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王子为父亲报仇的古老的传说:丹麦国王突然去世,国王的弟弟克劳狄斯继承了王位,还娶了自己曾经的王嫂。老国王的鬼魂出现在王子哈姆雷特面前并且告诉他自己是在睡梦中被弟弟用毒药谋杀的,希望哈姆雷特揭露克劳狄斯的阴谋,为自己报仇,于是哈姆雷特走上了为父亲报仇的道路。《麦克白》的故事取材于苏格兰,麦克白本来是衣食无忧的贵族,但听信了女巫的预言和妻子的怂恿,随着野心的不断增大,为了得到王位而谋杀了国王并且千方百计铲除掉可能阻挡自己后代称王的所有阻碍。
[关键词]哈姆雷特;麦克白;篡权者;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397-01
1共同特征:非法性
在这两部悲剧中,其中两位篡位者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篡位”这个戏剧行动都具有“非法性”。因为按照当时的封建世袭制,君主的职位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没有权利获得王位的,除非使用了不正常或是不合法的手段。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道德和法律背景下,“弑君篡位”这样的行为是具有极大的“不合法性”的。
克劳狄斯趁自己的兄弟不备将之杀害从而登上王位,在道德伦理上受人唾弃,在法律上也是不被允许的。而麦克白虽然一开始与克劳狄斯完全不同的,他既是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近亲,是受人尊敬的爵士,也是战场上足智多谋的将军,但由于听了女巫们的“预言”,再加上妻子整天在耳边怂恿,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杀害了国王邓肯并嫁祸给了看守的侍卫。因此,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受人怂恿为了野心所致,这两个戏剧角色获得政权的手段都是不合法的,是有失道德的。
2篡位动机比较
《哈姆雷特》里的克劳狄斯设计谋杀老国王从而篡权夺位的动机有两个,他打一开始就觊觎自己兄弟的王位和王后,他是受自己在皇室的地位利益和对王后觊觎已久的双重驱使,出于自己的主观原因,为篡位而篡位,是个本质邪恶的完完全全的篡位者,使他可能引起的只有观众的厌恶和愤怒。但反观麦克白,对于他来说,国王一直就是他拼死效忠的高高在上的存在。他是苏格兰皇室的中流砥柱,也是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将军,这恰恰是阴险的两面派克劳狄斯身上不具备的品质。麦克白的篡位行为不是出于他个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他受到的外界的诱惑。威廉·哈兹里特认为:“麦克白性格中有可观的精力与丈夫气”,有“美德与忠心”,其犯罪是因为“那时他受一切来自天上的影响。”德国诗人海涅也认为:“麦克白输给了撒旦的威力,输给了原恶”,他的毁灭是“地狱诱惑的后果”。
因此,通过分析两个篡位者篡位的原因,可以得出两个戏剧人物的篡位的原因和动机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区分两部悲剧的悲剧性的很大一个条件。
3性格特征比较
《哈姆雷特》中,整个戏剧故事是以哈姆雷特复仇的行动来展开的,观众是站在哈姆雷特的主观视角来接触和了解克劳狄斯的,从“复仇”这个角度来看待他,这个新国王完全是个恶人,于是哈姆雷特对与克劳狄斯的评价也就成了观众对他的评价:“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不及你前夫二百分之一的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一个下流无赖的国王”。
在《麦克白》中,由于戏剧重心是放在麦克白身上,可以说《麦克白》是《哈姆雷特》中被一带而过的“篡位”过程的放大和扩张,所以整部剧都围绕麦克白是如何走上背叛国王并篡位夺权的道路,最终被自己不断膨胀的野心所毁灭的。“激励麦克白的力量是他篡权夺位的野心,他的勇敢机智和想象力可能对他野心的成败起作用,但它们本身并不是冲突的主要力量。”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在他的著名论文《莎士比亚悲剧的实质》(1904)中提到:“麦克白叛逆的野心与麦克德夫和马尔康的忠诚和爱国心相冲突:这是外在的冲突。但这些力量或原则同样在麦克白本人的灵魂当中冲突:这是内在的冲突。”莎士比亚在赋予他野心罪恶的同时,“还赋予了他自我反省的一种良心,这种警告令人如此可怕,谴责令人如此发狂,他内心的痛苦情形促使观众对他表示恐怖的敬畏和同情。”
在莎士比亚的这两部悲剧中,两位篡权者登上王位的过程都是非法的、充满罪恶的,所以两个人物的悲剧性结果注定是必然发生的。哈姆雷特找戏班子来演出的“捕鼠器”后,克劳狄斯的祈祷和忏悔的人物行动表明了他在谋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并篡夺王位后,自己的内心其实是具有一定的负罪感的。麦克白谋杀国王后,他同时也谋杀了自己的安全感,他一点也不敢回想自己当初所犯下的罪行。与其说他是胆怯或是懦弱,更不如说是他在经受着自己良心的拷问
这两位非法的篡位者在剧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各有特色,同时也对戏剧情节的推动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他们既相似又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都不是完全的坏人,观众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对人物产生同情心。利文斯顿说过:“产生伟大的悲剧似乎有一个条件,就是它应当忠实地表现生活中最阴暗的东西,同时又不会在最后让人感到沮丧压抑。”这就给戏剧更添了一份悲剧性色彩,使它们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其中两部,一直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张洒洋、徐斌:《莎士比亚引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英]威廉·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德]海因里希·海涅:《莎士比亞笔下的少女和妇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苏婳(1994—),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关键词]哈姆雷特;麦克白;篡权者;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397-01
