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大体系”建设必然对电力生产流程的专业结构产生影响,对员工的培训方式也必然要发生转变,为此,针对“五大体系”建设给培训带来的影响,对培训方式的转变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五大体系;国家电网;培训方式
作者简介:徐辉(1970-),女,湖北武汉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馆员;陈显坪(1957-),女,重庆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重庆 400053)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81-03
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2011年工作会议上,重庆市电力公司与江苏省电力公司被确定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单位。“五大体系”是公司实现“两个转变”的具体实践,为配合“五大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培训中心作为电力行业职工培训的主力军,应在深刻理解“五大体系”理论的基础上,主动转变培训发展方式,积极应对“五大体系”对员工素质提升和员工培训工作提出的挑战。
一、“五大体系”建设理论分析
1.“五大体系”建设源于国网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内生力量
(1)“两个转变”是国网公司适应我国能源和电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电力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电源以煤电和水电为主,煤和水能规模大,大多分布于边远地区,需要走集中开发、规模外送和大范围消纳的发展道路。为此,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能源和电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三化”是公司“两个转变”的推进方向。要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就必须转变公司的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集约化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统一配置生产要素,实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组织方式扁平化是指减少企业的管理层级、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以建立一种紧凑的组织,使企业快速将决策延伸至生产、营销一线,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率。生产方式专业化是同类产品由分散生产趋于集中生产的过程,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管理方式集约化、组织方式扁平化、生产方式专业化是公司“两个转变”的推进方向。
(3)“五大体系”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具体实践。随着公司全面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电网功能、形态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生产核心关键技术及设备整体上档升级,对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变革的需求。公司在准确把握能源和电力科学发展需求、电网和公司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五大体系”建设,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是公司实现“两个转变”的具体实践。
2.生产方式专业化是“五大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大体系”的本质是核心关键技术的跳跃式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促使企业变革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专业化既是“五大体系”的发展方向,也是“两个转变”的内在动力,还是“五大体系”的核心内容。
(1)生产方式专业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现有的电力生产流程严格按专业和生产流程分工,工作界面和工作标准明确清晰。如运行和检修按专业严格区分,仅检修专业的二次专业部分就细分为继保、直流、远动、计量和通讯等专业,体现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是,生产方式专业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核心关键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专业化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变革,现有的基于传统电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专业化,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低层次的专业化。
(2)坚强智能电网要求更高层面的专业化。由于电网功能、形态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生产核心关键技术及设备整体上档升级,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对生产方式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智能变电站的应用,为实施调控一体化,形成各级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与电网调度业务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调控体系提供了技术和设备支撑。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专业化。
二、“五大体系”与公司员工培训
“五大体系”建设事关全局,必须具有坚强的思想和物质保障。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调整了电力生产的专业结构,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司员工培训工作必须做出对应的调整。
1.“五大体系”对专业结构的调整
生产方式专业化是“五大体系”的核心内容,其表现形式由简单和细分向高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转变,必然对电力生产流程的专业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对专业的数量和性质进行了调整与转换,为此,各专业的岗位设置和编制数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本为辅助专业的,现在可能变成了核心专业,原本岗位数量庞大的专业,可能会被精简。
2.“五大体系”对员工素质的要求
“五大体系”建设,直接调整了组织架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变化,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对员工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表现为专业覆盖范围更广、技术水平更高、素质要求更全面。如调度控制一体化要求调度员要掌握设备监控知识、监控人员要掌握电网调度知识,对调度员和监控人员的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五大体系”对员工培训的挑战
“五大体系”提高了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对员工培训工作提出了挑战。员工培训作为保障员工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重要手段,是“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要方面,必须超前谋划,在充分、深入了解“五大体系”对专业结构调整和员工能力素质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员工现有的技术、技能水平进行分析比对,开展专项培训和岗位培训,以尽快满足“五大体系”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 三、“五大体系”与培训中心发展思路
