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可见,小学信息技术作为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很重要。小学生天真活泼,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持久性较差,意志品质也比较薄弱,如果只是讲授枯燥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机械重复的技能练习,其学习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持久稳定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有效的课前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笔者尽量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提出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保持这种兴趣。同时还要化难为易,避免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理论铺陈解释,给学生灌输过多深奥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动画原理》一课时,笔者先播放视频片断《大闹天宫》《米老鼠和唐老鸭》《闪电狗》等,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对比、找不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精彩的动画世界(约5分钟);接着介绍每种动画片都是如何制作的(观看制作过程视频)(约5分钟);再让学生上网查一查有关动画方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制作成文档(约5分钟);然后用10分钟请学生说说都从网络上学习到了哪些知识,与同学进行分享;最后,询问学生想不想自己试着做一个动画片。笔者在导入铺垫中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兴趣引导中层层深入,在问题引导中教授新知识,在认知新知中引发尝试,让兴趣激发贯穿于课堂始终,最终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调动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共研性和探究性,所以小组合作是这一学科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开放性小组合作探究不但能完成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还能提升和拓展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应用技能,并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动态全景效果图》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上一届六年级学生做的动态全景效果图作品,并告诉学生是他们的学长做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挑战欲。再让学生思考怎么让一张静态的图片动起来,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最后让小组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笔者适时进行讲解,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方法。
三、任务驱动,维持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形式,带着问题动手操作。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得到重视,主观能动性也能得到充分發挥。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不断强化,使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笔者设计让学生给教师发端午节节日贺卡的电子邮件,学生兴趣就很高。再如,笔者还通过“挑战三关”活动,让学生在闯关过程学会了在文本中插入图片,完成“给诗集配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任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起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浓厚的兴趣,使之能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四、重组教材,点燃兴趣
学习必须让学生有更长远的发展,所以教师应以更高、更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实现课程的拓展延伸。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一特点,笔者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取舍、建构、重组,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同时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在信息技术课中适当增加一些益智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使之对新知识的敏锐度大大增加,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此外,笔者还利用电脑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画图软件后,让学生自由创作;在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课文配图、诗歌配画的创作……在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迫不及待地实践起来,最后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
五、活学活用,强化兴趣
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很抽象,不容易记住,但同时它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目,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生活,诱发动机,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电子邮箱时,发现学生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电子邮箱,有的已经在使用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邮箱和朋友进行电子邮件交流。在此过程中,笔者及时收集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网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得以解决,能有效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实践,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六、激励创新,深化兴趣
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时代呼唤创新的精神,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个性。所以,鼓励创新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信息技术课程具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优势条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的创新空间。教学中,笔者努力将创新教育理论引入课堂,重视创新活动的设计与教学。例如,教学《太空之旅》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航天器,并自选色彩来修饰。课堂上笔者先播放了有关火箭、航天器等的短片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营造恰当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最后提出色彩新颖、设计独特等创新要求,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学中适时展示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创新的力量,同时针对实际灵活评价。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深入研读教材,精巧设计,创新教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创新,从而牵住学生的“鼻子”,让学生的学习能踩在知识点上,达成目标。同时,要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到生活中。持久而强劲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拥有一对翱翔天空的美丽翅膀,在信息化的时空里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培养勇于挑战、善于思变、敢于创新的精神。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有效的课前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笔者尽量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提出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保持这种兴趣。同时还要化难为易,避免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理论铺陈解释,给学生灌输过多深奥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动画原理》一课时,笔者先播放视频片断《大闹天宫》《米老鼠和唐老鸭》《闪电狗》等,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对比、找不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精彩的动画世界(约5分钟);接着介绍每种动画片都是如何制作的(观看制作过程视频)(约5分钟);再让学生上网查一查有关动画方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制作成文档(约5分钟);然后用10分钟请学生说说都从网络上学习到了哪些知识,与同学进行分享;最后,询问学生想不想自己试着做一个动画片。笔者在导入铺垫中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兴趣引导中层层深入,在问题引导中教授新知识,在认知新知中引发尝试,让兴趣激发贯穿于课堂始终,最终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调动兴趣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共研性和探究性,所以小组合作是这一学科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开放性小组合作探究不但能完成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目标,还能提升和拓展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应用技能,并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动态全景效果图》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上一届六年级学生做的动态全景效果图作品,并告诉学生是他们的学长做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挑战欲。再让学生思考怎么让一张静态的图片动起来,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最后让小组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笔者适时进行讲解,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方法。
三、任务驱动,维持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形式,带着问题动手操作。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得到重视,主观能动性也能得到充分發挥。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不断强化,使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笔者设计让学生给教师发端午节节日贺卡的电子邮件,学生兴趣就很高。再如,笔者还通过“挑战三关”活动,让学生在闯关过程学会了在文本中插入图片,完成“给诗集配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任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起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浓厚的兴趣,使之能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四、重组教材,点燃兴趣
学习必须让学生有更长远的发展,所以教师应以更高、更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实现课程的拓展延伸。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一特点,笔者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取舍、建构、重组,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同时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在信息技术课中适当增加一些益智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使之对新知识的敏锐度大大增加,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此外,笔者还利用电脑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画图软件后,让学生自由创作;在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课文配图、诗歌配画的创作……在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迫不及待地实践起来,最后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
五、活学活用,强化兴趣
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很抽象,不容易记住,但同时它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目,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生活,诱发动机,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电子邮箱时,发现学生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电子邮箱,有的已经在使用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邮箱和朋友进行电子邮件交流。在此过程中,笔者及时收集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网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得以解决,能有效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实践,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六、激励创新,深化兴趣
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时代呼唤创新的精神,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个性。所以,鼓励创新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信息技术课程具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优势条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的创新空间。教学中,笔者努力将创新教育理论引入课堂,重视创新活动的设计与教学。例如,教学《太空之旅》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航天器,并自选色彩来修饰。课堂上笔者先播放了有关火箭、航天器等的短片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营造恰当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最后提出色彩新颖、设计独特等创新要求,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学中适时展示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创新的力量,同时针对实际灵活评价。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深入研读教材,精巧设计,创新教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创新,从而牵住学生的“鼻子”,让学生的学习能踩在知识点上,达成目标。同时,要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到生活中。持久而强劲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拥有一对翱翔天空的美丽翅膀,在信息化的时空里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培养勇于挑战、善于思变、敢于创新的精神。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