铊:连环杀手和家庭主妇的利器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铊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它一度被用来制作烈性的灭鼠药。然而比铊更致命的是害人之心。自从人们了解到它的剧烈毒性后,铊也和砒霜并称为“投毒者的毒药”。
  4月25日,复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被上海黄浦区检察院依法批捕。由于案情类似,公众开始频繁讨论起已一度沉寂的“清华女生铊中毒事件”。铊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它一度被用来制作烈性的灭鼠药。然而比铊更致命的是害人之心。自从人们了解到它的剧烈毒性后,这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毒物频频被用做完美的谋杀工具,铊也和砒霜并称为“投毒者的毒药”。
  1995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的同一年,当她的同学们急切地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的医学科研者寻求帮助时,英德法三国合拍的电影《一个年轻投毒者的手册》上映,影片中悬疑的剧情和朱令离奇的中毒事件同样令人揪心,而这部影片就取材于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英国的真人真事。
  一座英国小镇的化学工厂里,工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病倒了,他们出现腹泻,皮肤刺痛,脱发甚至瘫痪的症状,短短几个月时间,多达70名工人先后患病,其中两人因病情过重身亡。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认为导致集体患病的病因可能来自一种神秘细菌。直到有人察觉所有患病者都曾喝过同一个同事沏的茶。警方展开调查,终于锁定真凶,这名投毒者所用的毒正是铊。
  变态杀人狂的“钟爱物”
  自1861年铊被科学家发现后不到一个世纪,世界各国开始出现铊毒谋杀案件。《一个年轻投毒者的手册》讲述的就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
  只是现实比电影情节更阴暗:影片中主角下毒的动机源自对化学的着迷,梦想用化学毒物试验合成钻石;而他在现实中的原型——格雷厄姆·杨却以杀人为乐,投毒的目的只有一个,成为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投毒者。
  利用铊,杨的目的达到了。
  从年少时起,格雷厄姆·杨就对毒药兴趣浓厚。1961年,年仅14岁的杨开始在自己家人身上测试毒药,他选中的试验品就是铊。这种剧毒品能在药店买到,杨谎报自己的年龄,称这是为了在学校做实验,多次小剂量地购买,并偷偷放到家人的食物中。1962年,杨的继母中毒身亡。他却没有就此停手,而是接着在自己的父亲,妹妹和一位朋友身上试验毒药。有时甚至忘记曾在哪些食物里下过毒,导致自己也和家人一样出现中毒症状。杨的一位姨妈注意到侄子的反常,将他送去看精神病医生,对方则建议报警。1962年5月23日,杨遭到警方逮捕,他承认了自己对身边人下毒的所有行为。
  但因为年龄尚小,再加上精神病医生诊断他患有精神错乱,杨没有进监狱,而是被送进一家收容囚犯的精神病诊所。原本他应被强制接受15年的治疗,但在第9年时医生就宣布他完全康复而允许他出院。事实上,在精神病院期间,杨自学了医科知识,更加娴熟地学会了投毒。有传言称他甚至从医院的月桂树叶中提取了氰化物,用其来给其他囚犯和医院工作人员投毒。
  1971年走出精神病院后,杨凭借自學的化学知识,成为一家化工厂的材料管理员。该工厂主要研制溴碘化铊红外镜头,使得杨又有机会接触到毒物。
  杨来到化工厂不久,他手下的一名工头很快病倒了,不久便一命呜呼。紧接着更多的人开始生病,先后约70人出现中毒症状。接手替工长的另一名工人也得了重病,入院治疗了数周后,也在痛苦中死去。这时人们才怀疑到杨,他们注意到,他经常给工人们沏茶喝。有工人立即将这一情况告诉了警方,此时警察才注意到这名嫌疑人曾毒杀继母和家人的可怕前科。
  警方将杨逮捕后,发现了他的一本日记,其中详细记录了他下毒的计量和对方中毒后的症状,甚至还清楚地标明了他是希望将某人害死还是只想让对方生病。显然,对这名冷血凶手而言,铊是能掌握他人生杀大权的工具。
  罪行累累的杨被最终判终身监禁,他被媒体冠以“茶杯投毒者”的恶名。
  “铊婶”们的复仇工具
