就业基地作为扩大就业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就业部门主动加强与区内外劳动就业部门和用工企业的对接,每年组织开展了“春季沿海”“夏季临省”“秋季进疆”三个万人有组织转移就业行动,充分发挥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全国转移就业示范县的带动作用,引领生态移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档次和质量。按照每年安排就业30人以上、稳定务工6个月以上的标准,建立了以新疆、内蒙古等邻近省区为主的体力型转移就业基地,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的技能型转移就业基地,以区市、县(区)重点工程(园区)为主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基地。全市累计建立转移就业基地925个。
(四)抓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是提高市、县(区)、乡(镇)三级队伍业务能力。市、县(区)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市乡镇设立了劳务工作站,各村委会确定一名劳务信息员,对转移就业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每年对乡村信息员、乡(镇)劳务工作站人员、中介机构负责人进行业务能力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二是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基地设立驻外劳务管理机构,主要开展对外出转移就业人员提供用工信息和维权服务,目前驻外劳务机构17家(其中市本级7家)。三是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坚持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全市建立带领500人以上劳务中介组织6家,带领100人以上劳务经纪人156人,带领50人以上劳务经纪人1068名,市场化率达到70%左右。四是借助全区一卡通就业信息联网,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全市用工需求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发布。
(五)抓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坚持以新闻媒介宣传为龙头,以制作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专题片、大型广告牌、电子屏幕、现身说法、工作简报和编印宣传资料宣传为补充,在《固原日报》开辟“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创业就业”专栏,广泛深入地宣传市、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典型事例,引导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三、取得的经验
经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践,我们取得了以下5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是领导重视、部门协作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前提。多年来,市县各级领导突出抓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和乡镇直接抓的工作格局,推动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持不断的解放思想和转变群众观念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所在。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走出大山天地宽、哪里有钱挣就到哪里去的新观念,通过外出务工换了脑子、挣了票子,尝到了甜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转变,促进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培育特色劳务品牌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举措。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抓培训、强素质、树品牌,使农民工凭借过硬的技术抢占用工市场,提高了输出稳固率和收入水平,助推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我们坚持不断探索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过去政府组织主导变为现在政府引导,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现市场化运作,使人力资源优势变为经济资源优势,带动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五是加大经费投入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必要的投入是贫困地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启动器”和“加速器”,在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必要的资金投入机制,多年来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保障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固原市劳动就业服务局)
责任编辑:杨建虎
2013年,固原市全市总人口154.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5.46万人,占总人口的81.37%,农村富余劳动力38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大。近年来,固原市委、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确定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务实苦干,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30.52万人保持在2013年的30.57万人,实现工资收入从2010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7.09亿元。通过转移就业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51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359元的47%,同比增加327元,增收贡献率为49%。2014年1-4月,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58万人,实现工资收入9.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76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彰显。
二、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每年列入改善民生的实事之一,并纳入对部门和县(区)的综合考核,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每年组织召开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大会,严格兑现考核结果。各县(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硬措施、硬作风、落实硬任务。
(二)抓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紧紧围绕区外用工企业需求和区内大县城、中心镇、设施农业、重点工程(园区)建设项目,结合“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贫困劳动力中长期培训工程、生态移民培训、世行贷款青年农民培训与就业项目的实施,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长短结合等办法,大力开展建筑、工程机械、家政服务、清真烹饪、电焊、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连续4年举办了全市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劳动力和求职者学技术、学技能的热情。2010年至2013年全市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4万人次,职业资格鉴定4.1万人。今年1-4月,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7683人,职业资格鉴定4017人。
(三)抓基地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坚持把拓展和巩固转移就业基地作为扩大就业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劳动就业部门主动加强与区内外劳动就业部门和用工企业的对接,每年组织开展了“春季沿海”“夏季临省”“秋季进疆”三个万人有组织转移就业行动,充分发挥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全国转移就业示范县的带动作用,引领生态移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档次和质量。按照每年安排就业30人以上、稳定务工6个月以上的标准,建立了以新疆、内蒙古等邻近省区为主的体力型转移就业基地,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的技能型转移就业基地,以区市、县(区)重点工程(园区)为主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基地。全市累计建立转移就业基地925个。
(四)抓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是提高市、县(区)、乡(镇)三级队伍业务能力。市、县(区)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市乡镇设立了劳务工作站,各村委会确定一名劳务信息员,对转移就业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每年对乡村信息员、乡(镇)劳务工作站人员、中介机构负责人进行业务能力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二是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基地设立驻外劳务管理机构,主要开展对外出转移就业人员提供用工信息和维权服务,目前驻外劳务机构17家(其中市本级7家)。三是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坚持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全市建立带领500人以上劳务中介组织6家,带领100人以上劳务经纪人156人,带领50人以上劳务经纪人1068名,市场化率达到70%左右。四是借助全区一卡通就业信息联网,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全市用工需求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发布。
(五)抓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坚持以新闻媒介宣传为龙头,以制作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专题片、大型广告牌、电子屏幕、现身说法、工作简报和编印宣传资料宣传为补充,在《固原日报》开辟“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创业就业”专栏,广泛深入地宣传市、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典型事例,引导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三、取得的经验
经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践,我们取得了以下5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是领导重视、部门协作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前提。多年来,市县各级领导突出抓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和乡镇直接抓的工作格局,推动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持不断的解放思想和转变群众观念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所在。多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走出大山天地宽、哪里有钱挣就到哪里去的新观念,通过外出务工换了脑子、挣了票子,尝到了甜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转变,促进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培育特色劳务品牌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举措。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抓培训、强素质、树品牌,使农民工凭借过硬的技术抢占用工市场,提高了输出稳固率和收入水平,助推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我们坚持不断探索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过去政府组织主导变为现在政府引导,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现市场化运作,使人力资源优势变为经济资源优势,带动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五是加大经费投入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必要的投入是贫困地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启动器”和“加速器”,在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必要的资金投入机制,多年来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保障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固原市劳动就业服务局)
责任编辑:杨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