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高中语文作为高中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环境诱导、兴趣教学、活动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实现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 学习兴趣 ; 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12-02
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大部分还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听”的基础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呆板沉默,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不断尝试变革教学方式,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上,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理念,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兴趣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呆板沉闷的气氛严重压抑了学生自我观念的表达,尤其是教师点名提问的方式,使很多学生惧怕回答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从活跃课堂气氛入手,上课之前不要急于传授知识,可以适当的以趣味话题引入,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这一课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表演,以一人作为扮演秦始皇,一人扮演荆轲,其他的学生分饰大臣以及侍卫,以此来还原历史典故,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能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达到知识的高效吸收,这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理想环境,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思考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知识转化率。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施教者,另一个使知识吸收者,除去这层关系外,其他的大致相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情感引导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用平等理念看待师生关系,上课中教师的威严不可侵犯,下课后教师与学生就是朋友,建立了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并且,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努力做好学生眼中的知识渊博者,让学生从心底里敬佩教师。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管理力度,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积极回答该开放要尽量开放,而对于课堂纪律的管理上,该严格必须要严格,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即轻松活跃又不至过于混乱。
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学生的主动参与远比被动接受获得的知识多,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备课写教案,鼓励学生登台教学,学生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这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根据学生课堂讲课的表现,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评价,其他学生会积极效仿,使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变得激烈,有利于学生主动掌握语文知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中对问题的设置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学生一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就会主动探索,并且坚持“不找到结果誓不罢休”的观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刘兰芝被遣回家后,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如果后面没有发生太守求亲和兄长逼迫的情况发生,焦仲卿会和刘兰芝幸福的在一起吗?一般而言,学生对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有的学生认为两个人会幸福的在一起,原因是焦仲卿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说回来就一定会回来,并且两个人愿意为爱而死,难道不能为爱而活吗?相信两人的感情定可以打动铁石心肠的焦母;而另一些学生会认为即使不发生后面两种情况,两个人也不可能在一起,因为封建体制下人们对“忠孝”二字看得比生命还重,个人情感永远不能与孝相违背,焦仲卿因此书信告诉刘兰芝另嫁他人,而刘兰芝也心灰意冷,改嫁他人。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在这样的课堂提问设计下,教师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语文知识为目标,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輕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下获得知识的高效吸收。
参考文献
[1]栾春风.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成功(教育),2012(06).
[2]张华良.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3]郭金梅.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4]赵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14).
[5]苏秀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 学习兴趣 ; 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12-02
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大部分还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听”的基础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呆板沉默,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不断尝试变革教学方式,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上,更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理念,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兴趣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呆板沉闷的气氛严重压抑了学生自我观念的表达,尤其是教师点名提问的方式,使很多学生惧怕回答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从活跃课堂气氛入手,上课之前不要急于传授知识,可以适当的以趣味话题引入,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这一课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表演,以一人作为扮演秦始皇,一人扮演荆轲,其他的学生分饰大臣以及侍卫,以此来还原历史典故,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能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达到知识的高效吸收,这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理想环境,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思考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知识转化率。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施教者,另一个使知识吸收者,除去这层关系外,其他的大致相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情感引导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用平等理念看待师生关系,上课中教师的威严不可侵犯,下课后教师与学生就是朋友,建立了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并且,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努力做好学生眼中的知识渊博者,让学生从心底里敬佩教师。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管理力度,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积极回答该开放要尽量开放,而对于课堂纪律的管理上,该严格必须要严格,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即轻松活跃又不至过于混乱。
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学生的主动参与远比被动接受获得的知识多,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备课写教案,鼓励学生登台教学,学生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这能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根据学生课堂讲课的表现,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评价,其他学生会积极效仿,使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变得激烈,有利于学生主动掌握语文知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中对问题的设置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学生一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就会主动探索,并且坚持“不找到结果誓不罢休”的观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刘兰芝被遣回家后,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如果后面没有发生太守求亲和兄长逼迫的情况发生,焦仲卿会和刘兰芝幸福的在一起吗?一般而言,学生对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有的学生认为两个人会幸福的在一起,原因是焦仲卿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说回来就一定会回来,并且两个人愿意为爱而死,难道不能为爱而活吗?相信两人的感情定可以打动铁石心肠的焦母;而另一些学生会认为即使不发生后面两种情况,两个人也不可能在一起,因为封建体制下人们对“忠孝”二字看得比生命还重,个人情感永远不能与孝相违背,焦仲卿因此书信告诉刘兰芝另嫁他人,而刘兰芝也心灰意冷,改嫁他人。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在这样的课堂提问设计下,教师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语文知识为目标,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輕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下获得知识的高效吸收。
参考文献
[1]栾春风.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成功(教育),2012(06).
[2]张华良.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3]郭金梅.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4]赵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14).
[5]苏秀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