  如果说杨的投毒行为是一个精神极端病态的个案,那么上个世纪50年代发生在澳大利亚的“群体”铊投毒事件更令人胆战心惊。当时的澳大利亚,由于鼠患成灾,铊被广泛用于制作鼠药。硫酸亚铊甚至能在商店买到。
  1952年9月,悉尼市郊的一位家庭主妇伊冯·弗莱彻因涉嫌下毒谋杀自己的两任丈夫被捕。当她的第二任丈夫出现了和第一任丈夫病故前相似的症状时,引起了邻居们的怀疑。于是警察开棺验尸,弗莱彻用致命老鼠药给丈夫下毒的罪行被曝光。这也成为当时澳大利亚第一桩被破获的铊投毒案。
  由此似乎拉开了杀戮序幕,一桩桩中毒案件相继发生,所用的毒物都是能轻易购得的铊,投毒案的主角几乎清一色都是女性,投毒方式也都是在咖啡、蛋糕中下毒。
  就在弗莱彻被捕一个月后,家庭主妇露比·诺尔顿因涉嫌谋杀她女儿的未婚夫艾伦·威廉斯被捕。
  同样在1952年,悉尼市的维诺妮卡·蒙蒂被指控企图毒杀她的女婿——著名的橄榄球运动员鲍勃·卢汉。3年后,蒙蒂服毒自杀,她吞下的也是铊毒。
  1953年,先是悉尼的一位家庭主妇贝莱尔·海格向警方坦白:她把在杂货店买来的老鼠药放进了丈夫的茶里,目的是“给他一点头疼,报复他给我带来的那些头疼”。
  接着,另一名女性卡洛琳·格里斯则残忍地用铊毒杀了4人,其中包括3名家庭成员和一位亲密好友。警方还在她给其他家人成员泡的茶中发现了铊。格里斯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度过余生的她,被其他犯人称为“铊婶”。
  北大妻子毒死清华丈夫
  2011年,澳大利亚为重现半个世纪前的“疯狂铊投毒热”。拍摄了一部名为《谋杀菜谱》的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二战结束后澳大利亚的混乱年代里,家庭暴力和不平衡的性别关系导致的心理失衡,却比毒药更致命。
  在《谋杀菜谱》上映的同一年,类似的剧情却在美国“重演”:一位名叫李天乐的旅美华裔女化学家因涉嫌利用铊毒死丈夫王晓晔而被警方逮捕。
  李天乐和王晓晔分别毕业于北大和清华,后赴美留学并且定居于新泽西州。王晓晔去世后,尸检报告显示死于铊中毒。警方调查发现,李天乐在丈夫去世前曾多次向公司申领过不同剂量的剧毒金属铊,推断李天乐毒杀丈夫的动机可能源于家庭纠纷。据邻居反映,案发前他们经常听到这对夫妻吵架的声音,警员几乎每周都要上门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是因为参与救治王晓晔的普林斯顿大学医院的华裔女护士及时提醒,导致王晓晔入院的原因便可能永远“隐形”。一群主治的医生、科学家,联邦政府及州府的调查人员,面对昏迷10天的王晓晔束手无策。而这位护士凭她以前在中国的一次参与医疗的经验,建议做罕见铊毒的化验。有媒体推测,这位护士很可能是朱令中铊毒一案的医疗参与者。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其他文献
150多年前,一名意大利摄影师跟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并将当时尚处于清朝晚期的中国拍照记录了下来。这些照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以中国为拍摄对象的照片,其中还有一张是最早的紫禁城全景照片。下个月,这批照片将在伦敦拍卖,预期成交价为20万英镑。  意大利人费里切·贝亚托是19世纪著名的战地摄影师,曾被誉为“军事报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1860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贝亚托跟随英国军队来到北京,拍
期刊
一件传为宋代苏轼所写的《功甫帖》在这个新年注定成为一桩纷纷扰扰的新闻。它的一波三折折射出文物鉴定之难、国有文博机构的责任模糊以及拍卖市场操作规范的不完备等诸多问题。此外,可能还牵涉深不见底的利益关联,只是盖子至今尚未掀开。  风波前传  一张纵27.9厘米、横9.5厘米、书“苏轼奉别功甫奉议”九字的书法,2013年9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出822.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37万元),买下它的人是上海大收
期刊
2011年2月底,一起命案震惊南京,两市民在南京江宁区郊外山上散步時,发现多个垃圾袋内装有尸体碎片。经法医鉴定,死者是南京外籍富商薛莉萍(田中利平)的丈夫田明成,田明成同样也系外籍身份。  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犯罪嫌疑人竟是田明成日本籍妻子薛莉萍及其父亲——南京市著名企业家薛敬恭。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警方调查还发现,死者田明成早在2006年8月的一场意外中车毁人亡了!  为何五年后田明成又再度死亡
