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提出孩子之间的差异千奇百怪,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童心,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甘愿蹲下身子,真正与孩子视线平等,用爱心为学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关键词】 差异 爱心 赞美 蹲下
1 师爱的力量
我国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世界上没有比“爱”的力量更伟大的了,教师正是用自己崇高的爱来哺育一棵棵幼苗,尤其是那些受到风霜雨雪摧残过的嫩苗,更需要加倍的爱来救护。在我曾教过的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郑强,父母都没有工作,而且父亲经常在社会上结怨无心管教他,而且只要一喝酒就对他拳打脚踢。也正因为家庭的贫寒和父亲的粗暴,他个性自卑,处世偏激,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想我有责任照顾他。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上学没有学习用品,我会主动买好悄悄送给他;当他在家里遭受暴力,来学校发泄时,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六·一”节到了,我会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机会,让他过个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节日……当我又一次为他垫上学费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一滴滴掉下来,他颤声说:“你是我妈多好!”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好了,我希望有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使劲点点头。抓住这一契机,我抽出大量业余时间帮他补习功课,渐渐的他的学习有了进步,甚至还排在了班级的前列,连他爸爸都说他听话了,还知道关心爸爸了!在郑强的转变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诚心、耐心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佳境。心理学家博斯特也认为:“儿童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和控制,除非接受者与控制者之间,具有特殊尊敬的情操,所以对差生的教育,必须植根于爱,这是树立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
2 赞美是最有利的武器
有人说:“一个不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老师,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你越是赞美他,他越是努力认真。使用赞美的语言,提供赞美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一条爱的捷径。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给每个孩子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思考。”针对如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降低坡度”的措施,必要时还可先学一步,先问一步,先练一步从而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与赞美。生活中,我还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多能干的小伙子”、“反应好快呀!”、“就喜欢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发现,这样的话,学生们都需要,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后来我才明白:“赞美每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劣迹更高明,那真是美的东西越赞越美,越多越美。
3 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师在上,生在下,师讲,生听,教师与学生过于生疏,很难沟通交流。在高高在上的教师眼里学生显得是那样渺小,所以看他们做什么事都觉得可笑,甚至看不顺眼,以至于横加指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时看到这样一件小故事:于老师的一个同事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孩,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天孩子放学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而于老师却对这位老师说:“不要老是这样说,他是个孩子。……”小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的妈妈一听,大声问:“啊,你吃过鼻涕!”她的儿子好象没听见妈妈的话,悄声对于老师说:“一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一舔,咸咸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儿子不和自己的妈妈说鼻涕是咸的,而和于老师说:这不就因为孩子认为于老师理解他嘛!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蹲下来看学生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把自己变成孩子,会知生、爱生如己、胜己。
于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坚持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一起交流的平等地位,以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起初,我总把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叫到我的身边,极有兴趣地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并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稚嫩的小手。这一切在孩子眼中是老师离我们很近,老师在我们身边,他们总会欢喜地冲我一笑。时间久了,我不用再去招呼他们,他们会自然地聚拢在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老师,我最大的理想不是考大学,而是长大以后能像我大伯一样作一个大商人。”还有给我猜谜语的,更有要与我成为最好的朋友,课上叫我老师,课下叫我姐姐的……此时,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
總之,把自己变成孩子,真正走进孩子,会重返孩子的好玩与好奇,会亲历孩子的新异甚至离谱,会惊喜孩子的真诚与友善、可爱与美好,会陡然发现我们的教育有太多值得重新审视的地方。因为自己是“孩子”,我们会用孩子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用孩子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顽皮和淘气,心平气和地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甚至包容孩子的恶作剧。把自己变成孩子,就会尊重孩子的特殊,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习性,尊重孩子的人格;就会与孩子心与心贴近,情与情交融;就会与孩子同心、同行、同乐……那么孩子才会亲师、爱师,才会觉得自己头顶的那片蓝天永远蔚蓝。
【关键词】 差异 爱心 赞美 蹲下
1 师爱的力量
我国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世界上没有比“爱”的力量更伟大的了,教师正是用自己崇高的爱来哺育一棵棵幼苗,尤其是那些受到风霜雨雪摧残过的嫩苗,更需要加倍的爱来救护。在我曾教过的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郑强,父母都没有工作,而且父亲经常在社会上结怨无心管教他,而且只要一喝酒就对他拳打脚踢。也正因为家庭的贫寒和父亲的粗暴,他个性自卑,处世偏激,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想我有责任照顾他。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上学没有学习用品,我会主动买好悄悄送给他;当他在家里遭受暴力,来学校发泄时,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六·一”节到了,我会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机会,让他过个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节日……当我又一次为他垫上学费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一滴滴掉下来,他颤声说:“你是我妈多好!”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好了,我希望有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使劲点点头。抓住这一契机,我抽出大量业余时间帮他补习功课,渐渐的他的学习有了进步,甚至还排在了班级的前列,连他爸爸都说他听话了,还知道关心爸爸了!在郑强的转变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诚心、耐心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佳境。心理学家博斯特也认为:“儿童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和控制,除非接受者与控制者之间,具有特殊尊敬的情操,所以对差生的教育,必须植根于爱,这是树立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
2 赞美是最有利的武器
有人说:“一个不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老师,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你越是赞美他,他越是努力认真。使用赞美的语言,提供赞美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一条爱的捷径。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给每个孩子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思考。”针对如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降低坡度”的措施,必要时还可先学一步,先问一步,先练一步从而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与赞美。生活中,我还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多能干的小伙子”、“反应好快呀!”、“就喜欢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发现,这样的话,学生们都需要,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后来我才明白:“赞美每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劣迹更高明,那真是美的东西越赞越美,越多越美。
3 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师在上,生在下,师讲,生听,教师与学生过于生疏,很难沟通交流。在高高在上的教师眼里学生显得是那样渺小,所以看他们做什么事都觉得可笑,甚至看不顺眼,以至于横加指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时看到这样一件小故事:于老师的一个同事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孩,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天孩子放学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而于老师却对这位老师说:“不要老是这样说,他是个孩子。……”小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的妈妈一听,大声问:“啊,你吃过鼻涕!”她的儿子好象没听见妈妈的话,悄声对于老师说:“一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一舔,咸咸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儿子不和自己的妈妈说鼻涕是咸的,而和于老师说:这不就因为孩子认为于老师理解他嘛!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蹲下来看学生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把自己变成孩子,会知生、爱生如己、胜己。
于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坚持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一起交流的平等地位,以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起初,我总把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叫到我的身边,极有兴趣地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并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稚嫩的小手。这一切在孩子眼中是老师离我们很近,老师在我们身边,他们总会欢喜地冲我一笑。时间久了,我不用再去招呼他们,他们会自然地聚拢在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老师,我最大的理想不是考大学,而是长大以后能像我大伯一样作一个大商人。”还有给我猜谜语的,更有要与我成为最好的朋友,课上叫我老师,课下叫我姐姐的……此时,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
總之,把自己变成孩子,真正走进孩子,会重返孩子的好玩与好奇,会亲历孩子的新异甚至离谱,会惊喜孩子的真诚与友善、可爱与美好,会陡然发现我们的教育有太多值得重新审视的地方。因为自己是“孩子”,我们会用孩子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用孩子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顽皮和淘气,心平气和地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甚至包容孩子的恶作剧。把自己变成孩子,就会尊重孩子的特殊,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习性,尊重孩子的人格;就会与孩子心与心贴近,情与情交融;就会与孩子同心、同行、同乐……那么孩子才会亲师、爱师,才会觉得自己头顶的那片蓝天永远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