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唐诗、宋词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深深喜爱(词又称诗余,也是诗的一种)。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百多首诗歌,可是,中考作文却明确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就是说,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却不准写诗歌,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学习古代诗歌呢?笔者认为除了陶冶情操、锻炼语感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那么,我们应从古代诗歌中汲取哪些精神养料呢?
一、学习高远立意,提高文章品位
意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也即作品的主题,它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一首诗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脍炙人口,立意深远、思想性强是其尤为突出的特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在屋破淋了雨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只要天下读书人都有广厦住,自己冻死也感到满足。这种宁苦自身以利他人的精神,正是诗歌所表现的主题,这种深刻的立意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对香菱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番话对于我们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作为中学生,立意求新就必须清除个人杂念,摆脱传统束缚,在平时多学、多看、多思、多练,心系祖国,心胸开阔,以小见大,志怀高远,天长日久自然就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二、学习真情实感,增强表达效果
初中生学过的古诗中,岳飞《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等优美诗句,或慷慨激昂、激情悲壮,或杜鹃啼血、孤猿哀鸣,无不浸透着诗人们的浓浓深情,滴滴血泪。现代诗歌如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现代文中的名篇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黄蓓佳的《心声》等,莫不如此。
第四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在厦门颁奖时,主持人说了这样一段话:“特等金奖只能有一位,可是有两篇文章太好了,经过所有评委一个上午的评审,实在难决高下,最后,我们只能以文章的情感来作为最终极的标准,金奖—— 颁给天津铁路一中的崔雯同学。”真情实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王国维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真话、诉真情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不管哪种文体,同学们都应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写下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惟有如此,才能写好作文。
三、学习丰富想象,提升创造能力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存在的。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岑参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都是富有想力的佳作。中学语文课本《满井游记》中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既是新奇的比喻,同时又充满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作文教学提倡创新,有个性,当然离不开大胆奇特的想象。我们应从古诗词中激发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使文章的思想得以充分表现和升华。也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把文章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使之浑然一体,这样的文章,思路才开阔,意境才宏大,才更富有创造性。呼唤和平,我们可以和布什“面对面”交谈;喜爱文学,我们可以和李白“月下独斟”;崇尚恬淡,我们可以和陶渊明“漫步南山”。现代中学生作文严重“缺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小,想象力差,没有体现新世纪中学生应有的抱负和气势。因此,不妨多读读李白、苏轼、辛弃疾、曹操、毛泽东等诗人的作品,这是使同学们文章思路开阔、语言雄健的最佳方法。
四、学习凝练语言,披上美丽外衣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无不是古人炼字炼句的精品。包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古诗文名句,都是我们作文的最好的典范。通过学习古诗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多运用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多推敲、多斟酌、多修改,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形象逼真。二是多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或优美生动、或清新飘逸、或沉郁顿挫。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大量使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起到了非凡的效果。三是适时引用古诗词,添彩增辉。古代诗词名言,是长期积淀的语言精华,是语言宝库里的珍珠和钻石。适时引用古诗词佳句,会给文章增色不少。如:友情,是黄鹤楼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伫立身影;是阳关驿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临别劝言;是雁门关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壮怀激情。友情,让我在幸福的长河里“沉醉不知归路”。四是灵活化用古诗词。即引用时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原诗原文巧妙化用,使之和自己的叙述语言融为一体,为我所用。由于兼容古今,思接千载,语言典雅,意境悠远,常能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表达效果。如: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了吗?为什么不品味残荷听雨、菊残傲霜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在乡间,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这就是幸福。
五、学习表现手法,做到言近旨远
古诗词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值得中学生汲取。一是学习托物言志。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二是学习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借景抒情的佳作。《天净沙·秋思》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所谓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作者在写作时必须有真情实感,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三是学习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四是学习《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赋即“敷陈其事”,类似于现在的排比;比即比喻;兴即“由此及彼,托物起兴”,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
古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希望同学们多诵读诗词歌赋,多方面汲取营养,提高阅读水平,开启写作之门。
宋端凯,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一、学习高远立意,提高文章品位
意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也即作品的主题,它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一首诗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脍炙人口,立意深远、思想性强是其尤为突出的特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在屋破淋了雨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只要天下读书人都有广厦住,自己冻死也感到满足。这种宁苦自身以利他人的精神,正是诗歌所表现的主题,这种深刻的立意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对香菱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番话对于我们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作为中学生,立意求新就必须清除个人杂念,摆脱传统束缚,在平时多学、多看、多思、多练,心系祖国,心胸开阔,以小见大,志怀高远,天长日久自然就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二、学习真情实感,增强表达效果
初中生学过的古诗中,岳飞《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等优美诗句,或慷慨激昂、激情悲壮,或杜鹃啼血、孤猿哀鸣,无不浸透着诗人们的浓浓深情,滴滴血泪。现代诗歌如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现代文中的名篇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黄蓓佳的《心声》等,莫不如此。
第四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在厦门颁奖时,主持人说了这样一段话:“特等金奖只能有一位,可是有两篇文章太好了,经过所有评委一个上午的评审,实在难决高下,最后,我们只能以文章的情感来作为最终极的标准,金奖—— 颁给天津铁路一中的崔雯同学。”真情实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王国维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真话、诉真情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不管哪种文体,同学们都应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写下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惟有如此,才能写好作文。
三、学习丰富想象,提升创造能力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存在的。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岑参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都是富有想力的佳作。中学语文课本《满井游记》中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既是新奇的比喻,同时又充满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作文教学提倡创新,有个性,当然离不开大胆奇特的想象。我们应从古诗词中激发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使文章的思想得以充分表现和升华。也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把文章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使之浑然一体,这样的文章,思路才开阔,意境才宏大,才更富有创造性。呼唤和平,我们可以和布什“面对面”交谈;喜爱文学,我们可以和李白“月下独斟”;崇尚恬淡,我们可以和陶渊明“漫步南山”。现代中学生作文严重“缺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小,想象力差,没有体现新世纪中学生应有的抱负和气势。因此,不妨多读读李白、苏轼、辛弃疾、曹操、毛泽东等诗人的作品,这是使同学们文章思路开阔、语言雄健的最佳方法。
四、学习凝练语言,披上美丽外衣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无不是古人炼字炼句的精品。包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古诗文名句,都是我们作文的最好的典范。通过学习古诗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多运用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多推敲、多斟酌、多修改,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形象逼真。二是多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或优美生动、或清新飘逸、或沉郁顿挫。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大量使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起到了非凡的效果。三是适时引用古诗词,添彩增辉。古代诗词名言,是长期积淀的语言精华,是语言宝库里的珍珠和钻石。适时引用古诗词佳句,会给文章增色不少。如:友情,是黄鹤楼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伫立身影;是阳关驿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临别劝言;是雁门关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壮怀激情。友情,让我在幸福的长河里“沉醉不知归路”。四是灵活化用古诗词。即引用时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原诗原文巧妙化用,使之和自己的叙述语言融为一体,为我所用。由于兼容古今,思接千载,语言典雅,意境悠远,常能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表达效果。如: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了吗?为什么不品味残荷听雨、菊残傲霜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在乡间,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这就是幸福。
五、学习表现手法,做到言近旨远
古诗词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值得中学生汲取。一是学习托物言志。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二是学习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借景抒情的佳作。《天净沙·秋思》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所谓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作者在写作时必须有真情实感,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三是学习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四是学习《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赋即“敷陈其事”,类似于现在的排比;比即比喻;兴即“由此及彼,托物起兴”,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
古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希望同学们多诵读诗词歌赋,多方面汲取营养,提高阅读水平,开启写作之门。
宋端凯,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