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幼儿阶段,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对于周围的一切,他们都倍感新鲜、有趣。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不少启蒙灵感,尤其是科学启蒙方面,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将从幼儿一日生活出发,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活动。
关键词:幼儿;生活;科学活动
引言:
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认知、社会性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要想深入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就必须结合他们的一日生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的科学经验进行内化。
一、结合一日生活开展科学活动的意义
幼儿对现实世界充满着好奇,善于想象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产生了好动、爱探索的天性。因此,幼儿园科学活动自然成为最能满足幼儿好奇心和发展需要的教育活动。教师通过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帮助幼儿获取广泛的生活科学经验,在感知的基础上构建初级的科学概念[1]。联系实际的科学概念,能积极推动幼儿的智力发展,为幼儿探寻学习方法、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细心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深远且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幼儿一日生活中蕴含的科学启蒙机会,让幼儿科学活动建立在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达到高效开展科学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目的。
二、结合一日生活开展科学活动的策略
(一)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习主动性
興趣是幼儿学习的导向,幼儿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依托在幼儿兴趣上开展的。能吸引幼儿兴趣的教学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拓宽视野、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供动力。且幼儿阶段,好奇心是引导他们自我探索的指向标,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出各种让大人“头疼”的问题,最常见的有“我从哪里来?”“这个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相关的科学活动,从而引导幼儿将好奇心转换为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思考问题。
(二)贴近生活,多渠道开展科学活动
通过研究发现,不少幼儿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都会采取集体、分组、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2]。这样不仅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幼儿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还能对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为达到教育目的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具体而言,在一个完整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先让幼儿自行表述他们的生活经验,接着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带领幼儿一起走进自然。充分因地制宜,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让幼儿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科学,以此构建多渠道的教学活动。
(三)丰富材料,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科学教育崇尚自然启蒙式教育,以激发幼儿自主认知和探索欲望为主。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满足幼儿探索需求,利用自然角、科学区、空间装饰等材料的投放,为幼儿创设科学合理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例如,在自然角可以种植各类的植物,或饲养一些不具有伤害性的小动物,让幼儿自行观察、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长变化,进而得出科学的规律。该布置原理同样适用于科学区和室内装饰中,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引导幼儿家长在住所中进行同样的创设。总之,丰富的材料投放,为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带去了新的可能,便于幼儿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四)注重非正规科学教育
正规的科学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而非正规的科学活动则是在一种自由随意的氛围中开展的活动[3]。一般而言在晨练、户外活动等非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出现的科学教育都能称为非正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充分表现出科学活动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让幼儿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习得科学知识,往往能被幼儿较快的吸收内化,并在短时间内做到学以致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让这些碎片时间里进行的科学教育显得充实且多样,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幼儿非正规的科学教育,这种教育获得的知识并不比正规教育得到的少,有时反而比正规教育更出彩,更能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五)正确指导偶发性科学活动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建立在幼儿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思维的认知水平上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因为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他们很容易被一件事或一种现象吸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幼儿探索欲和求知欲强烈的特点。为此,教师应当及时捕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力集中点,给予幼儿适时且合理的指导,满足幼儿的求知需求。例如,夏天的蝉鸣声非常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知识讲解。
结语
幼儿科学教育在一日生活中的有机渗透,是提高幼儿科学素养和拓宽科学认知的有效途径。只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象生动的生活现象进行有效联结,才能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获得充足的科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闫洪波,高敏.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6:174-175.
[2]林霞.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92-193.
[3]李润玲.幼儿一日生活中科学活动的开展[J].甘肃教育,2018,07:123.
关键词:幼儿;生活;科学活动
引言:
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科学认知、社会性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要想深入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就必须结合他们的一日生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的科学经验进行内化。
一、结合一日生活开展科学活动的意义
幼儿对现实世界充满着好奇,善于想象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产生了好动、爱探索的天性。因此,幼儿园科学活动自然成为最能满足幼儿好奇心和发展需要的教育活动。教师通过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帮助幼儿获取广泛的生活科学经验,在感知的基础上构建初级的科学概念[1]。联系实际的科学概念,能积极推动幼儿的智力发展,为幼儿探寻学习方法、拓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细心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深远且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幼儿一日生活中蕴含的科学启蒙机会,让幼儿科学活动建立在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达到高效开展科学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目的。
二、结合一日生活开展科学活动的策略
(一)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习主动性
興趣是幼儿学习的导向,幼儿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依托在幼儿兴趣上开展的。能吸引幼儿兴趣的教学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拓宽视野、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供动力。且幼儿阶段,好奇心是引导他们自我探索的指向标,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出各种让大人“头疼”的问题,最常见的有“我从哪里来?”“这个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相关的科学活动,从而引导幼儿将好奇心转换为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思考问题。
(二)贴近生活,多渠道开展科学活动
通过研究发现,不少幼儿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都会采取集体、分组、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2]。这样不仅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幼儿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还能对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为达到教育目的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具体而言,在一个完整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先让幼儿自行表述他们的生活经验,接着分组进行讨论,最后带领幼儿一起走进自然。充分因地制宜,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让幼儿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科学,以此构建多渠道的教学活动。
(三)丰富材料,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科学教育崇尚自然启蒙式教育,以激发幼儿自主认知和探索欲望为主。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满足幼儿探索需求,利用自然角、科学区、空间装饰等材料的投放,为幼儿创设科学合理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例如,在自然角可以种植各类的植物,或饲养一些不具有伤害性的小动物,让幼儿自行观察、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长变化,进而得出科学的规律。该布置原理同样适用于科学区和室内装饰中,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引导幼儿家长在住所中进行同样的创设。总之,丰富的材料投放,为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带去了新的可能,便于幼儿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四)注重非正规科学教育
正规的科学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而非正规的科学活动则是在一种自由随意的氛围中开展的活动[3]。一般而言在晨练、户外活动等非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出现的科学教育都能称为非正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充分表现出科学活动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让幼儿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习得科学知识,往往能被幼儿较快的吸收内化,并在短时间内做到学以致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让这些碎片时间里进行的科学教育显得充实且多样,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幼儿非正规的科学教育,这种教育获得的知识并不比正规教育得到的少,有时反而比正规教育更出彩,更能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五)正确指导偶发性科学活动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建立在幼儿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思维的认知水平上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因为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他们很容易被一件事或一种现象吸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幼儿探索欲和求知欲强烈的特点。为此,教师应当及时捕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力集中点,给予幼儿适时且合理的指导,满足幼儿的求知需求。例如,夏天的蝉鸣声非常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知识讲解。
结语
幼儿科学教育在一日生活中的有机渗透,是提高幼儿科学素养和拓宽科学认知的有效途径。只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象生动的生活现象进行有效联结,才能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获得充足的科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闫洪波,高敏.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6:174-175.
[2]林霞.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92-193.
[3]李润玲.幼儿一日生活中科学活动的开展[J].甘肃教育,2018,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