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英国这几年,中国的朋友经常会问我对英国人的印象及中英两国的差异。说实话。我对英国人优雅的举止谈吐很为欣赏,但每次都要特别强调,英国人办事拖拖拉拉,效率不高。他们虽然极其认真,但有点刻板,那循规蹈矩的样子还透着一股“傻气”。不单单是我。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都说,英国的效率实在无法与中国相比。
笼统一点说,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要说得具体一点,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增加了约70倍,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在许多城市。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就会看到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崭新的马路出现在眼前。
毫无疑问,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效率确实很高,快节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比之下,英国的低效率却很明显。比如办理银行卡,通常需要预约,等到预约时间,要拿着介绍信、有效证件等到银行面谈、审核。确认手续合乎章程之后,银行会在几周后把银行卡寄到你的住所,再等些日子才能收到银行寄来的密码。而在中国办理一张同类的银行卡,手续要简单得多,通常只是几分钟的事情。
英国的医疗服务低效,常常被人诟病、抱怨连连。无论是生大病还是生小病,一律都要预约,少则几日,多则几周。好不容易等到了去诊所的日子,小病早已痊愈,大病就很难说了。所以,英国人遇到小毛病,通常就自行买药解决。前些日子,笔者的朋友意外骨折,手术竟然排在了10天之后。
再比如,笔者去年搬到目前所住的城市时,部分街道和建筑正在翻修,至今9个多月过去了,工地仍然用铁丝网围着,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不知还要多久才可以看到“庐山真面目”。
诸如此类反映英国低效率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个争分夺秒的全球化时代,无论世界怎样变化,英国人照旧过着“茶水照样要放糖,有事没事上茅房,时间一到就下班,管你队伍有多长”的生活,高效似乎与他们无缘。
可是,如此“低效”的英国,却依然甘于办事拖拖拉拉,不紧不慢,死板地照章办事,让我在纳闷之余也不得不有所思考。也就是说,追求高效率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好的效果呢?仔细一想,也就能发现,英国的银行在某些环节虽然看似低效,但健全的金融体系却是许多国家的范本。办银行卡的繁琐手续是基于安全考虑,向客户邮寄银行卡是要确定办卡人提供的地址是有效的。
再说医疗。在英国,虽然求诊周期漫长,但医疗福利制度却普及广泛。凡是生活在英国的居民,包括海外留学生,都可享有免费的公共医疗服务,医生不会因为病人享受的是免费医疗而态度冷淡,他们依然尽职尽责,贴心服务。
在中国,其他方面都很高效,但看病难却总是不能解决。关于改进医疗服务的计划已提出好几年,但就是见不到有多大进展。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医疗卫生保障覆盖面小,资源分布不均。药费一路上涨,服务态度令人无法恭维等问题。
中国建设工程的施工速度惊人,但“豆腐渣”不在少数,有些建筑建好之后不久就需要维修翻新,甚至推倒重建。
在英国,建造和维修房子进度很缓慢,但寿命长久,100多年前铺设的排水管道依然运作正常。伦敦的地铁设备陈旧,但四通八达。很方便,是市民可以信赖的交通工具。再看北京的西客站、北京机场和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刚投入使用就要翻修。
英国人在做出正式决定之前一定会经过反复周密的论证,征求相关人的意见。当年希斯罗机场的扩建计划就延续了多年,政府部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充分收集民众的看法。这样做固然效率低,但却减少了后顾之忧。英国人一旦做好计划,就会按计划和规则办事,从不会为了抢时间而加班加点、偷工减料。这种“傻气”,也许才是正确的态度。
对比英国等发达国家就不难看到,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每个领域都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功利化、唯利是图等等,短期内看似高效,长期而言实际上是低效,隐形损失很大。因此,人们必须克服短视和浮躁心态,使经济、社会和心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程华玲)
笼统一点说,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要说得具体一点,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的GDP增加了约70倍,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在许多城市。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就会看到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崭新的马路出现在眼前。
毫无疑问,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效率确实很高,快节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比之下,英国的低效率却很明显。比如办理银行卡,通常需要预约,等到预约时间,要拿着介绍信、有效证件等到银行面谈、审核。确认手续合乎章程之后,银行会在几周后把银行卡寄到你的住所,再等些日子才能收到银行寄来的密码。而在中国办理一张同类的银行卡,手续要简单得多,通常只是几分钟的事情。
英国的医疗服务低效,常常被人诟病、抱怨连连。无论是生大病还是生小病,一律都要预约,少则几日,多则几周。好不容易等到了去诊所的日子,小病早已痊愈,大病就很难说了。所以,英国人遇到小毛病,通常就自行买药解决。前些日子,笔者的朋友意外骨折,手术竟然排在了10天之后。
再比如,笔者去年搬到目前所住的城市时,部分街道和建筑正在翻修,至今9个多月过去了,工地仍然用铁丝网围着,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不知还要多久才可以看到“庐山真面目”。
诸如此类反映英国低效率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个争分夺秒的全球化时代,无论世界怎样变化,英国人照旧过着“茶水照样要放糖,有事没事上茅房,时间一到就下班,管你队伍有多长”的生活,高效似乎与他们无缘。
可是,如此“低效”的英国,却依然甘于办事拖拖拉拉,不紧不慢,死板地照章办事,让我在纳闷之余也不得不有所思考。也就是说,追求高效率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好的效果呢?仔细一想,也就能发现,英国的银行在某些环节虽然看似低效,但健全的金融体系却是许多国家的范本。办银行卡的繁琐手续是基于安全考虑,向客户邮寄银行卡是要确定办卡人提供的地址是有效的。
再说医疗。在英国,虽然求诊周期漫长,但医疗福利制度却普及广泛。凡是生活在英国的居民,包括海外留学生,都可享有免费的公共医疗服务,医生不会因为病人享受的是免费医疗而态度冷淡,他们依然尽职尽责,贴心服务。
在中国,其他方面都很高效,但看病难却总是不能解决。关于改进医疗服务的计划已提出好几年,但就是见不到有多大进展。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医疗卫生保障覆盖面小,资源分布不均。药费一路上涨,服务态度令人无法恭维等问题。
中国建设工程的施工速度惊人,但“豆腐渣”不在少数,有些建筑建好之后不久就需要维修翻新,甚至推倒重建。
在英国,建造和维修房子进度很缓慢,但寿命长久,100多年前铺设的排水管道依然运作正常。伦敦的地铁设备陈旧,但四通八达。很方便,是市民可以信赖的交通工具。再看北京的西客站、北京机场和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刚投入使用就要翻修。
英国人在做出正式决定之前一定会经过反复周密的论证,征求相关人的意见。当年希斯罗机场的扩建计划就延续了多年,政府部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充分收集民众的看法。这样做固然效率低,但却减少了后顾之忧。英国人一旦做好计划,就会按计划和规则办事,从不会为了抢时间而加班加点、偷工减料。这种“傻气”,也许才是正确的态度。
对比英国等发达国家就不难看到,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每个领域都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功利化、唯利是图等等,短期内看似高效,长期而言实际上是低效,隐形损失很大。因此,人们必须克服短视和浮躁心态,使经济、社会和心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程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