“五大体系”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挑战,培训中心应积极应对,主动服务电力企业,深入分析“五大体系”下的专业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岗位工作标准和能力素质模型,以生产方式专业化为核心内容,转变培训发展方式,调整培训组织架构、强化专业建设,构建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培训标准体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坚强培训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提升培训质量。
四、转变培训发展方式,配合“五大体系”建设
1.调整组织架构,强化专业建设
“五大体系”从根本上调整了电力生产流程和专业结构,培训中心必须对生产流程和专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对应调整培训的组织架构和专业设置,强化专业建设。
首先,要调整专业教学部门设置,原教学部门实训中心和仿真中心可整合调整为输配电实训中心、电网实训中心、电力营销实训中心三个实训中心。其中输配电实训中心主要围绕“大检修”开展培训,电网实训中心主要围绕“大运行”开展培训,电力营销实训中心主要围绕“大营销”开展培训。
其次,要调整专业教学部门的教研室设置,输配电实训中心下设线路运检培训室和电力安全培训室,电网实训中心下设电网运行培训室、电网修试培训室和智能电网培训室,电力营销实训中心下设计量技术培训室、营业用电培训室。通过培训专业教学部门和教研室设置的调整实现培训中心与生产现场的专业对接,从而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
2.构建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培训标准体系
(1)当前培训运作模式的特点和不足。目前的培训运作模式,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和报表统计的方式直接了解生产单位和职能部室的培训需求,汇总编制公司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
问卷模式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面向员工,针对性强,第二是具有较强的时间特征,时效性强。但同时,针对性强、时效性强这两个特点又决定了问卷模式制订的培训计划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差,适用于新兴企业或中小企业,却并不适用于公司这种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司员工整体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起点比较低,利用问卷模式制定的培训教育计划,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大幅度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但时间一长,必然会遇到缺乏培训新内容、重复培训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现实的困惑,也是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
(2)以典型岗位设置为基础构建培训标准体系。“五大体系”对典型岗位设置进行了调整,对员工岗位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以“五大体系”典型岗位设置为出发点,建立了能力素质模型,确定了岗位人员能够顺利完成岗位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应制订了岗位培训标准。岗位培训标准包括培训课程、培训模块和考核标准等内容。所有典型岗位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训标准组成了整个的岗位培训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开展了针对性培训。岗位培训标准体系是培训中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构建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岗位培训标准体系是转变培训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3.构建全环节的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1)强化过程管理,实施全环节质量控制。大力开展“培训质量行”活动,加强培训基础管理工作,以教研室建设和培训教学基础台帐为抓手,建立培训基础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强化培训基础管理。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建立健全培训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培训需求分析、计划编制到授课实施各个环节,从需求分析报告、培训计划到实训指导书和课程教案等全环节的基础台帐,实施培训全环节的检查督导,实现了需求调查、设计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各环节的可控、能控和在控。
(2)改进培训需求调查、效果评估和结果反馈方式。深入贯彻ISO10015质量管理标准,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要着重改进需求调查方式,推广网络调查和培训项目菜单式调查,增强调查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要着重改进培训效果评估方式,积极探索基于能力标准的评估方法,科学评价项目实施前后的能力提升效果,通过培训效果评价培训质量。强化四级质量评估,改进评估结果反馈方式,从而形成培训质量管理闭环。
4.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1)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服务重庆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公司现有实训场所不能满足培训计划需要,也不能达到培训标准要求,且不具备改扩建条件。作为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国有大型央企,在当前“五大体系”变革的关键时刻,公司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此,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
(2)结合“五大体系”建设方案修订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首先,要紧密围绕“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进一步修订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大运行”方面,公司“大运行”专业体系将实现电网调度与设备监控、配网调控合一的一体化运作,按照实训设施与现场同步的原则,应建设调控一体的电网运行仿真实训设施,实现覆盖10~500千伏电压等级的电网调度仿真、变电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监控仿真的培训系统,满足电网调度和设备监控的技能训练功能。“大检修”方面,要结合“大检修”专业体系建设的实际,构建专业化、标准化、运维一体化的电网输变电设备实训设施,覆盖0.4~500千伏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备的实训设施,满足设备现场操作、现场维护、新建和检修设备的技能训练功能。“大营销”方面,要结合“一型五化”大营销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业扩报装、装表接电、电能计量、95598客户服务、电能信息采集与监控、电费业务、用电检查与反窃电、配电设备抢修的电力营销实训设施,覆盖0.4~500千伏电压等级电力营销业务的实训设施,以满足操作技能、管理技能的训练功能。
