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的升级同三次产业结构之间比例密切相关,衡量产业升级的最简单标准就是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呈现倒三角形式,即第一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升。
从烟台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为7.7:60.2:32.1,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第二产业取代。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 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10% 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这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从库兹涅茨产业结构变动模型可以看出,烟台的第一产业比重已经在10% 以下,从理论上说,烟台市的第二产业比重在2007年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从2008年开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入微调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上升,工业化应该逐步进入后期阶段,未来几年将进入一个工业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事实上,对照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模型,比较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历,不难发现烟台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调,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服务业明显不足。2009年烟台市人均GDP达到7768美元,2010年提高到9179美元,总体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水平,进入“高额消费阶段”,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迅速上升,甚至超过第二产业。但是,“十一五”时期,烟台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1.5%,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37.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烟台市第三产业滞后于工业发展10年以上,适应三次产业的变化规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烟台市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从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看,2005—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由548.3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9%;海洋产业增加值由293.4亿元提高到564亿元,年均增长17.7%;2009年海洋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1:35.7:40.2调整为16.7:41.9:41.4。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结构比显示,海洋第三产业占比优于国民经济第三产业占比,这与烟台市海洋运输业与滨海旅游业贡献率高有关。发达國家海洋经济中,第一产业一般在8%以下,第二产业在40%-50%以上,这已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突出特点,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任务亦很艰巨。
海洋产业结构作为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般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按照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顺序,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由低级化到高级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关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推进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但海洋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门,特殊的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使海洋产业发展具有许多不同于陆域产业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在制定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政策时,要把海洋产业放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来研究,以发现和掌握其变化规律。因此,在推动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中应采取一些特殊政策。
一般来说,海洋产业的升级既包括已有的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即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造船业等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包括新兴海洋产业的扩张,即海洋油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业等这些产业将在未来成为海洋产业中的主要成分
1、发展休闲渔业,优化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一产业渔业犹如陆上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实施现代海洋渔业工程,提高综合效益,巩固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在加大海洋增养殖业、现代远洋渔业的基础上,可加大休闲渔业发展。休闲渔业,亦称娱乐渔业、观光渔业和旅游渔业。休闲渔业集渔业、体闲、观赏、娱乐和旅游为一体,既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把旅游观光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三产业的整合与转移,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休闲渔业既拓展了渔业空间,又开辟了渔业新领域,为困境中的渔业经济注入了活力,因而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如今在发达国家,开发体闲渔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并为开发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在美国,以游钓业为主的休闲渔业年收入已达到300亿美元。在日本,3个人中就有1个游钓爱好者。烟台市海洋资源丰富,适宜休闲渔业的发展。发展休闲渔业应因地制宜,兴办既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又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如沿海城镇郊区的垂钓娱乐、环境条件优良、服务设施齐全的基地海钓,沿海渔区旅游业等,既拓展了渔业空间,又开辟了渔业新领域。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转换海洋第二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使得企业从货物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增强科技研发实力,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已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工具贯彻先进的精益管理思想,对制造企业进行改造,形成协作高效、高技术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模式,成为传统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驻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海洋科技资源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有效对接。推进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成基地建设,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省部共建、共享机制。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引导海洋经济龙头企业深化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关系,建设科企交流平台和技术创新体系。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科技进步,培育壮大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等优势产业,带动海洋第二产业的升级转换。
3、发挥港口运输优势,打造现代港口物流业。发达的现代工业离不开现代化的物流业。烟台市要发挥港口优势,突出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区物流。将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陆运物流有机结合,构建海、陆、空立体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物流网络,充分发挥港口业对物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依托保税港区建设,顺应国际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建设渤海湾现代保税物流强势区域;加快芝罘湾港区保税物流、龙口港区配煤物流、烟台港西港区和莱州港区液化品物流、龙口港区和蓬莱东港区木材物流等临港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港口专业物流中心。
