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森林是人类重要的休憩与旅游的场所,森林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能源,尤其是在保持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文章对吉林省东部的森林资源和西部平原地区的森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森林及林副产品能够更好地促进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森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森林资源;森林效益;林副产品;森林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06-1
吉林省山地占60%以上,繁荣山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课题。实践证明,如果在山区毁林种粮,单一发展粮食作物,则可能导致山穷、水尽、民贫的不良后果。长白山林区,除盛产木材有大量的采伐剩余物可供发展木材深加工、细加工以外,还有多种经济动植物。已经查明的有利用价值的真菌类共3376种,林下副产品2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800多种,野生动物中兽类51种、鸟类325种、爬行类10种、两栖类9种、鱼类9种,其中珍贵和稀有品种甚多。这都是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繁荣山区经济的宝贵资源。长白山被列为全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吉林省已建立起一批以森林特产为原料的工农业生产部门,如制药、制酒、园参栽培、养鹿、养貂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些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国家传统的出口产品。如抚松制药厂以名贵森林特产参茸虎骨为原料的中成药,通化的葡萄酒等。据1981年底统计,全省人参栽培面积3400万立方米,年产人参239万公斤,年产值约为7000万元。养鹿10万头以上,年产鹿茸2万公斤,占全国鹿茸产量的40%。近几年又有较大的发展,人工饲养哈什蚂也已获得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山区经济不够发达,影响了全国经济的繁荣,繁荣山区经济已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善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吉林省也毫不例外且具有典型意义。吉林省东部山区人参的种植需要林地实行轮作,梅花鹿饲养的饲料需要从林地采集,哈什蚂饲养需要水源与森林,制药、制酒的主要原料也取自森林。离开了森林资源,各种森林特产的经济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山区经济的发展便失去了物质基础。因此,吉林省的森林,为发展东部山区土特产的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搞活山区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吉林省抚松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据调查1949年全县总人口为4万多人,工农业总产值630多万元。建国后以人参栽培和制药为主,各项以森林特产为原料的生产项目蓬勃发展,繁荣了经济,到1983年为止,全县人口为28万多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5倍多。1983年的人参鲜品产量达到88.2万公斤,到目前人参栽培已经成为抚松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从目前抚松县的经济结构来看,林业及森林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23%,野生动植物采收加工利用产值占总产值的11.7%,人参栽培产值占总产值的32.9%,以上依赖于森林资源的各项产值总和,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7.6%。由此可见,森林在山区经济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村,种人参、种药材、养鹿、养貂、养蜂、养哈什蚂、放养柞蚕、采集山野菜等多种经营活动已普遍兴旺发达,多种经营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通化地区各县由1978年的占50%上升到70%,抚松县则上升到80%以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在1982年多种经营产值就达到50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多收入400元。通化地區集安县多种经营人均收入超过500元。可见,山区农村经济的繁荣出路在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在吉林省西部农村,通过植树造林使农民致富也是切实可行的。地处松辽平原长岭县的东岭、腰坨子、新安乡等三个乡,在沙坨上植树造林,不仅能防风固沙促进农业丰收,而且生长储藏的木材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能使农民很快成为小康之家。如新安乡双榆树村,从1952年起将沙坨子地退耕还林,到1980年造林保存面积651公顷,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6%,每户平均占有林地2.5公顷,人均占有林地0.5公顷。1975-1980年平均粮食总产量达到622.3吨,比60年代平均粮食总产量326.8吨增长近1倍,现在全村有成林面积285.7公顷,林木价值约100多万元。1970年以来,林业总收入达80多万元,用林业收入购买了8台大型拖拉机,办起了砖厂与木材加工厂等九个企业,繁荣了经济,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
从上述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东部山区也好,西部平原地区也好,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是繁荣山区和农村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更好地发挥吉林森林这一资源优势,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
目前,在吉林省林区还存在着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木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林业系统内某些比例关系失调等问题。但是,吉林森林仍不失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与主体部分,它对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促进东北平原农业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净化与美化区域环境,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生态意义。在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中,吉林森林将继续在发展森林工业,扩大森林特产,缓和能源紧张,提供后备能源,繁荣山区与农村经济等方面,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吉林森林是吉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支柱。为了继续发挥国家林业生产基地的作用,吉林省需进一步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我省的森林覆盖率,在调整、稳定中有计划地逐步提高木材产量,大力发展人造板工业,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全面地科学经营,合理利用与发展森林资源,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建(1980-),男,汉族,吉林通榆人,就职于吉林通榆县林业局稽查大队,研究方向:森林资源管理。
