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努力落实新课标要求,抓好课外阅读。
然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忽视、弱化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实行“放羊式”管理;学生很少有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兴趣,不少学生甚至从不读书看报。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必须自觉承载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语文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阅读。以提高指导的效度。
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教师自身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面狭窄,解读文本的能力差,如何能高屋建瓴地去指导学生阅读,如何去与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成果,如何回答学生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又何谈以丰富的学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爱读书的老师才会带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热爱读书,会对学生的读书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共读,有利于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所以教师应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关注当代作家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读的书自己一定要先看。教师经常跟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如教完《我与地坛》后,在学生被课文思想内容深深感动和震撼的时候,教师可相机诱导:史铁生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如若想进一步了解他,可以读他的《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病隙碎笔》。这样学生就自然产生了继续关注史铁生作品的兴趣,课外就会主动地阅读他的作品。
三、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抓手。
这是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方法大体一样,也要采用精读、略读、浏览、默读、朗读等方法,但由于课外阅读的对象大都是经典名著,是整本书而非节选,相比较而言,课外阅读更强调略读、扫读、速读和本色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略读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略读、速读,并不意味着忽略精读。在阅读实践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快和慢的关系。正如《速读时代我们需要“慢阅读”》(《青年文摘》2010年23期)的作者所说:“阅读时浏览代替了精读,我们彻底进入了‘快读时代’。这样,具有回味、沉思、回忆、咀嚼的属性和品质的阅读生活,变成了快阅读、浅阅读……快读的追求,是只求片面、实用、功利,根本不会触动生命感动、心灵深刻、灵魂震撼、思想升华。”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所谓“涵泳”就是沉浸于文本之中,慢慢地、反复地去体味感受文本的微言大义、优美的意境和悠长的韵味。所以读书不能心浮气躁,要善于沉潜到作品中去。
其次,对经典名著中大部头的书的阅读可从细微处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樑是这种阅读方法的倡导者。他举例说,对《红楼梦》的阅读,很多人只关注大的方面,“或者读四大家族的兴亡,或者读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或者读‘青楼文化’等等……问题是我们中学生这样读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文化积累不够,生活积累不够,所以,我认为中学生阅读经典,可以从细处读,从一个很小的地方打开突破口,这样阅读可能更有效果。第一我们能够读得明白,第二我们能够读得深入,第三我们说不定还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精妙之处……我们读《红楼梦》,不妨注意几个小人物,如焦大、茗烟……”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也应倡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第三,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第四,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目的,反对消遣性阅读。所谓消遣性阅读就是没有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浏览,把阅读作为学习之余的消除疲劳、调节情绪的娱乐休闲方式的阅读形式。这种阅读是一种低效和无效阅读,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倡导学生进行审美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第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做到读思结合。朱熹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课外阅读指导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再进一步深入研讨,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四、适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和时文。给学生输送源头活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为我们语文教师解决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什么的问题。应把那些最需要、最有价值的书列为首选。一个人一生最怕读错书,应选那些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知识,阅读那些能打下一生精神文化的底子,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的书籍。读那些课标推荐的中外经典名著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同时读些诸如《青年文摘》《美文》《读者》《散文选刊》等杂志上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时文也是必要的。笔者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拥有五本以上的好书,然后互相交换阅读。自己也定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或由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佳作。让他们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对话,远离庸俗和肤浅。
五、制定计划定期检查。促进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加强管理,常抓不懈。首先,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数量。教师要舍得从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寒暑假适当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其次,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检查书上是否有圈点勾画,是否写了读书笔记,是否能说出书籍的大致内容等等。通过检查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六、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搭建交流阅读成果的平台。
学生在课外阅读后,很自然地会产生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欲望,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他人分享。语文教师要善于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安排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精彩片段朗诵会、书评展示、编辑手抄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这有利于激发全体同学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和效果。
