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习和掌握相应数学知识,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分析和探究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可以给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
新课标在不断的深入实施,要求老师和学生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在具体实施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进行关注,并体会其作用和意义,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体验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应用相应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相应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开展自主探究,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在进行数学知的学习中,学生不能完全依靠老师,需要实施自主探究,并要进行相应分析和总结,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所以,老师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施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有效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有效自主探究的形式。学习中,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应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时,老师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准备正方形白纸。进行课程讲解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折,沿着对称轴画一条线,这时正方形被分为两等份,在一侧涂上颜色,让学生认识1/2;然后再换方向对折,沿着对称轴画再出一条线,此时图形被分成为四份,让学生对四等份分别涂不同颜色,分别认识1/4、1/2、3/4等,进而认识和理解分数含义。这样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动手操作活动,因为从开始的正方形制作到课堂的两次折叠,都是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这样学生会在操作时思考老师的意图,在回答老师的提问和分析老师的引导时会积极思考分析,进而能够很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应数学知识。数学老师没有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因为观看课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究 1/2 所代表的意思,也不能进行分数含义探究。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并发现理解相应规律。进行动手操作可以让具体抽象内容更具体,学生可以直观分析和理解相应数学知识意义,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通過体验感悟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动手操作
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体验。动手操作过程学生可以得到直接经验,进而会深入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学生会边想边操作,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2]。比如,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知识时,老师让学生每人事先准备好直尺和一分硬币或者身份证、与身份证厚度差不多的卡片等。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老师引导学生把十个一分硬币或者十个卡片叠放,然后测量其厚度,观察直尺的刻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再测量一个硬币或一个卡片的厚度,是直尺厘米中的一小格。于是老师说出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1毫米。再让学生测量书本的长度,进而认识大于10厘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分米。经过动手测量后,老师让学生对直尺的刻度再进行仔细观察,其中1厘米间有10个小格,把1厘米分成10等份,那么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长度是1毫米。再沿着直尺厘米扩大到10厘米,告诉学生这是1分米。进而学生可以明确认识和理解,10厘米等于1分米,10毫米等于1厘米。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可以亲身体验和观察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关系,对其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会对身边的事物等进行回忆和观察,寻找相应物品,促使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并和数学知识相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不同物品的厚度或长度进行精确测量,进而会产生成就感,也就会激发出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能够对相应知识深入理解和应用。
三、以抽象思维对学生引导,促使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数学具有思维性,人进行操作是因为有了相应思维,如果让动作与思维相脱离,就不能更好的发展思维[3]。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及认知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和组织学生有效应用各种教学工具,利用教学工具的操作积极参与数学知识学习和形成过程。并注意结合小学生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思维特点,实际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其对数学概念、原理等知识轻松理解,进而体会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比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时,老师让学生探究习题“1/2+1/4 =?”,先引导学生利用正方形进行折叠,形成1/2,并涂上相应的颜色,使其代表张虹进行手工制作使用的1/2纸。同样使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叠,形成1/4,也涂上一种颜色,代表李明做手工使用的1/4纸。接着老师问张虹和李明两个人一共使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明白和懂得了分数的加减和整数加减不同,需要进行通分,让相加减的分数具有相同的分母,然后再进行加减。进行折纸操作,可以把分数算理形象直观的在学生的面前现象出来。实际动手操作中,可以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间的不同和矛盾进行有效化解,并可以让学生对相应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更好的掌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是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具体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应用相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和数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实施动手操作,并学会和掌握动手操作方法,进而建设高效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段磊.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甘肃教育,2018(15):116-116.
[2]潘春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误区及对策[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12):18-20.
[3]丁叙英.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都市家教月刊,2017(12):33-3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
新课标在不断的深入实施,要求老师和学生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在具体实施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进行关注,并体会其作用和意义,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体验的重要形式。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应用相应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相应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开展自主探究,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在进行数学知的学习中,学生不能完全依靠老师,需要实施自主探究,并要进行相应分析和总结,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所以,老师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施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有效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有效自主探究的形式。学习中,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应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时,老师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准备正方形白纸。进行课程讲解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折,沿着对称轴画一条线,这时正方形被分为两等份,在一侧涂上颜色,让学生认识1/2;然后再换方向对折,沿着对称轴画再出一条线,此时图形被分成为四份,让学生对四等份分别涂不同颜色,分别认识1/4、1/2、3/4等,进而认识和理解分数含义。这样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动手操作活动,因为从开始的正方形制作到课堂的两次折叠,都是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这样学生会在操作时思考老师的意图,在回答老师的提问和分析老师的引导时会积极思考分析,进而能够很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应数学知识。数学老师没有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因为观看课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究 1/2 所代表的意思,也不能进行分数含义探究。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并发现理解相应规律。进行动手操作可以让具体抽象内容更具体,学生可以直观分析和理解相应数学知识意义,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通過体验感悟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动手操作
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手操作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体验。动手操作过程学生可以得到直接经验,进而会深入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学生会边想边操作,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2]。比如,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知识时,老师让学生每人事先准备好直尺和一分硬币或者身份证、与身份证厚度差不多的卡片等。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老师引导学生把十个一分硬币或者十个卡片叠放,然后测量其厚度,观察直尺的刻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再测量一个硬币或一个卡片的厚度,是直尺厘米中的一小格。于是老师说出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1毫米。再让学生测量书本的长度,进而认识大于10厘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认识分米。经过动手测量后,老师让学生对直尺的刻度再进行仔细观察,其中1厘米间有10个小格,把1厘米分成10等份,那么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长度是1毫米。再沿着直尺厘米扩大到10厘米,告诉学生这是1分米。进而学生可以明确认识和理解,10厘米等于1分米,10毫米等于1厘米。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可以亲身体验和观察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关系,对其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会对身边的事物等进行回忆和观察,寻找相应物品,促使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并和数学知识相联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不同物品的厚度或长度进行精确测量,进而会产生成就感,也就会激发出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能够对相应知识深入理解和应用。
三、以抽象思维对学生引导,促使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数学具有思维性,人进行操作是因为有了相应思维,如果让动作与思维相脱离,就不能更好的发展思维[3]。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及认知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和组织学生有效应用各种教学工具,利用教学工具的操作积极参与数学知识学习和形成过程。并注意结合小学生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思维特点,实际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其对数学概念、原理等知识轻松理解,进而体会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比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时,老师让学生探究习题“1/2+1/4 =?”,先引导学生利用正方形进行折叠,形成1/2,并涂上相应的颜色,使其代表张虹进行手工制作使用的1/2纸。同样使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叠,形成1/4,也涂上一种颜色,代表李明做手工使用的1/4纸。接着老师问张虹和李明两个人一共使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明白和懂得了分数的加减和整数加减不同,需要进行通分,让相加减的分数具有相同的分母,然后再进行加减。进行折纸操作,可以把分数算理形象直观的在学生的面前现象出来。实际动手操作中,可以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间的不同和矛盾进行有效化解,并可以让学生对相应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更好的掌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是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具体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应用相应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和数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实施动手操作,并学会和掌握动手操作方法,进而建设高效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段磊.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甘肃教育,2018(15):116-116.
[2]潘春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误区及对策[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12):18-20.
[3]丁叙英.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都市家教月刊,2017(12):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