其次,电网一体化运行、电网技术进步促使电网继电保护、电力通信、电力自动化等设备、技术、建设、运维、管控进一步融合,可称之为“大二次”,培训中心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筹建与“大二次”相适应的实训设施,满足二次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等业务的培训需要。 最后,要搭建与支撑五大系统相适应的信息化实训系统。信息化是公司“三集五大”的支撑平台,以信息化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现代电网公司,绝大多数员工均必须具备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技能,需要按照“集中与网络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信息化支撑平台运行、维护、使用的训练设备及训练软件系统。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五大体系”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员工培训,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合适、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与“五大体系”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实现与“五大体系”的对接,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与“五大体系”的专业对接存在差距;其次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能力结构不全面,电力专业专职教师仅29人,平均年龄达46岁,来自生产企业的仅2人,整体上欠缺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第三是系统内兼职培训师来源不够稳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1)打造具有开放性、立体式结构的师资队伍。首先,要适度增加电力专业专职教师数量,引进新鲜血液,增加师资队伍活力,从各供电企业选派具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优秀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加入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师队伍工作,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其次,创新系统内兼职培训师聘用机制,通过发放“兼职培训师”证书、把授课任务纳入优秀人才年度业绩考核等方式,实现优秀人才资源共享,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兼职培训师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培训师队伍。第三,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社会师资力量的合作,吸引社会高端师资到校授课。
(2)强化师资培训,提高师资专业能力。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电力生产先进技术,对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开发与研究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电力生产高度融合,要求培训师必须具备“一专多能”,多维度发展,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向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延伸。另外,培训中心必须要加强师资培训,采取专项进修、现场实践、参加高层次科研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基于“五大体系”的电力生产流程,加强学习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先进理论技术,熟悉设施设备,大力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
(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围绕坚强智能电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体系庞大,涉及的专业面很宽,依靠传统的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必须采取团队协作模式,进一步完善项目责任人制度,以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小团队,共同研究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使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公司员工培训是培训中心的核心业务,为配合“五大体系”试点工作,培训中心应结合新的电力生产方式,围绕“五大体系”对员工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转变培训发展方式,大力提升培训的硬件、软件和教学水平,为促进公司员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提高“五大体系”建设人力资源保障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资料[Z].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五大体系;国家电网;培训方式
作者简介:徐辉(1970-),女,湖北武汉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馆员;陈显坪(1957-),女,重庆人,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重庆 400053)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81-03
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2011年工作会议上,重庆市电力公司与江苏省电力公司被确定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单位。“五大体系”是公司实现“两个转变”的具体实践,为配合“五大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培训中心作为电力行业职工培训的主力军,应在深刻理解“五大体系”理论的基础上,主动转变培训发展方式,积极应对“五大体系”对员工素质提升和员工培训工作提出的挑战。
一、“五大体系”建设理论分析
1.“五大体系”建设源于国网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内生力量
(1)“两个转变”是国网公司适应我国能源和电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电力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电源以煤电和水电为主,煤和水能规模大,大多分布于边远地区,需要走集中开发、规模外送和大范围消纳的发展道路。为此,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能源和电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三化”是公司“两个转变”的推进方向。要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就必须转变公司的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集约化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统一配置生产要素,实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组织方式扁平化是指减少企业的管理层级、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以建立一种紧凑的组织,使企业快速将决策延伸至生产、营销一线,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率。生产方式专业化是同类产品由分散生产趋于集中生产的过程,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管理方式集约化、组织方式扁平化、生产方式专业化是公司“两个转变”的推进方向。
(3)“五大体系”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具体实践。随着公司全面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电网功能、形态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生产核心关键技术及设备整体上档升级,对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变革的需求。公司在准确把握能源和电力科学发展需求、电网和公司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五大体系”建设,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是公司实现“两个转变”的具体实践。
2.生产方式专业化是“五大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大体系”的本质是核心关键技术的跳跃式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促使企业变革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专业化既是“五大体系”的发展方向,也是“两个转变”的内在动力,还是“五大体系”的核心内容。
