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妈妈 帮宝宝与乙肝病毒作战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均健康:宝宝常规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方法,也是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传播的最佳措施。如果父母均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产科医生会在宝宝出生后尽快(24小时内,越早越好)给宝宝接种乙肝疫苗;出院后,父母需要在宝宝1月龄和6月龄时带宝宝到预防接种机构再各加强接种1次。此方案称为0、1、6方案。末次接种后1~3个月,可抽血检测HBsAb(乙肝表面抗体)水平,约95%可产生保护性抗体。
  
  父母与乙肝病毒“有染”:孕妈妈产前阻断 宝宝主被动联合免疫
  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感染乙肝病毒,那么预防宝宝感染乙肝病毒的程序就要复杂些了。
  一般地说,女性怀孕后机体的免疫状态会降低。因此,如果母亲孕前为“带毒”状态,即HBsAg阳性但肝功能正常,在孕期应监测其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必要时需到专科医院治疗;如果母亲为乙肝患者,则需在孕前进行保肝治疗和(或)抗病毒治疗,使转氨酶和HBV DNA维持在安全水平后再怀孕,并在孕期严密随访。无论母亲为“带毒”还是“乙肝患者”,可在孕晚期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进行产前阻断,并在宝宝出生后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来降低母婴垂直传播。
  孕妈妈产前阻断推荐从孕28周开始,每4周注射1次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注射3次,产前一周再注射1次。
  宝宝主动免疫宝宝出生后2小时内和15天时各注射1次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
  宝宝被动免疫即接种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有两种方案可选择:一种方法是出生后1月龄、2月龄和7月龄分别接种1次乙肝疫苗,另一种方法是0、1、6方案。
  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概率很低,但父婴传播是乙肝病毒直接整合在精子中引起胎儿感染,除了使宝宝发生慢性乙肝外,还可以引起畸形、死胎、流产等,目前尚无特效的预防措施能阻断父婴传播。因此,只能通过在孕前降低父亲的HBV DNA载量来降低父婴传播的发生率。
  
  温馨提示:我国已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列入计划免疫,正规医院都会给予免费注射,但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是自费的,医院不提供,需要自己到防疫部门购买,提前做好准备。
  