关键词:森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森林资源;森林效益;林副产品;森林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06-1
吉林省山地占60%以上,繁荣山区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课题。实践证明,如果在山区毁林种粮,单一发展粮食作物,则可能导致山穷、水尽、民贫的不良后果。长白山林区,除盛产木材有大量的采伐剩余物可供发展木材深加工、细加工以外,还有多种经济动植物。已经查明的有利用价值的真菌类共3376种,林下副产品2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800多种,野生动物中兽类51种、鸟类325种、爬行类10种、两栖类9种、鱼类9种,其中珍贵和稀有品种甚多。这都是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繁荣山区经济的宝贵资源。长白山被列为全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吉林省已建立起一批以森林特产为原料的工农业生产部门,如制药、制酒、园参栽培、养鹿、养貂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些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国家传统的出口产品。如抚松制药厂以名贵森林特产参茸虎骨为原料的中成药,通化的葡萄酒等。据1981年底统计,全省人参栽培面积3400万立方米,年产人参239万公斤,年产值约为7000万元。养鹿10万头以上,年产鹿茸2万公斤,占全国鹿茸产量的40%。近几年又有较大的发展,人工饲养哈什蚂也已获得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山区经济不够发达,影响了全国经济的繁荣,繁荣山区经济已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善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吉林省也毫不例外且具有典型意义。吉林省东部山区人参的种植需要林地实行轮作,梅花鹿饲养的饲料需要从林地采集,哈什蚂饲养需要水源与森林,制药、制酒的主要原料也取自森林。离开了森林资源,各种森林特产的经济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山区经济的发展便失去了物质基础。因此,吉林省的森林,为发展东部山区土特产的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搞活山区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吉林省抚松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据调查1949年全县总人口为4万多人,工农业总产值630多万元。建国后以人参栽培和制药为主,各项以森林特产为原料的生产项目蓬勃发展,繁荣了经济,到1983年为止,全县人口为28万多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5倍多。1983年的人参鲜品产量达到88.2万公斤,到目前人参栽培已经成为抚松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从目前抚松县的经济结构来看,林业及森林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23%,野生动植物采收加工利用产值占总产值的11.7%,人参栽培产值占总产值的32.9%,以上依赖于森林资源的各项产值总和,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7.6%。由此可见,森林在山区经济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村,种人参、种药材、养鹿、养貂、养蜂、养哈什蚂、放养柞蚕、采集山野菜等多种经营活动已普遍兴旺发达,多种经营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通化地区各县由1978年的占50%上升到70%,抚松县则上升到80%以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在1982年多种经营产值就达到50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多收入400元。通化地區集安县多种经营人均收入超过500元。可见,山区农村经济的繁荣出路在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在吉林省西部农村,通过植树造林使农民致富也是切实可行的。地处松辽平原长岭县的东岭、腰坨子、新安乡等三个乡,在沙坨上植树造林,不仅能防风固沙促进农业丰收,而且生长储藏的木材价值也是十分可观的,能使农民很快成为小康之家。如新安乡双榆树村,从1952年起将沙坨子地退耕还林,到1980年造林保存面积651公顷,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6%,每户平均占有林地2.5公顷,人均占有林地0.5公顷。1975-1980年平均粮食总产量达到622.3吨,比60年代平均粮食总产量326.8吨增长近1倍,现在全村有成林面积285.7公顷,林木价值约100多万元。1970年以来,林业总收入达80多万元,用林业收入购买了8台大型拖拉机,办起了砖厂与木材加工厂等九个企业,繁荣了经济,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
从上述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东部山区也好,西部平原地区也好,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是繁荣山区和农村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更好地发挥吉林森林这一资源优势,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
目前,在吉林省林区还存在着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木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林业系统内某些比例关系失调等问题。但是,吉林森林仍不失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与主体部分,它对三江流域的水源涵养,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促进东北平原农业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净化与美化区域环境,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生态意义。在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中,吉林森林将继续在发展森林工业,扩大森林特产,缓和能源紧张,提供后备能源,繁荣山区与农村经济等方面,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吉林森林是吉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支柱。为了继续发挥国家林业生产基地的作用,吉林省需进一步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我省的森林覆盖率,在调整、稳定中有计划地逐步提高木材产量,大力发展人造板工业,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全面地科学经营,合理利用与发展森林资源,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建(1980-),男,汉族,吉林通榆人,就职于吉林通榆县林业局稽查大队,研究方向:森林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