1共同特征:非法性
在这两部悲剧中,其中两位篡位者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篡位”这个戏剧行动都具有“非法性”。因为按照当时的封建世袭制,君主的职位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也就是说他们其实是没有权利获得王位的,除非使用了不正常或是不合法的手段。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道德和法律背景下,“弑君篡位”这样的行为是具有极大的“不合法性”的。
克劳狄斯趁自己的兄弟不备将之杀害从而登上王位,在道德伦理上受人唾弃,在法律上也是不被允许的。而麦克白虽然一开始与克劳狄斯完全不同的,他既是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近亲,是受人尊敬的爵士,也是战场上足智多谋的将军,但由于听了女巫们的“预言”,再加上妻子整天在耳边怂恿,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杀害了国王邓肯并嫁祸给了看守的侍卫。因此,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受人怂恿为了野心所致,这两个戏剧角色获得政权的手段都是不合法的,是有失道德的。
2篡位动机比较
《哈姆雷特》里的克劳狄斯设计谋杀老国王从而篡权夺位的动机有两个,他打一开始就觊觎自己兄弟的王位和王后,他是受自己在皇室的地位利益和对王后觊觎已久的双重驱使,出于自己的主观原因,为篡位而篡位,是个本质邪恶的完完全全的篡位者,使他可能引起的只有观众的厌恶和愤怒。但反观麦克白,对于他来说,国王一直就是他拼死效忠的高高在上的存在。他是苏格兰皇室的中流砥柱,也是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将军,这恰恰是阴险的两面派克劳狄斯身上不具备的品质。麦克白的篡位行为不是出于他个人的品性,而是来自于他受到的外界的诱惑。威廉·哈兹里特认为:“麦克白性格中有可观的精力与丈夫气”,有“美德与忠心”,其犯罪是因为“那时他受一切来自天上的影响。”德国诗人海涅也认为:“麦克白输给了撒旦的威力,输给了原恶”,他的毁灭是“地狱诱惑的后果”。
因此,通过分析两个篡位者篡位的原因,可以得出两个戏剧人物的篡位的原因和动机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区分两部悲剧的悲剧性的很大一个条件。
3性格特征比较
《哈姆雷特》中,整个戏剧故事是以哈姆雷特复仇的行动来展开的,观众是站在哈姆雷特的主观视角来接触和了解克劳狄斯的,从“复仇”这个角度来看待他,这个新国王完全是个恶人,于是哈姆雷特对与克劳狄斯的评价也就成了观众对他的评价:“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不及你前夫二百分之一的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一个下流无赖的国王”。
在《麦克白》中,由于戏剧重心是放在麦克白身上,可以说《麦克白》是《哈姆雷特》中被一带而过的“篡位”过程的放大和扩张,所以整部剧都围绕麦克白是如何走上背叛国王并篡位夺权的道路,最终被自己不断膨胀的野心所毁灭的。“激励麦克白的力量是他篡权夺位的野心,他的勇敢机智和想象力可能对他野心的成败起作用,但它们本身并不是冲突的主要力量。”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在他的著名论文《莎士比亚悲剧的实质》(1904)中提到:“麦克白叛逆的野心与麦克德夫和马尔康的忠诚和爱国心相冲突:这是外在的冲突。但这些力量或原则同样在麦克白本人的灵魂当中冲突:这是内在的冲突。”莎士比亚在赋予他野心罪恶的同时,“还赋予了他自我反省的一种良心,这种警告令人如此可怕,谴责令人如此发狂,他内心的痛苦情形促使观众对他表示恐怖的敬畏和同情。”
在莎士比亚的这两部悲剧中,两位篡权者登上王位的过程都是非法的、充满罪恶的,所以两个人物的悲剧性结果注定是必然发生的。哈姆雷特找戏班子来演出的“捕鼠器”后,克劳狄斯的祈祷和忏悔的人物行动表明了他在谋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并篡夺王位后,自己的内心其实是具有一定的负罪感的。麦克白谋杀国王后,他同时也谋杀了自己的安全感,他一点也不敢回想自己当初所犯下的罪行。与其说他是胆怯或是懦弱,更不如说是他在经受着自己良心的拷问
这两位非法的篡位者在剧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各有特色,同时也对戏剧情节的推动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他们既相似又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都不是完全的坏人,观众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对人物产生同情心。利文斯顿说过:“产生伟大的悲剧似乎有一个条件,就是它应当忠实地表现生活中最阴暗的东西,同时又不会在最后让人感到沮丧压抑。”这就给戏剧更添了一份悲剧性色彩,使它们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其中两部,一直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张洒洋、徐斌:《莎士比亚引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英]威廉·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德]海因里希·海涅:《莎士比亞笔下的少女和妇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苏婳(1994—),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