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素养已经成为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培养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小学教师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并且收获了一定的实践成果。本文将对小学低段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低段年级;数学素养;实践与思考
引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只是他们学习道路上必须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除此之外,他们还应当在学习中提高自身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为他们之后的生活以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数学学科中,综合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及数学观念的形成。
一、 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增加师生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是影响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每节课都是由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机械听讲的话,那么课堂气氛就会沉闷、严肃,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是数学这种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与思考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情况,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对数学产生抵抗情绪和厌烦情绪,从而导致数学课堂的效率较低[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让学生针对教师讲解的数学内容自主动脑思考,并且当场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具有热情地投入到数学中去。
例如,教師在带领小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第七课“认识钟表”时,由于小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如何通过钟表看时间等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可以计时的东西”、“你见过哪些类型的钟表?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提问,看看教师是否了解他们眼中的钟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提问习惯,让他们知道不仅教师可以提问,他们自己也可以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中大多数为基础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此来提高数学综合素养。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理念中着重强调的部分。古人说“既为彼岸也为海”,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急功近利的追逐,是通过数学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慢慢“浸”在数学课堂与日常生活中的,是细节上的持之以恒的渗透,是凝神静气的涵养[2]。相信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认识图形(二)”这一部分内容时,既可以在课堂中让小学生通过使用七巧板等教学辅助工具摆出不同的图形,也可以课后布置作业,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本课中出现的图形。并且将能够带来的物品带到课堂中,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是如何找到它们并且运用数学知识辨别它是哪种图形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保持数学思维,在思考事情时能够动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较为清晰明了地解决问题。
(三)把握课堂节奏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中,教师既要把教材内容详细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学习过的知识,也要把握课堂节奏,有张有弛,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并且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思考,教师应给学生在课堂中留出时间,让他们能够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少则明,多则惑。数学教学设计如果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自然魅力,一定会形成学生所向往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会慢慢提高[3]。
例如,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长度单位”这一课时,小学生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分不清厘米、分米、米的区别,并且在计算方面出现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就应该把握授课节奏,每讲解过一个长度单位后就让学生自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分米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刻度尺动手画出1分米的长度,再让学生从中截取3厘米、6厘米等长度,帮助他们记住厘米与分米之间的倍数关系。低年级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避免教师一直讲解而学生听不进去的问题。不仅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有很大帮助,还能够有效培养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带领小学低段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时,应当先帮助他们打好数学基础。在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教师便可以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自己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去发现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余蝶芬.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159-160.
[2]刘东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55+100.
[3]郑颖芹.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150-151.
关键词:小学低段年级;数学素养;实践与思考
引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只是他们学习道路上必须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除此之外,他们还应当在学习中提高自身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为他们之后的生活以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数学学科中,综合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及数学观念的形成。
一、 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增加师生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是影响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每节课都是由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机械听讲的话,那么课堂气氛就会沉闷、严肃,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是数学这种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与思考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情况,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对数学产生抵抗情绪和厌烦情绪,从而导致数学课堂的效率较低[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让学生针对教师讲解的数学内容自主动脑思考,并且当场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具有热情地投入到数学中去。
例如,教師在带领小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第七课“认识钟表”时,由于小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如何通过钟表看时间等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可以计时的东西”、“你见过哪些类型的钟表?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提问,看看教师是否了解他们眼中的钟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提问习惯,让他们知道不仅教师可以提问,他们自己也可以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中大多数为基础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培养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此来提高数学综合素养。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理念中着重强调的部分。古人说“既为彼岸也为海”,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急功近利的追逐,是通过数学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慢慢“浸”在数学课堂与日常生活中的,是细节上的持之以恒的渗透,是凝神静气的涵养[2]。相信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认识图形(二)”这一部分内容时,既可以在课堂中让小学生通过使用七巧板等教学辅助工具摆出不同的图形,也可以课后布置作业,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本课中出现的图形。并且将能够带来的物品带到课堂中,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是如何找到它们并且运用数学知识辨别它是哪种图形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保持数学思维,在思考事情时能够动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去较为清晰明了地解决问题。
(三)把握课堂节奏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中,教师既要把教材内容详细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学习过的知识,也要把握课堂节奏,有张有弛,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并且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思考,教师应给学生在课堂中留出时间,让他们能够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少则明,多则惑。数学教学设计如果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自然魅力,一定会形成学生所向往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会慢慢提高[3]。
例如,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长度单位”这一课时,小学生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分不清厘米、分米、米的区别,并且在计算方面出现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就应该把握授课节奏,每讲解过一个长度单位后就让学生自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分米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刻度尺动手画出1分米的长度,再让学生从中截取3厘米、6厘米等长度,帮助他们记住厘米与分米之间的倍数关系。低年级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避免教师一直讲解而学生听不进去的问题。不仅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有很大帮助,还能够有效培养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带领小学低段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时,应当先帮助他们打好数学基础。在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教师便可以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自己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去发现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余蝶芬.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159-160.
[2]刘东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55+100.
[3]郑颖芹.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