4、整合区域滨海资源,提升滨海旅游业。烟台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离不开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目前,烟台市的旅游业开发深度不够,旅游项目单一,与之配套的交通、住宿、餐饮、商业、金融、房地产、文化艺术等尚存在差距,旅游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依据烟台市滨海旅游资源特点,可重点建设海滨避暑休闲度假、海洋观光、海上体育运动、游艇与邮轮、温泉与高尔夫、葡萄酒文化、海岛与海洋文化体验、海水热疗、潜水、自驾车营地和滨海乡村游等滨海旅游集群;加快长岛以及近陆岛屿群、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等旅游岛屿建设,开展海岛旅游,发展海上游艇和邮轮等高端旅游项目,使海岛旅游和邮轮旅游成为烟台市滨海旅游的亮点;建设高标准度假酒店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温带滨海度假区,形成“秋冬游海南,春夏到烟台”的温带滨海休闲度假载体。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清洁水源、绿化山林、净化空气,留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形成上山(生态观光游)、下海(休闲垂钓游)、进地(田园赏花采摘游)等多种旅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旅游模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从烟台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为7.7:60.2:32.1,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第二产业取代。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 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10% 左右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这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从库兹涅茨产业结构变动模型可以看出,烟台的第一产业比重已经在10% 以下,从理论上说,烟台市的第二产业比重在2007年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从2008年开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入微调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上升,工业化应该逐步进入后期阶段,未来几年将进入一个工业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事实上,对照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模型,比较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历,不难发现烟台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调,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服务业明显不足。2009年烟台市人均GDP达到7768美元,2010年提高到9179美元,总体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水平,进入“高额消费阶段”,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迅速上升,甚至超过第二产业。但是,“十一五”时期,烟台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1.5%,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37.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烟台市第三产业滞后于工业发展10年以上,适应三次产业的变化规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烟台市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从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看,2005—2009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由548.3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9%;海洋产业增加值由293.4亿元提高到564亿元,年均增长17.7%;2009年海洋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1:35.7:40.2调整为16.7:41.9:41.4。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结构比显示,海洋第三产业占比优于国民经济第三产业占比,这与烟台市海洋运输业与滨海旅游业贡献率高有关。发达國家海洋经济中,第一产业一般在8%以下,第二产业在40%-50%以上,这已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突出特点,烟台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任务亦很艰巨。
海洋产业结构作为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一般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按照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顺序,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由低级化到高级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关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推进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但海洋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特殊部门,特殊的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使海洋产业发展具有许多不同于陆域产业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在制定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政策时,要把海洋产业放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来研究,以发现和掌握其变化规律。因此,在推动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中应采取一些特殊政策。
一般来说,海洋产业的升级既包括已有的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即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造船业等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包括新兴海洋产业的扩张,即海洋油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业等这些产业将在未来成为海洋产业中的主要成分
1、发展休闲渔业,优化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一产业渔业犹如陆上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实施现代海洋渔业工程,提高综合效益,巩固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在加大海洋增养殖业、现代远洋渔业的基础上,可加大休闲渔业发展。休闲渔业,亦称娱乐渔业、观光渔业和旅游渔业。休闲渔业集渔业、体闲、观赏、娱乐和旅游为一体,既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把旅游观光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三产业的整合与转移,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休闲渔业既拓展了渔业空间,又开辟了渔业新领域,为困境中的渔业经济注入了活力,因而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如今在发达国家,开发体闲渔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并为开发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在美国,以游钓业为主的休闲渔业年收入已达到300亿美元。在日本,3个人中就有1个游钓爱好者。烟台市海洋资源丰富,适宜休闲渔业的发展。发展休闲渔业应因地制宜,兴办既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又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如沿海城镇郊区的垂钓娱乐、环境条件优良、服务设施齐全的基地海钓,沿海渔区旅游业等,既拓展了渔业空间,又开辟了渔业新领域。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转换海洋第二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服务,尤其是信息服务,使得企业从货物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增强科技研发实力,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已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工具贯彻先进的精益管理思想,对制造企业进行改造,形成协作高效、高技术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模式,成为传统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驻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海洋科技资源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有效对接。推进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成基地建设,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省部共建、共享机制。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引导海洋经济龙头企业深化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关系,建设科企交流平台和技术创新体系。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科技进步,培育壮大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等优势产业,带动海洋第二产业的升级转换。
3、发挥港口运输优势,打造现代港口物流业。发达的现代工业离不开现代化的物流业。烟台市要发挥港口优势,突出发展港口物流和保税区物流。将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陆运物流有机结合,构建海、陆、空立体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物流网络,充分发挥港口业对物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依托保税港区建设,顺应国际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建设渤海湾现代保税物流强势区域;加快芝罘湾港区保税物流、龙口港区配煤物流、烟台港西港区和莱州港区液化品物流、龙口港区和蓬莱东港区木材物流等临港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港口专业物流中心。
4、整合区域滨海资源,提升滨海旅游业。烟台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离不开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目前,烟台市的旅游业开发深度不够,旅游项目单一,与之配套的交通、住宿、餐饮、商业、金融、房地产、文化艺术等尚存在差距,旅游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依据烟台市滨海旅游资源特点,可重点建设海滨避暑休闲度假、海洋观光、海上体育运动、游艇与邮轮、温泉与高尔夫、葡萄酒文化、海岛与海洋文化体验、海水热疗、潜水、自驾车营地和滨海乡村游等滨海旅游集群;加快长岛以及近陆岛屿群、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等旅游岛屿建设,开展海岛旅游,发展海上游艇和邮轮等高端旅游项目,使海岛旅游和邮轮旅游成为烟台市滨海旅游的亮点;建设高标准度假酒店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温带滨海度假区,形成“秋冬游海南,春夏到烟台”的温带滨海休闲度假载体。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清洁水源、绿化山林、净化空气,留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形成上山(生态观光游)、下海(休闲垂钓游)、进地(田园赏花采摘游)等多种旅游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旅游模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