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推导数学定理和公式的基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也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如果脱离了数学概念,便无法进行数学思维,也无法构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所以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有不小老师对概念的教学没有足够重视,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不理想.其直接原因往往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以及对概念的应用和转化不灵活.那么作为教师就不能只强调解题方法与技巧,而忽视基本概念.相反的还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 创设教学情境,形成概念
教材多是直接给出概念.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内容,就会让学生处于被动,在知识接受上有突兀感.教师应遵循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加强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合理设置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1.1 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1.2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概念。
利用已学知识和经验,对新概念大胆猜想.还可通过对已定义的概念一般化或特殊化而引入新概念.
1.3 以数学史话引入概念。
适当引入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故事,并巧妙处理,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达到教育之目的.如教集合时联系康托;教曲线方程时讲讲笛卡尔和费马;学数列时讲数学家高斯故事;讲二项式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杨辉等.在故事引入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
1.4 通过学生实验引入概念。
学生动手实验,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我在讲椭圆概念时,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块纸板,一条没有弹性的细绳,两颗图钉.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将线的两端固定在纸板上,用铅笔挑动绳子画出图象,学生得出的图象有椭圆,也有线段.我引导学生,分析试验中的要素,得出椭圆的概念.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了理性认识.同样由学生亲自实验,然后归纳概念的方法得出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概念。
2 抓住本质属性,探究概念实质
对概念理解不清,在解题时就会出现错误;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常会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要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绝非易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适当引导学生剖析概念,抓住概念的实质。
2.1 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正反例子,加深概念的理解。
2.2 注意数学语言的翻译。
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有较强的概括性,更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图形语言更具有直观性;把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便于理解概念的本质。
2.3 对比相似概念,明确其联系和区别。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明晰的认识,加深概念理解。
2.4 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利用数形结合可将代数与几何问题相互转化,使得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组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注重对一元二次函数图象的讲解,在学生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先画出与该不等式对应的函数图象,再根据图象进行解题,而不是死记硬背结论。通过函数图象的讲解,让学生学会了“看图说话”,在以后的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学生利用函数图像很容易掌握这些函数的性质。
3 注重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3.1 在直接应用概念中发现学生错误原因。
很多概念本身就是解题方法.如“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概念,就已经体现了讨论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基本方法。而忽视函数的定义域导致的错误屡见不鲜。
3.2 在概念的逆用、变用中获得解题方法。
学生有时感到对一些问题无从下手,通过概念的逆用和变用往往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1,1]上的增函数,且f(x-1) 3.3 加强概念间的灵活变通,可将问题转化。
利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将问题转化为与之等价的数学命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较难的问题转化为较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等等。
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要从问题出发,给出基本事实、实际背景,引导学生从中分析、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让学生有条件去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数学训练,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湖南出版集团出版中心2007.3
[2] 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3)
[3] 尹芳黎,《数学概念教学浅论》[Z].考试周刊,2010,(4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也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如果脱离了数学概念,便无法进行数学思维,也无法构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所以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有不小老师对概念的教学没有足够重视,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不理想.其直接原因往往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以及对概念的应用和转化不灵活.那么作为教师就不能只强调解题方法与技巧,而忽视基本概念.相反的还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 创设教学情境,形成概念
教材多是直接给出概念.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内容,就会让学生处于被动,在知识接受上有突兀感.教师应遵循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加强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合理设置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1.1 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1.2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概念。
利用已学知识和经验,对新概念大胆猜想.还可通过对已定义的概念一般化或特殊化而引入新概念.
1.3 以数学史话引入概念。
适当引入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故事,并巧妙处理,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达到教育之目的.如教集合时联系康托;教曲线方程时讲讲笛卡尔和费马;学数列时讲数学家高斯故事;讲二项式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杨辉等.在故事引入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精神。
1.4 通过学生实验引入概念。
学生动手实验,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我在讲椭圆概念时,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块纸板,一条没有弹性的细绳,两颗图钉.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将线的两端固定在纸板上,用铅笔挑动绳子画出图象,学生得出的图象有椭圆,也有线段.我引导学生,分析试验中的要素,得出椭圆的概念.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了理性认识.同样由学生亲自实验,然后归纳概念的方法得出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概念。
2 抓住本质属性,探究概念实质
对概念理解不清,在解题时就会出现错误;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常会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要正确深刻地理解概念绝非易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适当引导学生剖析概念,抓住概念的实质。
2.1 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正反例子,加深概念的理解。
2.2 注意数学语言的翻译。
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有较强的概括性,更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图形语言更具有直观性;把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便于理解概念的本质。
2.3 对比相似概念,明确其联系和区别。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明晰的认识,加深概念理解。
2.4 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利用数形结合可将代数与几何问题相互转化,使得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组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注重对一元二次函数图象的讲解,在学生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先画出与该不等式对应的函数图象,再根据图象进行解题,而不是死记硬背结论。通过函数图象的讲解,让学生学会了“看图说话”,在以后的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学生利用函数图像很容易掌握这些函数的性质。
3 注重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3.1 在直接应用概念中发现学生错误原因。
很多概念本身就是解题方法.如“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概念,就已经体现了讨论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基本方法。而忽视函数的定义域导致的错误屡见不鲜。
3.2 在概念的逆用、变用中获得解题方法。
学生有时感到对一些问题无从下手,通过概念的逆用和变用往往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1,1]上的增函数,且f(x-1)
利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将问题转化为与之等价的数学命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较难的问题转化为较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等等。
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要从问题出发,给出基本事实、实际背景,引导学生从中分析、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让学生有条件去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数学训练,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湖南出版集团出版中心2007.3
[2] 章建跃,《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3)
[3] 尹芳黎,《数学概念教学浅论》[Z].考试周刊,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