  免疫预防后并非万事大吉
  按照以上程序进行免疫预防后,并不是一定能使宝宝避免感染乙肝病毒,原因有以下几种: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小三阳”妈妈的宝宝多可完全阻断,但“大三阳”妈妈的宝宝仍有一小部分会被感染;有一些宝宝,包括健康妈妈的宝宝,在全程注射疫苗后未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或抗体滴度不够;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或消失,保护力减弱。因此,新妈妈还要留意宝宝是否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乙肝病毒,建议新妈妈在宝宝9月~18 月龄间带宝宝去医院进行免疫后保护性抗体(HBsAb)和HBsAg的检测,以确定是否需要再次加强接种乙肝疫苗或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之后每年随访1次,一旦抗体水平低下或转阴就应立即加强接种,接种1月后再复查抗体水平。
  如果家庭成员都健康,也建议妈妈在宝宝3岁和6岁时带宝宝到预防接种机构加强接种一次乙肝疫苗,以增加宝宝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进行传播,与乙肝患者的密切生活接触会增加宝宝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因此,如果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员为乙肝患者,在宝宝未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前,不要有血液(如伤口)或体液(唾液、尿液及汗液等)接触,尽量避免直接亲吻宝宝口鼻,饮食用具、洗漱用具等也要尽量分开使用。
其他文献
在我国,老百姓有了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就自认为患了“肩周炎”,甚至部分骨科医生也常常用“肩周炎”笼统地诊断肩部病痛。所以,目前“肩周炎”的诊断像个大家族,除了符合科学定义的“真正的肩周炎”外,还包含如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症、肩关节不稳、肩峰下滑囊炎、关节内游离体、骨关节炎等多种其他肩关节疾病。  研究证实,肩周炎的发病率其实相对较低,肩袖损伤才是肩关节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其次是肩峰下撞击症和肩关节
医生手记    一天,一位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来看我的门诊,她告诉我说,自己可能有点“老花”了。因为近一年来,她渐渐看不清近物,上节目看讲稿时,必须戴上老花镜。她知道近视可以用激光来治疗,不知“老花眼”是否也能用激光来治呢?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经过两周的准备之后,这位女主持人在我院成功进行了激光老视矫治手术。术后,她的近视力明显提高,完全可在不戴眼镜的情况下看书读报,远视力较术前无改变,术后随访显
如今,母乳喂养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也有更多的人愿意自己动手给宝宝制作健康、安全的“天然辅食”,来代替“人工辅食”。  “人工辅食”方便却令人顾虑  目前,市场上的婴儿辅食成品(简称“人工辅食”)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半流质淀粉食物,如米粉,第二类是果泥、蔬菜泥,第三类是肉泥,如鱼肉泥、猪肝泥等。与自制的“天然辅食”相比,“人工辅食”的优点主要是方便、快捷、省心,父母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宝宝
医者    血压高要定期检查肾功能  北京中医药大学肖相如教授:今天在门诊遇到一位30多岁的小伙子,因为血压高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其实他早就知道血压高,但是因为不难受,所以没在意,等到身体难受的时候已经是尿毒症了。高血压是尿毒症的重要原因,希望血压高的朋友一定要控制好血压,并且定期查肾功能。(http://t.sohu.com/p/m/287767016)    化疗前一定先确诊  武警总医院纪小
民以食为天,对子肝病患者来说,饮食调理尤为重要。但是,很多肝病患者没有掌握正确的饮食原则,陷入了不少饮食误区。    误区1 追求高营养    有些患者认为,患肝病后营养摄取不足,于是摄入过多的糖和蛋白质。可是,这样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有可能诱发肝炎后脂肪肝、高脂血症等疾病。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    误区2 怕营养    有些患者认为
近日,一名23岁的北京女孩方言因突发急性胃溃疡致失血性休克死亡,令众多网友嘘唏不已。同时,该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胃溃疡”这种疾病的广泛关注。在浏览了方言的微博以后,我们发现她在去世前两天,还强忍着剧烈胃痛坚持上班,并通过微博向其他部门的同事“求胃药”……事实上,从方言出现胃部剧痛到去世,不过短短3天时间。胃溃疡这种常见的慢性病何以成为致命“杀手”?听听专家的说法。  事件回放  2011年12月1
我是一个退休外科医生,行医几十年里耳闻目睹的不该发生的医疗不幸事件,也有几十件之多。其中确有医护人员失职造成的事故,也有因病人或家属拖延和主诉不清而发生的不幸,还有药品不合格造成的意外……医疗差错和事故原因错综复杂,以偏盖全地把责任甚至是恶意的诬蔑泼向医护人员,是极不公正的。  我特别要指出的是个别新闻工作者见风就是雨,以轰动效应为目的不负责任地报道医疗差错和事故。病人和家属值得同情便肆意渲染,医
8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 “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对于这些口号和倡议,想必大家耳熟能详。  经过宣传,大家对于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得很多了。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虽然知道锻炼的好处,却不能长期坚持;或者一时间热情很高,终究半途而废;还有的人虽然坚持锻炼,效果却不理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根据自己多年体育锻炼的切身体会,特别想说
鲜百合300克,洗净;鲜山药500克,去皮、洗净,切成5厘米段,再切成一厘米厚的片;白莲子100克,洗净。  三味共放碗中,加白糖300克、水100毫升,隔水蒸30分钟,将山药、百合、莲子装入盘子,糖汁倒入炒锅,调入蜂蜜100克、沸水适量调和,淋于百合山药盘内即可。  百合蜜酿山药香甜酥糯,滋补脾胃肺肾,能清心安神,止泻涩精。适合脾肾虚弱、心悸失眠、肺燥干咳、食少体倦、泄泻便溏和遗精早泄者食用。
有人说:中医药起点低、科普文章人人能写;有人说:张悟本们大行其道,是因为真正的专家不用心做科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分两次推出了27位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无疑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  本刊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合作推出的《首席专家谈养生》栏目,将邀请这些专家执笔,让读者们欣赏到真正值得传播的中医科普。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尤昭玲、王琦、王新陆、仝小林、张伯礼、张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