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山区山高坡陡、基础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生产生活条件差,新农村建设要克服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贪大求快、急功近利心理,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民族地区;山区;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全局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亿万农民的福祉,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因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新农村同样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新的基础和条件,而且更有了新的发展理念。[1]具体来说,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新就新在它是从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解决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重大问题,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那种“发达国家式的城市、非洲式的农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新就新在它是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尤其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农业,加快农村发展;新就新在它是要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农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社会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调配必要的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增加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支持发展,参与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新就新在它是要全面改变农村经济社会面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内部的发展上,更多地重视农产品产出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发展,更多地重视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农村工作中的有机统一整体。
二、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正视的现状及困难
1.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变化,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山高坡陡等自然条件,使机械化生产难以实现,并且还有许多农民只能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劳动强度大,有的地方由于缺水还只能靠天吃饭,农作物收成低下。同时,许多地方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还只能靠羊肠小道肩挑背驮地艰难生存。耕作条件、道路交通等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2.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
民族山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成人中的文盲还大有人在,懂科技会管理的农民更少,难以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产业。医疗卫生条件差,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3.部分农民素质较低,落后陈旧的乡土观念浓厚
打工潮的兴起,使山区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外出,留下被戏称为“386199部队”的现有农村居守人口,由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及历史的原因,大山深处近乎封闭的生活环境,长期积淀下来的习俗文化的影响,一些农民形成了较为顽固的落后意识,极大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在一些地方的推进。如许多农户居住分散,习惯单家独户、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虽发展困难但仍然抱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乡土情结而不愿离开故土,既难脱贫致富又不利于新农村的村庄规划建设。
三、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是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这样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令人向往、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然而我国地城广大,各地差异也大,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因素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主要任务不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涵义也不同。像江苏江阴的华西村、北京房山的韩村河镇等一批率先富裕起来的新农村典范,[2]他们已远远走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前面,他们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继续完善、发挥好示范和带头作用的问题;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大城市郊区的农村,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农民生活已达到宽裕,正向富裕迈进,这些地方下一步考虑的是着重提高产业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全面协调上做文章,在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加快建设的问题。而湖北民族山区等地最重要的特点是基础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增收难度大、农民人均收入远远落后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还有不少人口仍旧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民族山区首先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如何解决农民生存困难和致富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民族山区现有基础和条件来看,现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明确思路、规划先行、科学指导
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是贫困的民族山区的最大福音。民族山区基础差、条件差,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又要克服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贪大求快、急功近利心理。新农村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总结以往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使新农村建设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清楚的框架进行。不能重走过去农村建设的老路,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一场政治运动,采取层层压指标、搞考核、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从而把好事办成坏事。
2.树立长期奋斗思想,确定各时期的发展重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3]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确定各时期的发展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一个筐,把有关农村发展的各时期各方面的事情都包罗进去,导致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以至背离了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明确重点,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力戒急功近利,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3.找准突破口,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能见实效的问题
民族山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就现代化程度相比,最突出最明显的差距莫过于基础设施滞后了,其中又以道路交通最明显,还有许多村连公路都不通,更不用说道路硬化了;生活条件上,绝大多数山区农村根本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亟待改进,许多地方的饮用水还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甚至缺乏生活用水。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要防止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去开展工作,影响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开展。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要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政府扶持、资金引导,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
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广大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极为有限,其他社会主体的投入量也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投入进行引导就尤为必要。中央已经提出,要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政府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视野,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民族山区农村。建议政府设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着力解决民族山区农村基础建设长期滞后的局面。同时,在财力、物力投入外,政府还要更多地发挥宣传、动员、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作用,通过强力推动、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好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5.狠抓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当前,民族山区农村村民自治的体制尚不健全,广大农民在处理公共事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合作组织还相当缺乏,力量非常薄弱,导致当前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运转效率非常低下。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广大农民解决自身问题和矛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把握新农村建设中导向性和原则性问题,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塑造农村新风尚,促进农村和谐。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预科部
参考文献:
[1]郭玮. 新农村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J].党建.2006,4:9.
[2]吕政.新农村建设如何破题[J].小康.2006,1:54.