(1)生产方式专业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现有的电力生产流程严格按专业和生产流程分工,工作界面和工作标准明确清晰。如运行和检修按专业严格区分,仅检修专业的二次专业部分就细分为继保、直流、远动、计量和通讯等专业,体现了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是,生产方式专业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核心关键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专业化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变革,现有的基于传统电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专业化,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低层次的专业化。
(2)坚强智能电网要求更高层面的专业化。由于电网功能、形态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生产核心关键技术及设备整体上档升级,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对生产方式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智能变电站的应用,为实施调控一体化,形成各级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与电网调度业务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调控体系提供了技术和设备支撑。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专业化。
二、“五大体系”与公司员工培训
“五大体系”建设事关全局,必须具有坚强的思想和物质保障。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调整了电力生产的专业结构,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司员工培训工作必须做出对应的调整。
1.“五大体系”对专业结构的调整
生产方式专业化是“五大体系”的核心内容,其表现形式由简单和细分向高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转变,必然对电力生产流程的专业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对专业的数量和性质进行了调整与转换,为此,各专业的岗位设置和编制数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本为辅助专业的,现在可能变成了核心专业,原本岗位数量庞大的专业,可能会被精简。
2.“五大体系”对员工素质的要求
“五大体系”建设,直接调整了组织架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变化,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对员工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表现为专业覆盖范围更广、技术水平更高、素质要求更全面。如调度控制一体化要求调度员要掌握设备监控知识、监控人员要掌握电网调度知识,对调度员和监控人员的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五大体系”对员工培训的挑战
“五大体系”提高了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对员工培训工作提出了挑战。员工培训作为保障员工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重要手段,是“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要方面,必须超前谋划,在充分、深入了解“五大体系”对专业结构调整和员工能力素质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员工现有的技术、技能水平进行分析比对,开展专项培训和岗位培训,以尽快满足“五大体系”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 三、“五大体系”与培训中心发展思路
“五大体系”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挑战,培训中心应积极应对,主动服务电力企业,深入分析“五大体系”下的专业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岗位工作标准和能力素质模型,以生产方式专业化为核心内容,转变培训发展方式,调整培训组织架构、强化专业建设,构建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培训标准体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坚强培训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提升培训质量。
四、转变培训发展方式,配合“五大体系”建设
1.调整组织架构,强化专业建设
“五大体系”从根本上调整了电力生产流程和专业结构,培训中心必须对生产流程和专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对应调整培训的组织架构和专业设置,强化专业建设。
首先,要调整专业教学部门设置,原教学部门实训中心和仿真中心可整合调整为输配电实训中心、电网实训中心、电力营销实训中心三个实训中心。其中输配电实训中心主要围绕“大检修”开展培训,电网实训中心主要围绕“大运行”开展培训,电力营销实训中心主要围绕“大营销”开展培训。
其次,要调整专业教学部门的教研室设置,输配电实训中心下设线路运检培训室和电力安全培训室,电网实训中心下设电网运行培训室、电网修试培训室和智能电网培训室,电力营销实训中心下设计量技术培训室、营业用电培训室。通过培训专业教学部门和教研室设置的调整实现培训中心与生产现场的专业对接,从而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
2.构建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培训标准体系
(1)当前培训运作模式的特点和不足。目前的培训运作模式,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和报表统计的方式直接了解生产单位和职能部室的培训需求,汇总编制公司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
问卷模式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面向员工,针对性强,第二是具有较强的时间特征,时效性强。但同时,针对性强、时效性强这两个特点又决定了问卷模式制订的培训计划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差,适用于新兴企业或中小企业,却并不适用于公司这种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司员工整体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起点比较低,利用问卷模式制定的培训教育计划,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大幅度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但时间一长,必然会遇到缺乏培训新内容、重复培训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现实的困惑,也是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
(2)以典型岗位设置为基础构建培训标准体系。“五大体系”对典型岗位设置进行了调整,对员工岗位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以“五大体系”典型岗位设置为出发点,建立了能力素质模型,确定了岗位人员能够顺利完成岗位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应制订了岗位培训标准。岗位培训标准包括培训课程、培训模块和考核标准等内容。所有典型岗位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训标准组成了整个的岗位培训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开展了针对性培训。岗位培训标准体系是培训中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构建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岗位培训标准体系是转变培训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3.构建全环节的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1)强化过程管理,实施全环节质量控制。大力开展“培训质量行”活动,加强培训基础管理工作,以教研室建设和培训教学基础台帐为抓手,建立培训基础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强化培训基础管理。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建立健全培训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培训需求分析、计划编制到授课实施各个环节,从需求分析报告、培训计划到实训指导书和课程教案等全环节的基础台帐,实施培训全环节的检查督导,实现了需求调查、设计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各环节的可控、能控和在控。
