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手段,更是一门非凡的语言艺术。提问艺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素来很重要。它还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语感训练,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和谐的审美情趣养成。
【关键词】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 审美情趣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人们是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由于操作方法(也即是提问艺术)的不妥而导致教学与思维训练无缘,那么怎样才能使广大语文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艺术贯穿思维训练于教学的全过程呢?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拙见。
1.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感情融洽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使语文课堂形成一个气氛活跃的思维场。教学中教师引而不发,学生跃跃欲试;教师摧毁信息传递的屏障,学生占领思维高峰,居高临下;教师架设思维桥梁,学生纵横驰骋,倒嚼甘蔗,渐入佳境。
其次,教学中教师要能导善诱,引导得当,点拨适宜,善于寻找契机触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心愤愤,口悱悱”,兴趣昂然,情绪高涨,思路畅通,思维活跃。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学中节奏缓急适度,张驰有致,无论尖子生还是中等生和偏常生,他们的智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开发,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位,使得师生配合默契,感情融洽。
2.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永久的悔》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做过后悔的事吗?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每个人的悔都可能不同。请同学们阅读《永久的悔》之后问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为什么悔?”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发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种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觉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4.利用变式问题拓展思维空间,可以变中求新,平中求奇
阅读教学中,就一问题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可以扩大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他的题目被现在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为宣传环保的口号而广泛运用,而最初这首诗是表达一种情感的,教读这首诗时,可要求学生自由发表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因为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又如在教《纪念白求恩》时,我给学生印发《截肢和输血》的短文,并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白求恩说的“前方将士为国家民族打仗,可以流血牺牲……我们后方工作人员取得一点血液补充他们,为什么不应该呢?”这句话,学生一读就懂。我却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前方将士’的前面加上‘你们’两个字,在‘后方工作人员’前面省掉‘我们’两个字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浅入深问,使学生查寻常而见奇峭,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5.创设思考情境,训练想象思维
作品中情节发展已成定局,但教学中可以假设其发生另一种变化,让学生沿着假设去合理想象故事往下发展的可能情形,并写成短文。例如:教《铁骑兵》一文时,可假设“骑兵班”在掉队的时候如果不是糊里糊涂地走到敌人的老巢,又灵机一动地朝城里乱放了一排马枪,吓得敌人急忙退回包头,停止了“扫荡”,因此,骑兵班安全回队的话,想象一下他们还会碰到哪些困难,又会怎样战胜眼前的困难找到自己的大部队呢?如果在想象中有些问题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可以引导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再如教《日出》这篇戏剧节选时,文中有一段“哦,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文中破折号表示未说完的话,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当时情境去补充,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说话者不把话说完的原因。这样就有效地训练了创造思维和想象思维。
总之,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
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 审美情趣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人们是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由于操作方法(也即是提问艺术)的不妥而导致教学与思维训练无缘,那么怎样才能使广大语文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艺术贯穿思维训练于教学的全过程呢?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拙见。
1.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感情融洽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使语文课堂形成一个气氛活跃的思维场。教学中教师引而不发,学生跃跃欲试;教师摧毁信息传递的屏障,学生占领思维高峰,居高临下;教师架设思维桥梁,学生纵横驰骋,倒嚼甘蔗,渐入佳境。
其次,教学中教师要能导善诱,引导得当,点拨适宜,善于寻找契机触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心愤愤,口悱悱”,兴趣昂然,情绪高涨,思路畅通,思维活跃。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教学中节奏缓急适度,张驰有致,无论尖子生还是中等生和偏常生,他们的智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开发,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位,使得师生配合默契,感情融洽。
2.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永久的悔》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做过后悔的事吗?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每个人的悔都可能不同。请同学们阅读《永久的悔》之后问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为什么悔?”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发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种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觉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4.利用变式问题拓展思维空间,可以变中求新,平中求奇
阅读教学中,就一问题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可以扩大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他的题目被现在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为宣传环保的口号而广泛运用,而最初这首诗是表达一种情感的,教读这首诗时,可要求学生自由发表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因为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又如在教《纪念白求恩》时,我给学生印发《截肢和输血》的短文,并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白求恩说的“前方将士为国家民族打仗,可以流血牺牲……我们后方工作人员取得一点血液补充他们,为什么不应该呢?”这句话,学生一读就懂。我却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前方将士’的前面加上‘你们’两个字,在‘后方工作人员’前面省掉‘我们’两个字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浅入深问,使学生查寻常而见奇峭,对白求恩精神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5.创设思考情境,训练想象思维
作品中情节发展已成定局,但教学中可以假设其发生另一种变化,让学生沿着假设去合理想象故事往下发展的可能情形,并写成短文。例如:教《铁骑兵》一文时,可假设“骑兵班”在掉队的时候如果不是糊里糊涂地走到敌人的老巢,又灵机一动地朝城里乱放了一排马枪,吓得敌人急忙退回包头,停止了“扫荡”,因此,骑兵班安全回队的话,想象一下他们还会碰到哪些困难,又会怎样战胜眼前的困难找到自己的大部队呢?如果在想象中有些问题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可以引导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再如教《日出》这篇戏剧节选时,文中有一段“哦,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文中破折号表示未说完的话,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当时情境去补充,还可以让学生讨论说话者不把话说完的原因。这样就有效地训练了创造思维和想象思维。
总之,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
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