然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忽视、弱化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实行“放羊式”管理;学生很少有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兴趣,不少学生甚至从不读书看报。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必须自觉承载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语文教师自身首先要加强阅读。以提高指导的效度。
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教师自身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面狭窄,解读文本的能力差,如何能高屋建瓴地去指导学生阅读,如何去与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成果,如何回答学生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又何谈以丰富的学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爱读书的老师才会带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热爱读书,会对学生的读书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共读,有利于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增强指导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所以教师应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关注当代作家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读的书自己一定要先看。教师经常跟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如教完《我与地坛》后,在学生被课文思想内容深深感动和震撼的时候,教师可相机诱导:史铁生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如若想进一步了解他,可以读他的《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病隙碎笔》。这样学生就自然产生了继续关注史铁生作品的兴趣,课外就会主动地阅读他的作品。
三、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抓手。
这是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方法大体一样,也要采用精读、略读、浏览、默读、朗读等方法,但由于课外阅读的对象大都是经典名著,是整本书而非节选,相比较而言,课外阅读更强调略读、扫读、速读和本色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略读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提倡略读、速读,并不意味着忽略精读。在阅读实践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快和慢的关系。正如《速读时代我们需要“慢阅读”》(《青年文摘》2010年23期)的作者所说:“阅读时浏览代替了精读,我们彻底进入了‘快读时代’。这样,具有回味、沉思、回忆、咀嚼的属性和品质的阅读生活,变成了快阅读、浅阅读……快读的追求,是只求片面、实用、功利,根本不会触动生命感动、心灵深刻、灵魂震撼、思想升华。”宋代学者陆九渊也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所谓“涵泳”就是沉浸于文本之中,慢慢地、反复地去体味感受文本的微言大义、优美的意境和悠长的韵味。所以读书不能心浮气躁,要善于沉潜到作品中去。
其次,对经典名著中大部头的书的阅读可从细微处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樑是这种阅读方法的倡导者。他举例说,对《红楼梦》的阅读,很多人只关注大的方面,“或者读四大家族的兴亡,或者读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或者读‘青楼文化’等等……问题是我们中学生这样读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文化积累不够,生活积累不够,所以,我认为中学生阅读经典,可以从细处读,从一个很小的地方打开突破口,这样阅读可能更有效果。第一我们能够读得明白,第二我们能够读得深入,第三我们说不定还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精妙之处……我们读《红楼梦》,不妨注意几个小人物,如焦大、茗烟……”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也应倡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第三,指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第四,指导学生端正阅读目的,反对消遣性阅读。所谓消遣性阅读就是没有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浏览,把阅读作为学习之余的消除疲劳、调节情绪的娱乐休闲方式的阅读形式。这种阅读是一种低效和无效阅读,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倡导学生进行审美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第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做到读思结合。朱熹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课外阅读指导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再进一步深入研讨,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四、适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和时文。给学生输送源头活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为我们语文教师解决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什么的问题。应把那些最需要、最有价值的书列为首选。一个人一生最怕读错书,应选那些时代和社会需要的知识,阅读那些能打下一生精神文化的底子,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的书籍。读那些课标推荐的中外经典名著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同时读些诸如《青年文摘》《美文》《读者》《散文选刊》等杂志上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时文也是必要的。笔者要求学生每人每学期拥有五本以上的好书,然后互相交换阅读。自己也定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或由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佳作。让他们与大师对话,与智者对话,远离庸俗和肤浅。
五、制定计划定期检查。促进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加强管理,常抓不懈。首先,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数量。教师要舍得从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寒暑假适当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其次,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检查书上是否有圈点勾画,是否写了读书笔记,是否能说出书籍的大致内容等等。通过检查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六、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搭建交流阅读成果的平台。
学生在课外阅读后,很自然地会产生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欲望,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阅读成果与他人分享。语文教师要善于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安排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精彩片段朗诵会、书评展示、编辑手抄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这有利于激发全体同学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