(2)改进培训需求调查、效果评估和结果反馈方式。深入贯彻ISO10015质量管理标准,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要着重改进需求调查方式,推广网络调查和培训项目菜单式调查,增强调查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要着重改进培训效果评估方式,积极探索基于能力标准的评估方法,科学评价项目实施前后的能力提升效果,通过培训效果评价培训质量。强化四级质量评估,改进评估结果反馈方式,从而形成培训质量管理闭环。
4.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1)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服务重庆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公司现有实训场所不能满足培训计划需要,也不能达到培训标准要求,且不具备改扩建条件。作为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国有大型央企,在当前“五大体系”变革的关键时刻,公司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此,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
(2)结合“五大体系”建设方案修订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首先,要紧密围绕“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进一步修订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大运行”方面,公司“大运行”专业体系将实现电网调度与设备监控、配网调控合一的一体化运作,按照实训设施与现场同步的原则,应建设调控一体的电网运行仿真实训设施,实现覆盖10~500千伏电压等级的电网调度仿真、变电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监控仿真的培训系统,满足电网调度和设备监控的技能训练功能。“大检修”方面,要结合“大检修”专业体系建设的实际,构建专业化、标准化、运维一体化的电网输变电设备实训设施,覆盖0.4~500千伏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备的实训设施,满足设备现场操作、现场维护、新建和检修设备的技能训练功能。“大营销”方面,要结合“一型五化”大营销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业扩报装、装表接电、电能计量、95598客户服务、电能信息采集与监控、电费业务、用电检查与反窃电、配电设备抢修的电力营销实训设施,覆盖0.4~500千伏电压等级电力营销业务的实训设施,以满足操作技能、管理技能的训练功能。
其次,电网一体化运行、电网技术进步促使电网继电保护、电力通信、电力自动化等设备、技术、建设、运维、管控进一步融合,可称之为“大二次”,培训中心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筹建与“大二次”相适应的实训设施,满足二次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等业务的培训需要。 最后,要搭建与支撑五大系统相适应的信息化实训系统。信息化是公司“三集五大”的支撑平台,以信息化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现代电网公司,绝大多数员工均必须具备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技能,需要按照“集中与网络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信息化支撑平台运行、维护、使用的训练设备及训练软件系统。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五大体系”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员工培训,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合适、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与“五大体系”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实现与“五大体系”的对接,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与“五大体系”的专业对接存在差距;其次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能力结构不全面,电力专业专职教师仅29人,平均年龄达46岁,来自生产企业的仅2人,整体上欠缺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第三是系统内兼职培训师来源不够稳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1)打造具有开放性、立体式结构的师资队伍。首先,要适度增加电力专业专职教师数量,引进新鲜血液,增加师资队伍活力,从各供电企业选派具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优秀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加入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师队伍工作,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其次,创新系统内兼职培训师聘用机制,通过发放“兼职培训师”证书、把授课任务纳入优秀人才年度业绩考核等方式,实现优秀人才资源共享,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兼职培训师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培训师队伍。第三,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社会师资力量的合作,吸引社会高端师资到校授课。
(2)强化师资培训,提高师资专业能力。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电力生产先进技术,对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开发与研究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电力生产高度融合,要求培训师必须具备“一专多能”,多维度发展,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向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延伸。另外,培训中心必须要加强师资培训,采取专项进修、现场实践、参加高层次科研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基于“五大体系”的电力生产流程,加强学习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先进理论技术,熟悉设施设备,大力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
(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围绕坚强智能电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体系庞大,涉及的专业面很宽,依靠传统的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必须采取团队协作模式,进一步完善项目责任人制度,以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小团队,共同研究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使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公司员工培训是培训中心的核心业务,为配合“五大体系”试点工作,培训中心应结合新的电力生产方式,围绕“五大体系”对员工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转变培训发展方式,大力提升培训的硬件、软件和教学水平,为促进公司员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提高“五大体系”建设人力资源保障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资料[Z].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