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朗讀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 朗读策略
朗读,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和手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培养语言的感受力,提高语言的理解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生动性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1 加强多媒体教学策略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感情,而这对学生理解文章感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首先播放红军过草地的视频片段,通过再现当年感动过无数人的纪录片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烈士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当老班长去世时小战士会如此的悲痛,并且至今那只生了锈的鱼钩还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如此这般,学生才能建立从文章字面意思到图像画面的转换,而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2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舍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目标之一。而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朗读是良策,对一篇文章的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而且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写作时就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对鲁提辖言行举止的描写,精彩地刻画了他富有正义感,能爱人,能憎人,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鲜明个性。我便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其中精彩片断进而要求达到能背诵的程度。结果,学生们体会到了文章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身边的人物进行观察,通过言、行、举、止方面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结果学生们写出了“不服输的球迷”、“快嘴阿丽”、“易怒的老爸”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突出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4 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诵读教学和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还要做好诵读教学的设计和指导,在继承中发扬,从发扬中创新。通过实践使它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走上一条新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促使小学生的诵读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 朗读策略
朗读,是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和手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培养语言的感受力,提高语言的理解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生动性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1 加强多媒体教学策略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感情,而这对学生理解文章感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借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首先播放红军过草地的视频片段,通过再现当年感动过无数人的纪录片来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烈士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当老班长去世时小战士会如此的悲痛,并且至今那只生了锈的鱼钩还陈列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如此这般,学生才能建立从文章字面意思到图像画面的转换,而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2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舍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目标之一。而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朗读是良策,对一篇文章的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而且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写作时就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对鲁提辖言行举止的描写,精彩地刻画了他富有正义感,能爱人,能憎人,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鲜明个性。我便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其中精彩片断进而要求达到能背诵的程度。结果,学生们体会到了文章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对身边的人物进行观察,通过言、行、举、止方面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结果学生们写出了“不服输的球迷”、“快嘴阿丽”、“易怒的老爸”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突出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4 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诵读教学和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还要做好诵读教学的设计和指导,在继承中发扬,从发扬中创新。通过实践使它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走上一条新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促使小学生的诵读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