期刊
据西班牙《联合时报》5月27日报道,西班牙私立电视台“电视五台”日前在“脸谱”上发布消息称,该台女主播艾达·尼扎因在节目中出言不逊,侮辱了中国侨民,因此电视台决定解雇她。  报道称,艾达·尼扎是一个很有名的脱口秀节目女主播,她主持的节目有极高的收视率。不过,由于近期节目收视率有所下降,尼扎面临很大压力。为此,她决定拿中国侨民开刀,“中餐馆不卫生”、“中国黑帮”、“中国人逃税”等逐渐成为她的脱口秀表
期刊
1981年末,一位中年妇女刑满释放,走出被囚禁了26年的牢狱铁门。她就是当年震惊全国的反特电影《徐秋影案件》中的“杀人主犯”原型邵玉魁。然而,这是一桩错案。这桩因为“疑罪从有”而被作出错误判决的杀人错案,终于在33年之后的1987年,被当初审理此案的法院推翻了。今天,回眸这个历史错案的始末,会更加感到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是多么重要。  一、血案奇冤  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诞生之初,连连推出不少惊险
期刊
旅行社组团旅行推出“放心旅游购物”的承诺,而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在旅行社安排的参观景点花巨资购买的商品竟然是伪劣产品,游客便要求旅行社按照其承诺承担赔偿责任。可是,旅行社以游客购买产品的购物点超出其承诺的地域范围等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那么,游客在旅行过程中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呢?2013年3月29日,江苏省苏州市两级法院对一起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因巨资购买伪劣产品引发的纠纷给出了答案
期刊
近年来,年迈老人与子女对簿公堂的场景逐渐增多,原因大多是子女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无论从道德抑或法律出发,赡养老人都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然而老人通过起诉的方式,即使能够得到赡养费,也必然会与子女形成矛盾,甚至给晚年生活带来更多无奈。古语道:“鸦反哺,羊跪乳”。赡养纠纷的发生,除了为人子女者应该检讨和反思外,老年人是否也应该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  老人再婚,  与子女缺乏充分沟通  王老先生今年65岁了
期刊
台湾艺人高凌风,在和白血病共处一年多之后,于今年2月17日7点50分去世。  他这一生,堪称传奇,跌宕起伏,胜过一部小说,而且,即便是小说,也是小说里最活色生香的一部,一字一句,都有画面配合,作为主人公的他,那一种不甘平庸、勇于折腾、时时心血来潮的性格,也呼之欲出。  这样一个人生,无论如何,也是拿得出手的,作为当事人的他,尽管有种种不甘,但面对自己最大的一部作品,他应该可以满意。  1  对于稍
期刊
对众多的“临摹者”来说,大黄鸭从“作品”的神位走了下来,变成了一个不必承担个性的简单符号。即便不论版权问题,各种被复制出来的大黄鸭们,就像城市里无处不在的电影海报一样,表明该市实乃直追香港之时髦都市。  自从橡皮大黄鸭游进咱们的维多利亚港以来,这只被称作“治愈系”的玩具鸭身上,便满载了人们的目光和议论。  不过,在一个能够创造出3D打印技术的复制时代里,很难指望有什么“孤本”或者“绝版”。所以,红
期刊
“没错,是江青,但不是那个江青。”今年67岁的舞蹈家江青经常需要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和毛泽东夫人江青重名,给她的人生带来种种烦恼,而她的确也和“那个江青”从事过同样的职业:电影演员。我们面前的“这个”江青在红色教育里长大,经历了由电影明星到现代舞先驱的跌宕人生,但她的声名长久以来不得不被“另一个江青”所覆盖,直到最近她的自传《江青的往事往时往思》出版,这段因重名而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才首度在内地公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