[3]胡锦涛.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 2006-02-15(第1版).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农民政治社会化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071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民族地区;山区;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全局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亿万农民的福祉,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因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新农村同样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新的基础和条件,而且更有了新的发展理念。[1]具体来说,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新就新在它是从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解决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重大问题,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那种“发达国家式的城市、非洲式的农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新就新在它是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尤其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农业,加快农村发展;新就新在它是要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农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社会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调配必要的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增加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支持发展,参与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新就新在它是要全面改变农村经济社会面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内部的发展上,更多地重视农产品产出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发展,更多地重视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农村工作中的有机统一整体。
二、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正视的现状及困难
1.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变化,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山高坡陡等自然条件,使机械化生产难以实现,并且还有许多农民只能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劳动强度大,有的地方由于缺水还只能靠天吃饭,农作物收成低下。同时,许多地方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还只能靠羊肠小道肩挑背驮地艰难生存。耕作条件、道路交通等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2.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
民族山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成人中的文盲还大有人在,懂科技会管理的农民更少,难以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产业。医疗卫生条件差,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3.部分农民素质较低,落后陈旧的乡土观念浓厚
打工潮的兴起,使山区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外出,留下被戏称为“386199部队”的现有农村居守人口,由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及历史的原因,大山深处近乎封闭的生活环境,长期积淀下来的习俗文化的影响,一些农民形成了较为顽固的落后意识,极大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在一些地方的推进。如许多农户居住分散,习惯单家独户、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虽发展困难但仍然抱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乡土情结而不愿离开故土,既难脱贫致富又不利于新农村的村庄规划建设。
三、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是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这样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令人向往、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然而我国地城广大,各地差异也大,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因素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主要任务不同,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涵义也不同。像江苏江阴的华西村、北京房山的韩村河镇等一批率先富裕起来的新农村典范,[2]他们已远远走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前面,他们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继续完善、发挥好示范和带头作用的问题;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大城市郊区的农村,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农民生活已达到宽裕,正向富裕迈进,这些地方下一步考虑的是着重提高产业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全面协调上做文章,在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加快建设的问题。而湖北民族山区等地最重要的特点是基础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增收难度大、农民人均收入远远落后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还有不少人口仍旧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民族山区首先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如何解决农民生存困难和致富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民族山区现有基础和条件来看,现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明确思路、规划先行、科学指导
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是贫困的民族山区的最大福音。民族山区基础差、条件差,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又要克服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贪大求快、急功近利心理。新农村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总结以往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使新农村建设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清楚的框架进行。不能重走过去农村建设的老路,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一场政治运动,采取层层压指标、搞考核、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从而把好事办成坏事。
2.树立长期奋斗思想,确定各时期的发展重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3]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确定各时期的发展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当成一个筐,把有关农村发展的各时期各方面的事情都包罗进去,导致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以至背离了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明确重点,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力戒急功近利,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3.找准突破口,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能见实效的问题
民族山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就现代化程度相比,最突出最明显的差距莫过于基础设施滞后了,其中又以道路交通最明显,还有许多村连公路都不通,更不用说道路硬化了;生活条件上,绝大多数山区农村根本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亟待改进,许多地方的饮用水还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甚至缺乏生活用水。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要防止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去开展工作,影响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开展。民族山区新农村建设要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政府扶持、资金引导,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
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广大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极为有限,其他社会主体的投入量也远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府投入进行引导就尤为必要。中央已经提出,要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政府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视野,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民族山区农村。建议政府设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着力解决民族山区农村基础建设长期滞后的局面。同时,在财力、物力投入外,政府还要更多地发挥宣传、动员、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作用,通过强力推动、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好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5.狠抓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当前,民族山区农村村民自治的体制尚不健全,广大农民在处理公共事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农村合作组织还相当缺乏,力量非常薄弱,导致当前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运转效率非常低下。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广大农民解决自身问题和矛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把握新农村建设中导向性和原则性问题,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塑造农村新风尚,促进农村和谐。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预科部
参考文献:
[1]郭玮. 新农村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J].党建.2006,4:9.
[2]吕政.新农村建设如何破题[J].小康.2006,1:54.
[3]胡锦涛.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 2006-02-15(第1版).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农民政治社会化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071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