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非凡的彝家抹黑脸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yus0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抹黑脸是彝族群众接亲时的一种习俗。在广西隆林、西林一带的彝族地区,抹黑脸的习俗又别具特色,接亲、节庆日都有抹黑脸的习俗。
  彝族人民认为抹黑脸能驱邪除病、护身保体,象征吉祥如意。相传,从前老虎总来侵扰彝寨,有个勇敢的猎人挺身而出去打老虎,可是总斗不过老虎。他回到家看到做饭的锅底上黑黑的灰,心生一计,就用锅灰把脸抹黑后,上山打老虎。老虎看到他,不知是什么怪物,吓得转身便跑,再也不敢来了。从此以后,人们为了免除灾害,都学他把脸抹黑,再上山干活。抹黑脸的习俗就此流传了下来。
  隨着社会的发展,抹黑脸的时间、场合、意义、范围都有所扩大,在平时的喜事或节日里,为了表示对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的祝福,主家都会友好主动地去抹宾客们的脸,宾客们见主家“开抹”了,也会积极投入到反抹的嬉戏中,你追我赶,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宾主尽欢体现了彝家独特的待客之道。
  如今,抹黑脸也成为一种男女之间增进友情、建立感情的社交活动。但它是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的,凡有姑舅表兄妹关系(彝族有姑舅表优先婚的婚俗)的青年男女之间,或者嫂叔之间是可以放心大胆地相互抹黑脸而无禁忌的。也就是说,只要可以相互开亲的同辈之间都可以相互抹。反之,本家的或者有堂兄妹关系的不能相互抹,否则会闹出笑话。抹黑脸时,男女之间身体是近距离接触的,未婚男女在相互抹脸的过程中可以试探出对方的心意、勇气和家教,这是很考验智慧和品德的,他们在嬉戏追逐中,相互试探,相互博弈,你来我往,暗生情愫,最后喜结良缘。
  抹黑脸还是彝家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品德的方法呢!比如某个青年男女到朋友或亲戚家玩,如果想试探这个人的性格、人品,就突然往他(她)脸上抹黑,看他(她)生不生气,如果不生气,说明这个人心胸宽广,经得起玩笑,人品好,于是大家都喜欢他(她)。反之,说明心胸狭窄,大家都不喜欢他(她)。
  抹黑脸在火把节和彝历年更是热烈有趣,整个寨子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气氛中,人们手里抹满锅底灰,你追我,我追你,你抹我,我抹你,这种相互祝福的方式抹着抹着就变成了相互嬉戏的“战争”,似乎也带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味道了。因为在互抹中,不但抹脸,可能还会抹到脖子,简直就是把锅灰作为“战争”的武器,对方不服输不罢休,这也可以算是所有战争中最文明、最有趣的一种“战争”了吧?如若不信,就请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和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彝历新年)到隆林和西林来做客吧!
其他文献
香了一座城哟,  醉了一条江。  朵朵浪花轻轻问,  轻轻问象鼻山,  藏在哪条巷哟?  窖在哪道湾?  一壶三花醉漓江。   ……  漓江之濱,象鼻山下,优美的旋律中浓浓酒香沁人心脾。每年腊月过小年前后,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都会举行隆重的象山酒窖开窖仪式,向民众供应象鼻山岩洞窖藏的散装桂林三花酒。而“打一壶洞藏三花酒,过一个欢乐吉祥年”也已成为桂林人的年俗。  开窖当天,举行祭天地、祭酒神等传统仪
期刊
秋阳伴我合山游,  著名“煤都”誉九州;  沧海桑田今又是,  乌金滚滚忆车流。  园区四顾皆遗迹,  山幽鸟啼唤客留;  更有花廊通道远,  美景阑珊醉心头。  ——畅游合山国家矿山公园有感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一个工程可能因为顺应或推动历史发展而绽放璀璨的光芒。合山矿山的出现,不仅顺应了国家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大潮,更因为有利于推动如火如荼的国家经济建设而将成为能源发展史上的一座丰
期刊
《懒和认真》《放棄》
期刊
越南,很多人都去过。  20年前,我曾多次往返于中越边境,到越南芒街逛逛市场。那时,满街绿帽、到处摩托、人人穿拖鞋、处处荒凉……这些就是我印象中的“越南”。因为种种原因,我对越南一直没什么好印象。  20年后,在友谊关口岸的停车场,我们一行8人分乘两辆小车直赴越南首都河内。我和老三、老四、武哥坐的是一辆日本丰田面包车,车内干净、整洁,师傅叫阿俊,车技不错,为人友善,略懂中文,能够正常交流。不到20
期刊
我的家乡在“壮族老家”上林县巷贤镇高贤社区磨庄,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有史料可考,在明代中叶,磨庄先民便聚于此,庄名原叫圩地,是各族边民农副产品交换集散地,至清初时居有十三姓先民,共建康阜社坛作本地民族团结标志建筑。晚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有十二姓陆续迁走,唯磨姓居民凭种植、养桑蚕缫丝、砖瓦业、做豆腐和小买卖艰难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磨庄,村民发奋创业,
期刊
人间四月芳菲尽,壮乡桃花妖娆开。壮乡的春天是从桃李报晓开始的,山前、坡后、村寨、溪边,任李花、桃花恣意浸染,百里花道,灼灼其华。我们凌云县摄影协会一行沿着布柳河畔,闻着花香,踏着泉水叮咚,蜿蜒而上,去寻找古老的壮族传统织布工艺。  来到凌云县玉洪瑤族乡合祥村各腾屯,这是一个壮族聚居的村寨,20世纪80年代前,这里的村民都是自己种棉花,从纺纱、织布、染布到缝制衣裤鞋袜,一家人的衣物用品都是靠一双手,
期刊
张三问一位外国游客:“您叫什么名字?”  “瓦力库纳瓦拉卡索亚瓦,您呢?”  “我叫張三。”  “张……哦,天哪,你们中国人的名字太难记了!”
期刊
“把烧红的煤砂罐放到一个事先放着生松枝的炉坑里,烫出的青烟,就可以给烧制好的罐子釉上黑釉。”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所举行的煤砂罐煅燒开炉仪式上,四把镇四把社区三堆屯66岁的民间工匠吴昌术向村民们传授从寻找原料、碾粉、配料到制坯、煅烧、过釉等煤砂罐制作技艺,点燃仫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火,深受欢迎。  仫佬族聚居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过去人们常用煤炭作为燃料,而铁
期刊
乌蒙府临江县城有一个木匠,他的手艺巧夺天工,不仅粗木活做得好,细木活更是出类拔萃,他雕刻的人物、花草、鱼虫、鸟类涂上颜色后无不栩栩如生,人们都称他为“赛鲁班”。来找赛鲁班拜师学艺的人踏破了门槛,他挑来选去,最后选中了四个徒弟。  这四个徒弟都很有灵性,那木匠活不论粗活细活,一看就会,一点就通。赛鲁班不由得打起了小算盘,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再这样下去,“赛鲁班”的名号就要被他们抢去了,这可不
期刊
黄昏时,陆定坤回村部去了。路过山下的小溪时,他忽然听到一阵哭声。潺潺溪水声中,那哭声隐隐约约地听不真切。天快黑了,是谁在溪边哭?陆定坤试探着朝溪坎边问:“谁呀,谁在哭啊?”问了几声,没有人回答。陆定坤担心有人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一时想不开,便往溪坎边走去。可是,他站在溪坎边看了一会儿,什么也没有看见。陆定坤觉得奇怪,明明听到有人哭,怎么连个人影也没有看到?  陆定坤站了一会儿,再没听到哭声,便回村部
期刊